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的返场
  • 批评的返场
  • 批评的返场
  • 批评的返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批评的返场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27.35 4.0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平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8533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369721

上书时间2024-05-1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平,生于一九六八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散文说》《何平文学评论选》《无名者的生活》等。主编有“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场文丛”等。2017年,发起“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同年,开始主持《花城》杂志《花城关注》栏目。

目录
序  返场: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

思 潮
“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这样的生活”
新世纪传媒革命和70后作家的成长
二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青年的思想、行动和写作
生于 1977—1987:更年轻世代作家长篇小说地理草图
细语众声和文学的可能性
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
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命名、分期及其历史逻辑

作 家
安魂,或卑微者的颂诗
从历史拯救小说
重提困难的写作,兼及超级现实主义小说的可能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比流星更为神奇”
新生代:文学代际,或者1990年代的文学年轮

现 场
《花城关注》(2017—2021):一份中国文学现场的私人档案
“文学策展”:让文学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术馆

后记

内容摘要
何平不是通常意义的学院批评家。近五六年以来,他主持《花城关注》栏目,召集“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主编“现场文丛”和“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实地影响当下文学生产和生态,以兑现其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和公共性的批评理想。《批评的返场》基于长时段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整体性,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一部文学现场的原生档案。不唯如此,在何平看来,批评家扎根文学现场,参与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秉承这一传统,《批评的返场》,其理念、姿态、实践、范式和文体都呈现出独特的个人批评风格。
全书分为“思潮”、“作家”与“现场”三辑。“思潮”,是何平对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整体的勘探和思考;“作家”,是一辑作家个案研究,他以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等五位作家为样本反思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创造;“现场”,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收录了从2017到2021年作者主持的三十期《花城关注》栏目的总评。
何平以批评家的审美敏感和独立判断,梳理和辩识丰富的文学现场,提取新的文学风尚和审美经验,关注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重要文学议题:地方性和世界文学、传媒革命、AI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代际和青年写作、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多民族文学和文学共同体、新兴文学样式和社会变革等等,从文学的时代议题切入,实现文学批评返场中国当代文学和它关联的现实中国,彰显文学批评有态度、有温度、有感情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主编推荐
一、批评家何平的文学现场档案本书既是作者个人的文学档案,也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真实的记载。二、厘定当下中国文学地图,重读实力作家地图:非虚构文学、科幻文学、网络文学、海外写作、多民族文学作家: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三、发现文学新生力量,关注前沿文学议题《批评的返场》并未先入为主地以年代或流派作为立论之基,而是立足文学现场,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厘清当下中国文学地图。作者在主持杂志专栏,主编青年写作丛书、发起双城文学工作坊……力图挖掘被遮蔽于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之下的新鲜文本,发现文学新生力量。新生力量:阿乙、孙频、周恺、淡豹、猫腻、陈楸帆、万能青年旅店、五条人……文学议题:AI写作 世界时区 在县城写作 乡村博物馆 散文野外作业……四、重建学院批评和文学公共生活的对话在文学批评逐渐被窄化为学院批评的当下,作者力求“在现实中国生活并且进行文学批评实践”,使文学批评跳出了学院的资源、趣味、取径和格局,真正与公共生活进行对话。

