• 永远的丁丁(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永远的丁丁(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68 4.1折 108 全新

库存5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迈克·法尔|译者:邹晓平

出版社中国少儿

ISBN9787514835014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3846855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自从1929年1月10日在比利时的一份名为《小二十世纪》的报纸上首次登载以后,一个小圆脸、小圆眼睛、头上傲然竖立起一撮头发的年轻记者,还有和他几乎形影不离的爱犬米卢,一下子就迷住了广大的小读者。
近90年以来,丁丁和他的伙伴们历经战乱的洗礼,走过战后世界政治势力的对立,更走遍了全球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长大,更成为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7岁到77岁”,这是这部经典作品读者的适读年龄——年轻人为故事、为笑料所吸引;成年人能从中感受到对政治的讽刺,对现实的调侃,体会文字的隐喻和预见的艺术;老年人凭借它回味人生的经历和感悟。痴迷的丁丁学家们一遍又一遍地重读《丁丁历险记》,每次读来都会有新的发现。丁丁和《丁丁历险记》的神奇魅力是永存的!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答案,而且更想知道连环画大师埃尔热创作《丁丁历险记》的艰辛故事和曲折历程。那么,就请跟随法新社的著名记者,一起走进迈克·法尔编著的《永远的丁丁(精)》所记录的真实世界吧!

作者简介
迈克·法尔,1953年出生于巴黎。在英国完成学业后,他成为了路透社的驻外记者,后又供职于《每日电讯报》,先被派驻非洲,后到德国。他在德国负责东欧和苏联新闻事务。
迈克·法尔是一位作家、游记作者、文化类书籍作者,以及多部有关埃尔热的著作的译者。他曾在布鲁塞尔与这位连环画家有过长谈。他是记者丁丁的知己和同事,也是最优秀的研究丁丁历险系列的专家之一。

目录
序言
《丁丁在苏联》
《丁丁在刚果》
《丁丁在美洲》
《法老的雪茄》
《蓝莲花》
《破损的耳朵》
《黑岛》
《奥托卡王的权杖》
《金钳螃蟹贩毒集团》
《神秘的流星》
《独角兽号的秘密》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
《七个水晶球》和《太阳神的囚徒》
《黑金之国》
《奔向月球》和《月球探险》
《向日葵教授绑架案》
《货舱里的黑幕》
《丁丁在西藏》
《绿宝石失窃案》
《714航班》
《丁丁与丛林战士》
《丁丁和字母艺术》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永远的丁丁》引领读者来到幕后,探寻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主人公获得璀璨成功的奥秘。
从《丁丁在苏联》到《丁丁和字母艺术》,一本接着一本,迈克·法尔娓娓讲述了埃尔热这部心血之作的创作历程。其中,埃尔热天马行空的幻想、建立在时事主题之上的真实、精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在本书中都有融会贯通的精彩描述。
迈克·法尔编著的《永远的丁丁(精)》中汇集的丰富别致的图片资料由埃尔热基金会提供。这些图片展示并突出了丁丁的创作者所追求的“真实感”。
因此,这本著作成为丁丁历险系列的第25册。它阐明了丁丁系列的来龙去脉。

