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印象心理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74 3.1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田中知惠|译者:刘鹏

出版社四川文艺

ISBN9787541169595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2055857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田中知惠,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系、心理学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主要著作有《消费者行为心理学:消费者与公司之间更好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从过去到未来》《社会与情感》《消费者心理学》。刘鹏,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博士,现就职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专业,任东方语言系系主任。曾翻译杰克伦敦短篇小说《格博陀的一夜》(英译日)等。

目录
第一编 人们是这样做出判断的 第一章 人们在做判断过程中的“认知结构” →什么是“对人的印象” 2 →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4 →人们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式” 7 →人们在做判断时的“直觉”与“熟虑” 10 →持有印象时的“自动思维过程”与“主动思维过程” ——功能的模式 11 →行动时的“系统 1”和“系统 2”   ——程序的模式 19 →人们的认知只通过“自动思维过程”,能否顺利地   运作下去 21 第二章 一种被称为“偏差”的惯性思维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偏差” 22 →“惯性思维”会给人们的判断带来哪些影响 23 第二编 对“别人”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章 你能“看懂别人”吗 →对人的认知容易受“确认偏差”的影响 42 →希望能发现什么呢 ——“探索信息”的阶段 45 →容易在哪方面形成记忆呢 ——“记忆符号化”的阶段 47 →回忆什么呢 ——“探索记忆”的阶段 49 →解读出了什么 ——“解释”的阶段 51 →能预见到什么呢 ——“预测”的阶段 55 第四章 你能读懂“别人的情绪”吗 →人们是怎样“推断”别人心理状态的 59 →那个人应该是那样想的 ——推测时的“外行理论策略” 61 →那个人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 ——进行推测时的“模拟方略” 62 →区别运用“理论方略”与“模拟方略” 66 →认为自己“明白了”产生的影响 69 第五章 你为什么“喜欢那个人”呢 →当对人抱有好感时的“惯性思维” 72 →喜欢长得好看的人 ——外在的魅力 73 →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想法的类似性 76 →喜欢经常能遇到的人 ——熟知性 79 第六章 你是如何谈论“别人的事情”的 →跟他人分享对“别人”的印象时会怎样 83 →迎合现场的气氛 ——协调听众 84 →自己也开始这样觉得 ——相信自己说过的话 86 →为什么我们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87 →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分享你对别人的印象 88 →“预期行为”的说明会给听者带来什么 ——语言预期偏差的影响 90 第三编 “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是如何形成的 第七章 你是如何看“自己”的呢 →“对自己的认知”你有多少 94 →“自我图式”的作用 95 →你想怎么看“自己” 101 →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 112 第八章 你想让别人如何看你呢 →别人是如何认为你的 ——“自我表露”的理由 116 →在受到否定评价时更倾向于“期望自我表露” 117 →“自我表露”的两个方式 120 →“自我表露”会如何影响自己 125 第九章 “别人是如何想你”的呢 →我们引人注目吗 ——聚光灯效应 127 →真的会像你预期的那样吗 ——透明度错觉 129 →我会被选上吗 ——自我目标偏差 132 第十章 你“所了解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 →如果脑海中浮现出“重要的他人”的话,会改变对自   己的看法 134 →“内省”的界限 137 →如何用“自我总结”探寻那个难以发现的自己 139 第四编 “团体”的印象是如何打造的 第十一章 你如何看“那些人”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144 →“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刻板印象”的形成 145 →“刻板印象”难以改变、难以消除 ——“刻板印象”的维持 148 第十二章 你是如何与同伴谈论“别人的事情”的呢 →其他人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刻板印象”的共享 158 →“信念”是如何被共有的 160 第五编 “那个印象”真的可以吗 第十三章 偏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固有“印象”的呢 →“惯性思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70 →因“惯性思维”出现的问题,或许是有益的 173 第十四章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惯性思维”呢 →为什么说了解“惯性思维”很重要 175 →“惯性思维”到底会带来多大的问题 177 →“偏差”没有对错之分 182 结语 184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讲解介绍社会心理学知识的通俗读物,2021年由日本社会心理学学者田中知惠撰写出版。书中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诸多案例,着重分析与“印象”相关的心理结构问题,意在引导人们克服印象形成过程中因偏见、先入为主、主观预设、惯性思维等导致的认知扭曲与偏差,经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多方考察、深思,摆脱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误区,最终获得关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本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有助于人们提高认知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理性,减少误判,少走弯路。

主编推荐
本书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结合诸多案例,看重分析与印象相关的心理结构问题,避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因偏见、先入为主、主观预设、惯性思维等导致的认知偏差,摆脱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误区,获得关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

