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常识
  • 反常识
  • 反常识
  • 反常识
  • 反常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反常识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26.75 3.8折 69.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大利亚)邓肯·J.瓦茨|译者:吕琳媛//徐舒琪

出版社四川科技

ISBN9787536495418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9元

货号30706688

上书时间2024-05-1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你是否认为:请社会名人做广告效果胜于普通人;专家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比外行人可靠;加薪能提高员工的绩效;从历史中学到的经验可以预测未来;《蒙娜丽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具有成为《蒙娜丽莎》的所有特性,而非其他;……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常识问题,那么,你可能掉进了常识思维的陷阱。
?《反常识》是小世界网络之父、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肯·瓦茨的颠覆式新作,他根据最新的网络科学研究,以及商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内容翔实的决策案例,揭晓常识带来的4大误区和反常识带来的3大红利,并教授我们学会用反常识思维认识并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跳出常识陷阱,优化你的工作与生活。
?邓肯·瓦茨以互联网为“望远镜”,探索社会运行的规律,明确界定了哪些事情适合用常识来判断和解决,哪些事情适合用反常识来处理。并揭示了反常识思维的3大定律——人生赢家都是概率赢家、“搜索者”胜过“规划者”、流行=大量的普通影响者+偶然的超级影响者,助你先人一步享受未来红利。

精彩内容
常识思维vs反常识思维,一切并非显而易见
自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来,经常有外界人士好奇地问我,对于这个仅凭个人很难理解的世界,社会科学是怎么认为的呢?这个问题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正如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60年前指出的那样,它也揭示出大众对于社会科学本质的一个普遍误解。拉扎斯菲尔德当时正在写《美国士兵》(TheAmericanSoldier),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陆军部研究机构管理的60多万名军人。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列出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命题。例如,第二个是“比起来自城市的士兵,来自农村的士兵往往在军队中有更好的精神面貌”。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说:“啊哈,很有道理嘛!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人已经习惯了艰苦的生活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自然比城市人更容易适应军队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还要动用如此庞大且昂贵的研究来告诉我这些靠自己就能想出答案的问题呢?”的确,为什么呢?拉扎斯菲尔德接着惊人地指出,这6个命题都与实际研究结果完全相悖,恰恰是城里人在军队中表现得更快乐。当然,如果读者一开始就被告知正确结论,那么他们也能自圆其说:“我就知道会是这样,城市人更习惯在拥挤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在公司里经常受上司的指挥,穿着和礼仪都得服从严格的标准等,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啊!”而这正是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当每个答案和它的对立面都看似很有道理时,“这种显而易见的论证就是错误的”。
拉扎斯菲尔德讨论的是社会科学,但我在本书中要说的是,这个观点适用于各行各业,无论是政治领域、商业领域、市场营销领域,还是慈善事业,只要涉及理解、预测、改变或回应人们行为的领域就都适用。那些试图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政治家自认为已经弄清楚人们贫困的原因了;策划广告宣传活动的营销人员认为自己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让他们购买更多;想要制定方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督促戒烟,或者促进能源节约的政策制定者也认为自己可以手到擒来。虽然在通常情况下,这些人并不指望能将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但总会觉得这些问题大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又没有像过去“让火箭上天”这样的问题那么难。虽然我不是研究火箭的,但我非常钦佩那些能将一个小型汽车大小的机器着陆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人。实际上,人们更擅长规划火箭的飞行轨道,而非管理经济、并购公司或者预测一本书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火箭科学看似很难,而实际上更难的与人相关的问题却看似只是常识性问题呢?在本书中我将说明,矛盾的关键恰恰是常识本身。
不得不说,批评常识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人人都觉得它是好的。回想一下,你上次被告诫不要使用常识是什么时候呢?显然,常识确实非常适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并且非常有效;但涉及公司、文化、市场、国家和全球机构的问题呈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复杂性,这时常识就会误导我们。无论是只发生一次还是多次出现的经历,由于我们习惯于从中学习,所以常识推理存在的缺陷并不明显。相反,那些我们当时不知道的事情,但事后看来却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常识的矛盾在于,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会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如果你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没关系,本书会做详细的解释,包括它对政策、规划、预测、商业战略、市场营销和社会科学的影响。
在和朋友、同事讨论《反常识》这本书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我在摘要中指出本书的论点——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实际上会阻碍我们的理解时,他们总会猛地点头说:“是啊,我总觉得人们会相信各种各样的蠢事,以便让自己看起来理解一些其实根本不懂的东西。”然而,当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时,他们又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说:“对啊,常识和直觉确实有缺陷,但我的想法没有错啊。”就好像常识推理的失败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
人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大约90%的美国人认为,自己驾车的技术水平高于平均值;也同样有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幸福、更受欢迎或者更有可能成功。还有研究发现,比例高达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在前1%之列。这种“错觉优势”(illusorysuperiority)在人们身上很常见,被称作“乌比冈湖效应”(LakeWobegoneeffect)。乌比冈湖是《牧场之家好做伴》(APrairieHomeCompanion)的节目主持人加里森·基勒(GarrisonKeillor)为节目中虚构的小镇起的名字,镇上所有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在平均值之上。
因此不难理解,人们更愿意相信别人对世界的看法是错误的,而不是自己被误导了。然而,令人不爽的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东西也必然适用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思考和解释某件事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也存在于大多数根深蒂固的常识观念中,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做详细的讨论。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放弃所有的常识观念,只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它们。比如,我确实认为自己驾车的技术水平高于平均值,尽管我知道,从统计学上来看,近半数这么想的人都是错的,而我就是忍不住这么认为。但知道这一点,我至少会考虑自欺欺人的可能性。因此当我或者别人犯错时,我会尽量注意这个问题。或许我慢慢就会承认,并非每次口角都是别人的过错,即使我仍然会这么认为。或许我可以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总结出正确的做法。虽然这样做,我还是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一位高水平的司机,但我起码可以做得更好。
同样地,当我们质疑自己对世界的假设,或是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些根本不了解的假设时,我们不一定会改变想法,但质疑至少会迫使我们发现自己是多么顽固,从而悬崖勒马。这种方法可能并不容易,但这是形成新的正确观念的第一步。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对所有的事情形成完全正确的看法。事实上,贝克尔在《社会学家的窍门》一书中提出,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就意味着要学会正确地质疑自己的直觉,了解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必要时应抛掉之前的想法。对于这点,评论者显然没有理解,当时我也没有领会到精髓。如果你读完《反常识》这本书后,仅仅是证实了自己已有的想法,那么我很抱歉,作为社会学家,我还未完成自己的任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