精彩内容
“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这样的生活”——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如何叙述地方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要盯牢一个地方才能写出成就,优秀的作家也不必然要叙述某一个地方,但谁也不能否认文学叙述地方是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重要传统。地方如何被文学叙述?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内部,存在不存在审美差异性的“地方”?刘震云就曾经说过:“故乡就是国家。”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中,中国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地方经验自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被像费孝通、林耀华、杜赞奇、庄孔韶这些学者体会着、揭示着。就文学而言,就像有人体认的:“中国内地以政治为主体的文学,其实也是南腔北调的集合。比如北方的作家莫言,如何在山东去理解李锐在山西的创作,还有贾平凹用陕西的土话创作的《秦腔》,等等。语言本身是不断变易的。更不用讲像阿来这样的作家,他是一个有西藏背景的作家,这中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语言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性因素,但“地方”不只是语言。就作家叙述的地方本身而言呢?苏童在最近的一篇文字中就写道:“香椿街和枫杨树乡是我作品中的地理标签。”不只是苏童的“香椿街和枫杨树乡”,近三十年中国文学中,还有“大淖”(汪曾祺)、“商州”和“清风街”(贾平凹)、“小兴安岭”(郑万隆、乌热尔图)、“藏地”(扎西达娃、马原)、“乌珠穆沁草原”(张承志)、“小鲍庄”和“上海弄堂”(王安忆)、“鸡头寨”和“马桥”(韩少功)、“葛川江”(李杭育)、“吕梁山”(李锐)、“太行山”(郑义)、“清平湾”(史铁生)、“高密东北乡”(莫言)、“温家窑”(曹乃谦)、“白鹿原”(陈忠实)、“上塘”(孙惠芬)、“延津故乡”(刘震云)、“耙耧山脉”(阎连科)、“王家庄”(毕飞宇)、“笨花村”(铁凝)、“天门口”(刘醒龙)、“王榨”(林白)、“机村”(阿来)、“北极村”和“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东坝”(鲁敏)、“斜塘”(畀愚)、“马家堡”(东君)等等。当作家叙述着这些地方时,地方显然已经不只是装饰性的风俗风情风景,甚至不只是一个个地理标签。但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近三十年中国文学书写中地方被频频征用;另一方面,上面所有的这些地方并没有都能够成为中国作家所推崇的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或者汉语文学中的“鲁镇”“湘西”“果园城”“呼兰河”意义上的文学地方。换句话说,地方并没有能够成为作家一个人的文学世界。
……批评家王尧在和莫言的对话中谈道:“文学中的地域、空间,应该超越地理学的意义。”所以,莫言叙述地方提出了“超越故乡”的命题,他“创造了‘高密东北乡’,是为了进入与自己的童年经验紧密相连的人文地理环境,它是没有围墙甚至是没有国界的。我曾经说,如果说‘高密东北乡’是一个文学王国,那么我这个开国君王就应该不断地扩展它的疆域。……故乡,也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故乡’,是文学的地理学。譬如我写的‘高密东北乡’,在《红高粱》时期某些故事还是有原型的。到了《丰乳肥臀》就突破所谓的‘真实’。即便是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上,像小说描写的一些植被啊,动物啊,沙丘啊,芦苇啊,这些东西在真正的高密乡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丰乳肥臀》的日文翻译者到高密去,画了很详细的地图,找沙丘,找沼泽,但来了一番,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块平地,一个萧瑟的村庄。我想,一个作家能同化别人的生活,能把天南海北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故乡’,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写下去”。文学叙述地方还不仅需要超越“地理学的意义”,从汪曾祺地方叙述意义的再发现到1985年前后的“述异志”式的地方叙述,再到世纪之交的“佯史”地方叙述,文学叙述地方的得失之辨,可以发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和地方,不只是被政治,而且更隐蔽地被渗透了政治的文化和历史所劫持和征用。而今全球化时代里“中国经验”又成显学,新一轮的地方劫持和征用的“圈地运动”可以预见。
客观地说,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地方叙述在观念、结构、修辞、语体等方面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许多新经验,比如莫言、苏童、阎连科飞翔的地方想象,比如韩少功、贾平凹、毕飞宇、阿来、迟子建地方百科全书风俗史的建构,比如王安忆对地方和人相互塑造的揭示,比如莫言、苏童、刘震云、韩少功、林白、刘醒龙等的文体探索,比如莫言、曹乃谦、李锐、韩少功、阎连科、刘震云、刘醒龙的语言实践……但我还是要严苛地指出近三十年文学地方叙述被文化、政治、历史劫持和征用的大势。因为地方叙述频频地被非文学因素劫持和征用,捆缚住了当代汉语文学的手脚,即使仅仅从超越地理学的意义来说,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类似莫言“高密东北乡”这样的“文学地方”仍然不是很多。如果数数,够得上“地理标签”意义的好像也只有苏童、阿来、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刘震云、阎连科、迟子建、李锐、毕飞宇、刘醒龙等可数的几个作家创造的“香椿街和枫杨树乡”、“机村”、“马桥”、“上海弄堂”、“商州”、“延津故乡”、“耙耧山脉”、“北极村”、“吕梁山”、“王家庄”和“天门口”。
1956年,福克纳在回答《巴黎评论》时说:“从《沙多里斯》开始,我发现我自己的像邮票那么大的故乡的土地是值得写的,……它打开了一个各色人等的金矿,我也从而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天地。”30在这里,福克纳其实揭示了地方和人的关系。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地方叙述似乎也很少给我们提供地方的各色人等,相反,当地方被政治、文化、历史所劫持和征用之后,“各色人等”也类型化、观念化、符号化和脸谱化。生态史、生活史、文化史、底层史俨然皆备,但却见史不见人,见人不见有着文学典型性的人。阅读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地方叙述,我们能够发现我们的作家对地方的各色人等极其漫不经心,而且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地方叙述来看,中国作家的写作许多时候并不是来源于文学创造力和想象力意义上的拓展,而是政治、文化、历史等直接对抗意义上的“压抑和反抗的写作”。文学的地方叙述肯定联系着地理、文化、政治、历史等等,但文学又必须叙述在地理、文化、政治和历史之外的虚构和想象的地方。是“向自己索取故事”,也是“向虚构和想象索取”。
一定意义上,中国文学地方叙述的局限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局限。它至少暴露出中国文学迄今的非自足性和想象力匮乏症。文学必须依靠政治、历史、文化的对抗来厘定自己的边界,来激活自己的创造力。这让我们想到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现在我们说,文学如何叙述地方?我们的作家首先应该诚实地回到地方“观察它、倾听它、理解它”,而不是观念开道、主题先行。苏童将文学叙述地方比作画邮票。“花这么长时间画一张邮票,不仅需要自己的耐心、信心,也要拖累别人,考验别人。”而“画邮票的写作生涯其实是危险的,不能因为福克纳先生画成功了,所有画邮票的就必然修成正果”。但仅有耐心和信心还不够。如马尔克斯说:“拉丁美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能否抓住日常生活的奇迹,这显然是对一个写作者虚构和想象能力的考验。文学叙述地方指向的是现实的地方,更是想象的地方。“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小说中的现实不同于生活中的现实,尽管前者以后者为依据。这跟梦境一样。”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境遇里,地方日日新,我们的文学已然不是在福克纳、马尔克斯的时代叙述地方。当今时代文学如何叙述地方?福克纳、马尔克斯们的文学经验够用不够用已经成为问题,何况我们距离福克纳、马尔克斯还那么遥远呢。

媒体评论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章合集,它体现了何平对当下文学批评问题的认真思考,并为解决文学批评问题所采取的行动。这是一本关于文学批评的思考之书,也是一本行动之书。——贺绍俊非常重要的一本集子,何平老师不仅努力让批评回归文学现场,更是不断制造出新的对话场域,让返场超越口号,成为具体而有效的思想互动。——陈楸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