精彩内容
第一章人们在做判断过程中的“认知结构”→什么是“对人的印象”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诸位理解,就让我们来读一个故事吧——某天夜里,某个企业的董事长办公室。 ——董事长在想:今天的工作虽然结束了,可还有件重要的事情没做。那就是要向一直协助自己工作的秘书求 婚,让秘书从现在起就成为自己的婚恋对象。 秘书既年轻又温柔,还特别聪明伶俐。想必跟秘书结婚之后,家庭生活方面也会多个好帮手。自从公司成立以来,自己已经在IT行业打拼了20年。在十分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把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业绩也很不错。如今,公司的运营稳健,各项事务都已经步入正轨。要是再把个人的婚恋问题解决了,不就是锦上添花了吗?虽说今天时间晚了些,但秘书的电话想必还能打通吧。当然,当面求婚是最好的,可自己不是太忙了嘛,没办法啊。 ——太棒了!秘书答应了自己的求婚,真是令人开心! 秘书说,结婚后,肯定会以家庭为重,但并不想放弃公司的这份工作。所以,还得在别的部门给秘书安排一个工作岗位。就本人的想法而言,必须举办个婚礼仪式,招待一 下那些有生意往来的客户朋友。 那么,明天得赶紧与公司经常联系的酒店销售经理商谈一下。婚纱和礼服怎么选呢? 故事讲到这里,我要提一个问题,那就是董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秘书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并没有标准答案。在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许您对董事长和秘书的印象就在发生着变化。当然,要是没有发生变化也没啥。譬如,您可以想象,董事长以及他的伴侣——秘书,在结婚仪式上也可能穿结婚礼服和婚纱……对于他们俩,您尽可以做出种种假设,甚至都有可能把董事长想象成女性,而把秘书想象成男性。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认为董事长是女性。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企业里却活跃着众多的女性领导,担任董事长职务的也不乏其人。这些情况,媒体的屡屡报道也可以做证。那么,在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就会出现“董事长一定是男性”的印象呢? 那是因为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大多遵循着一个所谓的“认知结构”(关于“认知结构”这个概念,笔者稍后将会做详细阐述)。在“认知结构”的框框下做判断,人们就容易把自己引入某个固定的方向,最终陷入“自以为是”“武断”的境地。以上那个故事中,人们想当然地把董事长想象成男性,而把秘书想象成女性,就是这个“认知结构”在作祟吧。 →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就像前面的故事所叙,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董事长就该是男性。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所遇见的人也必然会产生 一定的“印象”。试想一下,我们的这些“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对所遇见的人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呢? 事实上,在第一次见到这些人物时,某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信息,会给人们的判断提供众多的线索。 例如,与A君相识时,从他从事的职业以及居住的地区这些信息中,就能判断出A君的生活比较富裕。有了这样的初步印象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所用的物品都是奢侈品,自然而然地感到他的谈吐也很优雅。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就算A君从事的是高收入职业,住的是高级公寓,也不见得他就是个很富有的人。像职业之类的信息,虽说只是某人的一条简历,但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使得接受信息的人们凭空对A君产生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像这样从某一方面的信息得出对某人的“印象”,然后印象不断加深的过程就称为“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几个阶段又相互关联。为了便于理解,本书将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即对信息的“记忆”阶段、 对信息的“理解”阶段和对信息的“强化”阶段。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A君的职业信息所留下的“印象”很鲜明,很容易就被人们记住了。因此,在对A君所持有的那些值钱与不值钱的物品中,人们很容易记住其中的奢侈品。这就是在“记忆”阶段发生的事情。 一旦认为A君是个富裕的人,那么,人们就会收集与自己的假设一致的证据。如此这般,把A君的言行举止按照自己的假设进行“理解”,必然就能使自己的假设得到证实。这样一来,也就愈加“强化”了自己的假设(即判断)。 于是,当您有机会与他人谈论A君时,都会抱定自己在上述三个阶段所形成的对A君的“印象”——即他是个富有的人的印象。这样一来,您对A君所持有的那种主观 臆断的、片面的印象,就会如同真实的存在一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类似这种人们对于某个人的主观评价印象(本人的认知)以及这种口口相传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将在本书的第二编中详细加以阐释。 当然,被评价(判断)的对象并不限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也会持有一个“我是××样的人”的印象。 当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时,如果所议论的内容符合自我判断,与自己的印象一致,就比较容易接受;反之,就不那么容易接受。 假如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腼腆”的人,那么,在选择职业时,一般都会选择与别人接触机会较少的职业。如 果有朋友说“我觉得你适合做销售”,您也一定会不以为然。 也许,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准确。可是,固执的我们并不买账,往往总会执着于自己的看法。 在我们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理想的自我,并总是想让别人也这么认为,把自己看成是理想中的“××样的人”。 有时,为了影响别人的思路,还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 与此同时,自己也会有不想被人所知的一面,当然也就会竭尽全力去掩盖这一面,尽量被别人忽视。类似这种“自我印象”的内容,作者将会在第三编进行介绍。 刚才,我们也稍微提及了对“他人”的印象以及由许多个“他人”而形成的“团体”的印象。这些内容,作者将会在第四编进行说明。关于“××样的一群人”,在我们所持有的特定“印象”所形成的过程中以及在维持那个“印象”的过程中,人们自身所持有的某些动机也产生了作用,并且那样的“印象”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也在不断深化。关于这一点,作者也会在本书以后的篇章中进行介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