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27.45 5.7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建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50129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92508

上书时间2024-05-1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26堂课讲述26个关键字:这是透视中国人心灵世界的26个关键字,是解开中华传统文化密码的26个关键字,是复兴当代中华文化精神的26个关键字。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读懂26个字,也就找到了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刘建华所著的这本《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表面上讲的是传统文化经典,但实际说的是当代社会常识。大道哲理,凡人琐事,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明白,就浑浑噩噩一生,不知所往,也不知所终。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古老而又时尚的人生法则。

作者简介
刘建华,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慧士德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曲阜尼山圣境旅游文化园区总体文化规划设计人。
属蛇,自谓文化生态社会学者,人称游吟思想家。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以读书、游历、交友为业。数十年游历人类诸多文明圣地,参访世界几多名校。读老子孔子,也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崇敬朱熹,也景仰康德。对《周易》充满情思,也对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由衷钦佩。刚刚问禅访道,转身便听教堂钟声。听交响乐尤醉大提琴的沉思,交朋友不嗜酒肉而喜高谈阔论。不可救药也!

目录
○一 [圣] 从司马迁的“黄帝”说起
○二 [宫] 从黄帝的“合宫”说起
○三 [堂] 从周公的“明堂”说起
○四 [梦] 从孔子的“周公梦”说起
○五 [源] 从曲阜的“鲁源”说起
○六 [成] 从孟子说孔子“集大成”说起
○七 [子] 从齐国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说起
○八 [性] 从孟子的“修身养性”说起
○九 [经] 从儒学的“十三经”说起
一○ [国] 从《周礼》的“礼仪之邦”说起
一一 [礼] 从《礼记》的“礼辨异”说起
一二 [乐] 从《乐记》的“乐合同”说起
一三 [俗] 从《仪礼》的“移风易俗”说起
一四 [本] 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起
一五 [王] 从内圣外王的“素王”说起
一六 [祭] 从古代中国的“神谱”说起
一七 [敬] 从箴言“毋不敬”说起
一八 [孝] 从《孝经》“以孝为教”说起
一九 [养] 从庠序的“学养”说起
二○ [尊] 从“几杖”的“礼遇特权”说起
二一 [宴] 从学校的“养老礼”说起
二二 [冠] 从“成人礼”说起
二三 [田] 从“藉田礼”说起
二四 [菜] 从“释菜礼”说起
二五 [师] 从“孔子问官”说起
二六 [化] 从“邦教”说起

内容摘要
尼山书院,是孔子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和中国精神的象征。本书作者潜心尼山,博览群书,皓首穷经,含英咀华,厚积薄发,从\"十三经\"元典中提取二十六个最重要的主题词,效法先哲,分二十六个专题解剖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基因。
本书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旨在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自己与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一部生动的启蒙读本。这二十六个主题词,无一不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与生俱来\"的精神文化基因,都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发生着深刻的联系。借助这本书,读者也许可以找到一条回归自己精神文化基因的光明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影响中国人一生的二十六堂国学课!

精彩内容
 一、圣——从司马迁的“黄帝”说起上面第一个字,是小篆的“圣”,乍看上去一点也不神圣,只是一只大手或者一双有力的手,正在用力于土:或者挖土,或者抟土……第二个字是“聖”的小篆写法,也很平凡:用耳朵听,用口说,就可以为王。看来古代的圣王,首先是一个能够身体力行的能工巧匠或者体力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善于倾听、善于与人沟通的智者。
第三个字是小篆的“黄”字,其义一说是田地之光,也就是大地的颜色。不过,这个字形从金文演变而来,金文的“黄”字是蝗虫的象形,蝗虫的腹背都有“王”字形的花纹。
小篆的“帝”字,其实很女性化,和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的“帝”字一样,象花蒂之形,由花的子房和花蕊构成,本义花蒂。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帝先圣,同“圣”和“聖”这两个字的字形所传达的含义一样,是体能和智能超群的半神半人。不过,仅有这些,还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圣人。在古代社会,真正的圣人,无一不是《孟子告子下》中所说的那种“天将降大任”的承命者,因此无一不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悲剧英雄。
孟子举例说:“舜发于畎(quǎn,田沟)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原来只是在历山耕田的农夫,因为孝顺和谦让的美德闻名乡里而被尧发现,尧将王位禅让给了他。
傅说原先只是一个在傅岩这个地方夯土筑墙的奴隶,后来被商王武丁指认为“梦中圣人”,举为大宰相。
殷商时期的胶鬲被周文王推荐给商纣王,此前他只是个卖鱼和盐的贩子,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春秋时期
齐国的管仲因为意图射杀齐桓公而身陷牢狱,句中的“士”即指狱官。后经鲍叔牙力荐,他才得以被齐桓公释放而任用为上卿(丞相)。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当年隐居躬耕于海边,被楚庄王用为令尹(国相)。春秋时的百里奚在被秦穆公拜为上大夫之前,还是奴隶之身,被秦穆公派人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所
以说“举于市(集市)”。
二综观这些先圣先贤,他们共同的特质都是:身处卑微而志存高远,历经磨难而生于忧患。这或许才是圣人之所以是圣人的根本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举的例子也一样:“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他说的是:从前周文王被囚在羑里(今河南汤阴一带),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于陈蔡,编写了《春秋》;屈原遭放逐,抒写成《离骚》;左丘失明,而撰《国语》;孙膑受膑刑,而著《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在蜀地,编写出《吕氏春秋》;韩非囚禁
在秦国,创作了《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也一样,大都是先贤先圣发愤而作的结果。这些人都是心有忧患而不见于明王,于是追思先世,寄托后人。
当司马迁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发愤著书”的道理之后,便以同样的原因和抱负,忍辱负重编写《史记》,主要内容是记述唐尧以来的历史,而止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又说元狩元年)帝获白麟。司马迁特别选择从黄帝开始写作《史记》,又特别与当年孔子作《春秋》的时候一样,绝笔于获麟,这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先圣黄帝和孔子的崇敬,也似乎以此喻志:他要
成为同黄帝和孔子一样的圣人。
三看来,无论是孟子还是司马迁,他们心目中的“圣”——无论是黄帝还是孔子,无论是从农夫到帝王,还是从奴隶到卿相——无一不是令人感动的悲剧英雄。但即便是这样“人味十足”的“悲情之圣”,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特别是在中国当代的语境中,也有许多歧义。自以为圣的人,高深莫测;崇拜圣的人,深信不疑;喜欢圣的人,心生愉悦;反感圣的人,耿耿于怀。
但无论人们怎样看待圣的现象,无论人们是否相信圣迹,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圣人,甚至无论圣人是否名之以圣,孔子出生的尼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圣境,都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性文化存在,如同孔子一样,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诞生、成长、演化,屹立了2500多年,只要中国文化还在,就还将永久地屹立下去。
尼山圣境作为一个“喜马拉雅式的文化地标”,过去2500多年中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攀登者标记”。这些标记如同参天古木的年轮,或深或浅,或断或连,或圆或缺。21世纪也不例外,同样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标示这个时代对尼山圣境的解读,这个解读,就是“此尼山圣境”。显然,“此尼山圣境”非“彼尼山圣境”。作为文化记忆载体而“自然存在”的“彼尼山圣境”与“或然存在”的“此尼山圣境”,这二者虽然有着内在的历史文化“必然性”联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圣境。
P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