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
  • 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
  • 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
  • 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
  • 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共产党如何决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22 4.0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传亮

出版社五洲传播

ISBN9787508541938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702433

上书时间2024-05-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在回顾近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共决策结构变迁的基础上,力图建构中共有效决策的“思维导图”,让读者认识了解中共决策的鲜明特点、主要思路。
本书所指中共决策主要指中共高层决策或者是中共中央决策,对于中共领导的基层政权的决策没有给予关注。这是因为,中共高层决策的运作和基层决策的运作存在较多不同,基层决策受高层决策影响较大,同时又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
沈传亮,山东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党的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中国共产党决策体制的历史演进》《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向邓小平学习》等6部著作,参编参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20多部图书,其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入选中宣部中组部向全国党员推荐阅读书目,发行100多万册。参与中央委托的重大课题、国家*重点课题多项,现主持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决策思想史研究(1949—2012)”。目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本导向
  树起民本导向的决策理念
  建立健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
  决策中群众参与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为民决策
第二章  民主协商
  民主协商决策的涵义与价值
  民主协商决策的中国渊源
  民主协商的三大平台
  民主协商决策经典案例
第三章  上下互动
  汲取群众智慧
  做好顶层没计
  上下互动决策
第四章  循序渐进
  试点先行
  问题驱动
  反复试错
第五章  尊重科学
  调研先行
  开展决策咨询
  建设智库
  多元支撑
第六章  依法依规
  决策遵循民主集中制
  实行决策责任制
  依法决策
第七章  抓好落实
  树立实干导向
  官员带头抓落实
  建构落实机制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奋勇拼搏,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上来看,这与党的有效决策密不可分。本书用“一个导向、六根支柱”的框架结构来阐述党是如何进行有效决策的故事,让国际社会真正了解共产党决策是科学、民主的,尤其是有效、
合理的。

精彩内容
中共决策坚持群众路线的特点非常突出。1978年,安徽遭遇特大旱灾,秋种严重困难。为度过灾荒,安徽省委采取了修养生息、借田度荒的政策,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在这种宽松的状态下,不少老百姓想起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度过灾荒采取的包田到户的做法。安徽凤阳县这个唱花鼓戏的地方,有的农村悄悄地搞起了包产到户。最为出名的是梨园公社小岗村18户村民,在1978年冬季的深夜,秘密签订契约,创造出“包干到户”。当时这种方式还属于探索,他们担心如果因为这件事犯错误,影响孩子和家庭,就签订了秘密协定。分地后,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尽管天气干旱,但大家想办法把地种好,1979年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几年下来,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增加很多,从原来远近闻名的“要饭村”,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实际上,当时类似小岗村这样的村还不少。如1978年10月初,安徽省肥西县官亭公社农场大队老庄生产队的社员,在生产队队长的带动下,把全队土地划分到户并规定:每亩定产200斤,以产计工;来年收获后每超产一斤粮食奖励3个工分,节约归自己,超支不补,种子和肥料各家自筹自用。这是当时安徽省、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几乎同时,四川省委也明确支持农民搞包产到组,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做法。
对于农民的这种大胆尝试,有人表示反对,有人沉默不语,有人则明确表示支持,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是后者。实际上,他第三次复出后,就曾表示要放宽农村政策。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广州听取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时特别谈到了农村政策问题。他说,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要清理一下。说什么养几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多养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这样的规定要批评,要指出这是错误的。1978年2月,邓小平又对四川省委负责人说,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农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零碎地解决不好,要统一考虑。自己范围内能解决的,先解决一些,总要给地方一些机动。9月,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期间,也提出不能照抄照搬大寨做法。邓小平对于农村改革的态度是“等等看”,不急于下结论。这一态度为农村农民自行探索发家致富之路提供了支持。
实际上,对于农民自发进行的为改变穷苦面貌的农村改革,中共刚开始态度并不十分明确。即使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囿于情势复杂,不得不明确表示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因此,对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在党内有所争论。1979年3月,在国家农委召开的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讲话说,农村问题很多,一大堆,应该抓住主要的解决,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作为农村改革的支持人,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在开会期间曾找到邓小平,邓小平让他就那样干下去。1980年4月,正值农村改革争议蜂起时,邓小平鼓励他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邓小平还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像贵州、云南、西北的甘肃等省份中的这类地区,我赞成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以包给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