精彩内容
 丁丁第二次出发历险的情形和第一次没什么两样: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和朋友们纷纷赶到火车站台上和小记者告别。米卢忘记了先前的成见,向一群对它崇拜不已的小狗津津有味地讲述着去非洲捕狮的计划。
不过,还是有一点不同的,那就是埃尔热毫不犹豫地引用了自己之前创作的人物。在黑白版《丁丁在刚果》(这个故事从1930年6月5日开始在《小二十世纪》上连载,次年独立出版画册)中,他在送行人群里加进了两个小男孩,报纸读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埃尔热几个月前新创作的人物:奎克和弗吕克。这两个小家伙在1930年1月23日的《小二十世纪》中首次出现。他俩将和丁丁一起成长,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他俩闹的笑话、干的恶作剧也将被结集成连环画册出版。
1946年,埃尔热接受卡斯特曼出版社的建议,着
手改写《丁丁在刚果》,并把它改成彩色版。他重新加工了“出发”那一幕,还把自己加了进去:只见他手里拿着记录本,夹杂在人群中,身后是埃德加皮埃尔·雅各布。雅各布那时和埃尔热共事不久,负责为画册着色。奎克和弗吕克仍旧在场。不过,黑白版中那两个满怀敬佩地说着“是记者丁丁先生,他要去刚果”的挑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独具特色的人物:杜邦和杜庞。他们一个对另一个说:“他好像是要出发到非洲去的一位年轻记者。”在这个改编故事里,他俩不过是一闪而过的群众角色。其正式出场要
等到1934年《法老的雪茄》的出版。非洲话题虽然米卢明显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想要去猎杀非洲野生动物,丁丁却是不大情愿被派遣到非洲大陆去的。在和布尔什维主义者们交锋之后,埃尔热原想把丁丁送到“新世界”,去保卫印第安人的利益,反对腐败,与臭名昭著的芝加哥匪帮斗争。华莱士教士却对这种想法不以为然,美洲之行不得不暂缓。
比属刚果(原来的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是小小比利时的80倍,它急需得到宣传。谁会比丁丁更能激发《小二十世纪》的小读者们的兴趣呢?1928年比利时国王阿尔贝和王后伊丽莎白到遥远的殖民地去访问的情形人们还记忆犹新。为了获得创作灵感,埃尔热参考了堆得像小山一
样的报纸和杂志剪报、大量赞美殖民地生活的文章及不计其数的明信片。然而,即使经过这样长期而全面的准备,在丁丁真正踏上非洲的土地之前,这个故事还是显得不自然,缺乏真实的当地气息。这种不足在埃尔热身上是很少见的。
所有到过非洲的人一致承认,这块大陆散发着一
种无与伦比的魅力,冒险、危险和困难本身使它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然而,埃尔热和丁丁却像是游离在外,无动于衷,似乎心不在此,似乎画家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后来,埃尔热把它称作是又一个“年轻时的罪过”。
如果说《丁丁在苏联》缺乏真正的故事情节,那么,在非洲的历险将要结束的时候,当读者了解到以艾尔·卡彭为首的芝加哥强盗集团准备在矿藏丰富的刚果抢占钻石市场时,情节设计的轮廓就显现出来了。丁丁成功地令他们的计划破产;与芝加哥的关联也
预示着小记者的下一站是美洲,就像埃尔热从一开始就希望的那样。刚果故事和《丁丁在美洲》中出现的艾尔·卡彭是埃尔热作品中的一个特例。埃尔热笔下的好多人物都是取材于真实人物,但“艾尔-卡彭现象”是丁丁历险系列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是由一个现实中的真人用他真实的名字扮演他生活中的真实角色。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英文版中,卡彭被翻译成卡波恩,刻意与现实保持了距离。这也许只是个排字错误罢了,因为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卡彭被指名道姓地提到过。被五花大绑的吉蓬向丁丁招认强盗集团计划控制比属刚果的钻石生产:“艾尔·卡彭曾密切关注你在苏联的探险。当他听说你动身来刚果时,他以为你已经风闻了他的计划,便下决心要除掉你。”肤色和殖民主义从埃尔热的作品和连环画的演变这两方面来看,《丁丁在刚果》延续了始自《丁丁在苏联》的初期摸索阶段。尽管这本画册有些段落挺吸引人,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完美。埃尔热很清楚这些缺憾。后来,他那些阻止《丁丁在苏联》经过着色修改后出版的理由,也许用来说明《丁丁在刚果》的缺陷更合适。1946年,为适应新版面而做的改编和着色工作不尽如人意,效果常常显得牵强造作。譬如,非洲荒原植物的绿色让人联想到的却是欧洲动物园,而不是实际上尘土飞扬、干涸欲裂的广阔非洲大地。黑白版中的那种生命力、那种让人心跳的魅力、那种氖围,在彩色版里几乎荡然无存。经过几次冗长的讨论之后,这个有争议的故事终于被决定翻译成英文。英文版决定摒弃法语版使用的彩色文稿,而是重新启用黑白文稿。英文版丁丁系列的最后一个原版复制品于1991年在英国出现,那时距离其创作年代已整整60年了。P21-2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