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崭新中国(精)
  • 崭新中国(精)
  • 崭新中国(精)
  • 崭新中国(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崭新中国(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85 5.7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谢福芸|编者:沈迦|译者:程锦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20702911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0181945

上书时间2024-05-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 1 章 中国之虹 
第 2 章 伸出援手 
第 3 章 号角雷鸣 
第 4 章 大树之根 
第 5 章 群山之东 
第 6 章 微笑形象 
第 7 章 四弟食薯 
第 8 章 天津周日 
第 9 章 中国夜趣 
第 10 章 玫红北平
第 11 章 修路的人 
第 12 章 24 人俱乐部 
第 13 章 衙门变部门
第 14 章 汉口女医 
第 15 章 大海之子
第 16 章 避难之地
第 17 章 四川之省 
第 18 章 传递勇气
第 19 章 庙宇变营房 
第 20 章 公共汽车
第 21 章 两万台阶 
第 22 章 乐观之士 
第 23 章 俄国移民 
第 24 章 西安事变 224
第 25 章 圣诞佳节 234
第 26 章 两座旅馆 248
第 27 章 红灯之奴 259
第 28 章 南京少女 
第 29 章 待解之扣 
第 30 章 烈火窑炉 
后记: 天网恢恢 
译后记

内容摘要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Soothill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Alexander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家中,她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了《名门》;1926年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她将一路的探访,包括与胡适、丁文江、阎锡山、吴贻芳等人的交往,写成《中国淑女》;1935年,为排遣夫君、父母相继去世的悲伤,她到重庆、太原、温州追寻亲人的踪迹,当时已结束北伐后的中国正处于“黄金十年”,又一次青春焕发,她将对亲人的挚爱及对中国的祝福,写成《崭新中国》;但随后中国与英国均深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在战火燃烧的英国东南小城福克斯通,用追忆写成《潜龙潭》,以一所北平女校及几个普通中国女人的故事,寄托她对中国的感念及正义必胜的信心。谢福芸生活的年代及笔下的四个中国故事,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北伐军兴、御侮救亡这四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她的作品虽名为小说,自称主要人物虚构,但故事、史实及时代背景却并非虚构,她以亲历者的视角及丰富的见闻,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勾勒了过去一百年几度处于新旧交替中的中国人——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名人与普通人——在家国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谢福芸对笔下的中国既满怀深情,亦有旁观者的冷静,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这些作品在近一个世纪前曾促进西方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今天,给予中国读者的除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更是回望思考历史的崭新视角。
谢福芸在中国接触、结交乃至成为终生挚友的,既有名门望族,也有普通百姓,尤其与书中的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艺术史家、收藏家,现居美国的百岁老人翁万戈(其父翁之憙,即书中主人公之一励诚)为四本书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文坛佳话。

精彩内容
 第1章中国之虹一九三六年七月某日六时。推开舷窗,香港的群山港口呈现在光润的晨曦中。看!一道彩虹横跨其上。我的心跳开始加速:十年未曾踏上中国土地了。三年前父亲离世,三年来我唯一做的就是平复心境,适
应未知的新生活。当然,中国漫长的苦难也终于结束
了!眼前数艘平底船和小型汽船静静驶向外海。我乘坐的是荷兰船,从巴达维亚北上时卷入了台风尾端,如今靠岸在即,真是好事。在倾斜的甲板上行走着实累人,窝在帆布棚里动弹不得也是憋屈;即便我素来对吃喝要求不高,满足基本营养即可,船上油腻的荷兰豌豆汤也开始让人隐隐作呕。
香港是连接广州、通向真正中国的美丽前哨。富人们住在奢华宅邸里,浴室众多,有时一幢宅子能装四部电梯。我一心一意只想去广州,很快就搭上了一
艘汽船,驶向那个伟大而古老的城市。汽船的驾驶室、马达室、头等舱外都放置着布满倒钩的铁丝网,以防海盗侵袭,过去二十年一直如此。如今宽阔的珠江
航道上海盗越来越少,这些铁丝网不再必需,不过是警告而已。
夜间航行尚可忍受,七月的广州却热得够呛。空气潮湿沉重,早上七点就头昏脑胀,万幸在沙面岛领事馆外阴凉的长廊里寻到一条长凳。沙面岛民风淳朴,叫“岛”有点儿言过其实,不过一条长长的沙滩,有小桥连接主城,桥上也有尖尖的铁护栏。在这儿可以依稀回望外来入侵者和半推半就的东方主人之间漫长而嬗变的关系。西方就像强势的爱人,以刚劲的手腕送来礼物,既让人甜蜜兴奋,又让人焦虑忧愁。古槐簇拥的大道尽头,不时见到白褂蓝裤的中国女佣,推着白人小孩儿的婴儿车。中国女佣在百多年前就这样为白人工作了,那时候殖民者还留着厚厚的络腮胡,水手们还留着辫子嚼着烟草。
招待我的朋友借给我一辆汽车,他的中国秘书王先生暂为我的向导。朋友激动地说:“现在可要好好看看新中国!这儿的成就令人震惊!”显然他对此欢欣鼓舞。王先生也很高兴,极力建议我尽量看遍全城,还时不时瞟我一眼观察我对新景观的反应。
很久以前,1919年,我和我先生曾从北京出发,一路奔西南到了丘陵起伏的西陵,那里埋葬着数位中国皇帝。我们参观的第一座陵墓是光绪皇帝陵,距离北京也最近。光绪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极不受重视,在位时长完全取决于其姨妈慈禧太后。光绪驾崩于1908年,他离世不久慈禧太后也过世了。陵墓耗时五年建成,深红色的庭院有好几进,规模庞大,前有三座汉白玉石桥,雕有龙纹。整个陵墓建在巨大的正方形石基上,估计所用砖石以千万计。石砖坚固无比,垒放讲究。陵前树苗新栽不久,他日当茂密成林,经风历雨。我先生心满意足,轻叹一声,坐在一堵矮墙上,细细打量眼前美景。这里安静宜人,我们坐了一个小时。骡夫们走过来劝说道:“先生、太太,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