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23.55 4.9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继孝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814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716044

上书时间2024-05-1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继孝,现任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城建工作部部长,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2008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著有《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徐志摩和中国的康桥》《书法家沈从文》《清奇诗僧苏曼殊》《爱做“翻案”文章的郭沫若》《创造社主要成员及其故事》等,随笔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三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记书系·文学家卷》(上下编),辑校《陈独秀先生遗稿》,学术论文集《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记与往事》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zui美的书”。《陈独秀先生遗稿》获2007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目录

自序
荣剑尘:满清情结与单弦牌子曲
曹宝禄:曲坛骄子的沉浮人生
架冬瓜:滑稽大鼓与贫穷的一生
马连登:破陈规,创马派西河大鼓
白凤鸣:少白派京韵大鼓的创始者
白凤岩:改革京韵大鼓唱腔的“三弦圣手”
卢成科:创立卢派梅花大鼓的瞽者
骆玉笙:艺术生命最长的女鼓书家
魏喜奎:“奉调”魏派大鼓创始人
蔡金波:天桥鼓界的“女中丈夫”
李雪芳:承前启后的河南坠子艺人
孙书筠:“女声大鼓”的典范
马增芬:《证实材料》中的天桥往事
刘田利:春风得意唱“新书”
王艳茹:昙花一现的西河大鼓女艺人
关学曾:创演“北京琴书”的北京人
连阔如:“净街净巷、家家户户听评书”
陈荫荣:与时俱进的说书人
段兴云:评书《济公传》的北派传人
陈荣启:使“正活”的评书大家
李鑫荃:说新书的带头人
马三立:“相声八德”的传承者
侯宝林:相声大师的性情人生
小蘑菇:常氏相声世家的永久丰碑
刘宝瑞:“单口大王”的悲惨结局
孙宝才:以口净闻名于天桥的“双簧”表演
郭全宝:因《吹大气》受审
白全福:捧哏“量活”一绝
高凤山:数来宝的改进创新者
李润杰:快板书的创始人
金业勤:天桥艺人中的爱新觉罗氏
关德俊:装“驴”成名
宝善林:满清善扑营最后的掼跤手
万子信:“北南”两派魔术的集大成者
曹鹏飞:“民间杠梁”一绝
梁益鸣:“天桥马连良”的由来
李桂云:使河北梆子独树一帜于京华
小白玉霜:白派两代评剧人的悲惨命运
席宝昆:评剧生行的绝唱
新凤霞:天桥飞出的金凤凰
附录一北平市曲艺公会1947年会员名册
附录二北京市曲艺公会花名册(1955年
附录三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戏剧、曲艺界艺术等级表

内容摘要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作者方继孝是一位老北京,源于对天桥文化的眷恋,以收集到的一批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初北京曲艺界的旧档案为主要资料,整理了出了40位身怀绝技的天桥老艺人历历往事与命运遭际及所涉的民间技艺,集中呈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天桥老艺人的群像,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书中讲述的40位艺人,有如今家喻户晓者:如马三立、侯宝林、连阔如、新凤霞、常连安、刘宝瑞等老一辈曲艺家,也有被历史湮埋但当年为天桥一绝的艺人,如:关德俊、曹鹏飞等;所涉及的技艺有:评、弹、说、唱、魔术、杂技,等等。这些老艺人几乎都出身凄惨,自小被逼学艺,练得一身绝技,在天桥能够独占一席,但在解放前都无法改变身处社会低层
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成为“人民艺术家“,获得了新生,可很快又遭受各种运动冲击,其命运大起大落、沉沉浮浮……书中还收入了《北京市曲艺公会1947年会员名册》、《北京市曲艺公会花名册(1955年)》,这两个名册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精彩内容
 和众多的八旗子弟一样,荣剑尘热衷于学习八角鼓。他聪颖好学,很快掌握了八角鼓的演唱技巧,尔后又向八角鼓名票庆厚庵、高俊山求教,学唱岔曲、
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和拆唱八角鼓,兼学三弦、琵琶。几年后,成为健锐营一带八角鼓票友中的后起之秀。他常进城向城内名票请教,他的远房族兄、西城八角鼓名票德润田在艺术上给了他许多帮助,并为他伴奏。经德润田介绍,他拜识了八角鼓票界巨擘、联珠快书名家奎松斋,自此受到奎先生的教诲,并随奎氏走票,观摩了许多名票的演出,结交了一批艺友,逐渐在城里八角鼓票界崭露头角。光绪二十七年(1901),荣剑尘20岁,拜在西城明永顺门下,成为明永顺开立单弦牌子曲门户的第一个弟子,正式作艺,艺名和顺,后改剑尘,斋名三乐庐。
随着清朝灭亡,曾经过着悠闲自得生活的满族旗籍子弟们,不得不与往日的辉煌告别,“钱粮月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铁杆庄稼”倒了,什么都没有了,又什么都不会,许多的旗籍贵族放下架子,先是卖字画,跑典当行,再后来变卖自家的府邸和珍宝,最后搬到外城住贫民窟。而那些原本就贫穷的居住在营地的旗人纷纷离城,开始了经商或卖艺的生涯。
旧北京开古董店的、开戏园子的、唱京戏的、说评书、唱鼓曲的等等,五行八作都少不了在旗的人士。昔日里喜欢吹拉弹唱等玩意儿的八旗子弟干脆“下海”,把原本“玩儿”的东西变成了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翻开《北平市曲艺公会1947年会员名册》,和荣剑尘同列一册的就有老一辈八角鼓大师、以说唱联珠快书享誉京城的德俊峰。德老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他曾以演唱八角鼓、十不闲、莲花落而闻名,不仅精通八角鼓艺术,琵琶、弦子、鼓柳彩全能,还擅长唱联珠快书,牌子曲《翠屏山》、快书《碰碑》都是他的拿手段子。70多岁时表演“筋斗献彩”干净利落。同时在京卖艺的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关贞奎、
良小楼兄妹,评书名家品正三、连阔如,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关德俊,相声大师侯宝林、常连安父子,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杂技大师关玉和、金震、金石兄弟和金业勤,都是落魄的旗籍子弟。
作为满族正白旗籍的荣剑尘自小有“钱粮月米”供着,起初他下海作艺,有喜好玩儿的成分,而进人民国时期,得靠自己个儿挣钱养家糊口,这玩儿的本事也就成了养家的唯一技能。他时时怀念消失了的大清国,为此他把伴随演出用的八角鼓的鼓穗由原本是按旗属分成红、黄、蓝、白等颜色,换成只有一种颜色的青色,取“满清”之意。这也成为荣剑尘的八角鼓艺术独有的特色。
民国初年,荣剑尘从京西移居城内北新桥。这时,正是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的极盛时期,强手如林。当时北京的艺人也分三六九等,有“街南…‘街北”之分。以珠市口为界,珠市口以南、天桥一带,称为“街南”。在那一带说书的唱戏的,属于低一等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虽有几家戏园子,但规模很小,设备很简陋,艺人大都撂地儿说唱。珠市口以北,从开明戏院(后来的民主剧场,今天的珠市口电影院)往北,称为“街北”。这一带大部分园子由京剧班占用,评剧、曲艺很少在此演出。就连评剧界的白玉霜、芙蓉花等享誉一时的演员,也只能在珠市口大街两侧的开明、华北两个园子演出,再往北的园子就进不去了。一般来说,街北的戏院是不邀请街南的班社来演出的。能在庆乐园演出的有当时曲艺界的佼佼
者曹宝禄、高德明,还有汤金城(汤瞎子)的口技、快手刘的古彩戏法、架冬瓜的滑稽大鼓。P5-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