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30.06 4.4折 69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李骏//汤潇//薛立勇|责编:万骏//时方圆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2765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1949223

上书时间2024-05-0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姚惠兰,文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出版专著《宋南渡词人群与多元地域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在《词学》《红楼梦学刊》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加拿大华文报刊文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渐趋严苛的移民政策:从自由入境到限制入境
第二节 加拿大华埠侨团、文教发展情况
第三节 华文报刊兴盛之前的加华文学:两类不同的文学镜像
第二章 《大汉公报》的创办、运作及发行
第一节 从《华英日报》到《大汉日报》《大汉公报》
第二节 《大汉公报》办刊宗旨、运作及发行范围
第三节 《大汉公报》历任主笔及其他成员(1910—1919)
第三章 《大汉公报》文学资料研究
第一节 《大汉公报》头版论说、时评
第二节 《大汉公报》文艺副刊研究
第三节 《大汉公报》其他版面文艺资料研究
第四章 《海外嘤鸣草》《避庵诗存》——《大汉公报》文学资料延伸研究
第一节 《海外嘤鸣草》:《大汉公报》文艺副刊的部分摘编
第二节 《避庵诗存》:加国华人共襄出版盛举的结晶
第五章 近代加拿大华文报刊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报刊笔战与近代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转载与自创:加拿大华文报刊文学的演变
结语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著作是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近代加拿大华文报刊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成果,主要以近代加拿大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大汉公报》为中心,对报刊文学资料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近代加拿大华文文学的真实状况和发展趋势。近代加拿大华文文学源于中加文化的碰撞、交流,从中能够窥见中华文化在加拿大的传播与影响。

精彩内容
结语作为近代海外华文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发展虽受到一些关注,但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作为华文文学的主要载体——华文报刊,跟同时期中国报刊一样,承担了文学产生、发展与传播的主要任务。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其种类远不如中国以及美国华文报刊丰富,但也有其自身特色。
近代美国加州和加拿大卑诗省是北美华人聚集最多的两个地区。美国加州三藩市被称为金山大埠,是北美最大的华埠,加拿大卑诗省的温哥华埠位列第二。这两个州、省亦是两个国家华文报刊最为兴盛的地区,兹将二者作一比较。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布数据,1921年,侨居加拿大的华人为39587人,其中卑诗省为23533人,占59.4%,主要居住于温哥华和维多利亚。与此同时,1920年美国加州共有28812人,其中大部分又集中于三藩市(旧金山)和洛杉矶市。1919年之前,卑诗省共有6种华文报创刊,其中2种存续时间达50年以上,即创刊于维多利亚的《新民国报》和创办于温哥华的《大汉公报》;美国加州三藩市有26种华文报,存续时间达50年以上的有3种,即《中西日报》《世界日报》《少年中国晨报》,美国加州洛杉矶市有3种华文报,即《华美新报》《宪政报》,存续时间都在三年左右。从数量而言,美国加州华文报要远超加拿大卑诗省,但就报纸的生命力及影响力而言,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
海内外革命报纸往往同气相求,桴鼓相应,笔战中互为应援。如温哥华《华英日报》停刊后,美国金山大埠的《美洲少年报》曾载时评《哀华英日报之亡》,称“华英日报者,非海外报界之一铁中铮铮者乎?”为其破亡愤愤不平。北美华文报存在着何种程度的交流、合作抑或竞争,对加拿大华文文学或者北美华文文学的整体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本书虽作了一些探索,但远远不够。
笔战给加拿大华文报刊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不仅间接导致《日新报》《华英报》的相继停刊,也对其后《大汉公报》《新民国报》的栏目设置、原创文学刊载带来重要影响。这些报纸都有政治背景,随着政党力量的消长变化,报人立场也发生转变;随着人才的流动、交融与新的对抗,报人之间的关系与文学交游研究也很有意义。
余观海不仅是《大汉公报》与《新民国日报》笔战的主将,也是《大汉公报》前身《华英日报》与保皇派刊物《日新报》大战的得力干将。当时崔通约担任《华英日报》主笔,二人身处同一战壕,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交往?冯自由、崔通约等当时的报人,在回忆录中为何对余观海未置一词?彼时《日新报》的笔战主将为黄孔昭、何卓竞、梁文兴等,黄、何二人后来依旧活跃,并转投致公堂门下,黄孔昭经常在《大汉公报》上发表作品。余观海在后来的笔战中,因署名问题,被《新民国报》张冠李戴,误认为黄孔昭,又引发新一轮笔战。余观海后续作过解释,并赞许了黄孔昭的才华、为人,还以诗相赠;但其与何卓竞似无交集。何卓竞1915年担任温哥华领事书记,1916年转赴美国,1922年病逝。在《大汉公报》的报道中,何卓竞经常排演白话新剧,但未见其发表文学作品,他是否有其他署名?《日新报》另一主将梁文兴后来去哪里了?
华文报刊的主笔及其他成员对于华文文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书对近代《大汉公报》历任主笔的生平情况进行了大致梳理,但关于该报编辑部其他成员的研究仍存在很多空间。如宋卓勋担任温哥华埠培英阅书报社社长,其资历或者身份背景应该是很突出的。因为当初有传言说颜志炎之所以答应担任《大汉公报》主笔一职,就是想抢着担任培英阅书报社社长,颜志炎对此还进行了辟谣。但由此可知该职位之分量。然而囿于目前所见史料,无从了解宋卓勋更多情况。选青作为一位在原创剧本方面很有成就的作者,后来发展情况如何,何时离开该报?余观海乃致公堂成员,创造力惊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他与《大汉公报》关系如此紧密,自始至终为何并未正式加入该报编辑部,而只是做外埠访员、投稿者?他曾入加拿大监狱,原因是什么?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作家,因为署名过简,生平无从考证,影响了对当地华文文学发展的客观、整体评价。如署名为“斌父”的作者,1917年在《大汉公报》上发表惩淫小说《鸦凤同歼》(连载9期)、哀艳小说《落溷奇花》(连载8期)以及板眼、粤讴各1篇。又以“斌”“父”分署名的形式发表了16篇板眼,《大汉公报》1920年之前共登载18篇板眼,这位作者就占了17篇;还以“父”署名发表小说《流来妇》等。由此可见,这是一位擅长通俗文学的原创作家。可惜的是,根据现有资料只能推断其为粤人,余者不详。
近代海外华文报刊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国内文学及报刊联系紧密。如《大汉公报》刊登的重要剧评《加属梨园恨》就明确说明受国内北京、上海剧评创作繁荣之影响,进而效仿之。海外之行也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一些变化和影响,如林仲坚《避庵诗存》留存了大量海外诗。这些作家旧学深厚,但英语水平差,其交游还局限于华人圈,习惯于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在推动华文文学演变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更须引起注意的是,一些重要作家如颜志炎、余观海、张孺伯等有在中国、加拿大、美国等不同国家进行多年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开阔了其视野,有助于其更好地接受文学新变,推动华文文学的发展。北美土生华侨作为新生一代,他们接受了良好的中西双语教育,成立了专门组织同源会,他们在华人社区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对华文报刊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之影响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笔者从开始研究这项课题到终于告一段落,其中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笔者事前曾有一些预判,但仍大大超出预期。一是课题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不断了解、学习许多新知识;二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花费了许多时间。笔者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虽收集了一些材料,但囿于当时视野,材料的收集仍不充分,后来又做了许多补充工作。课题研究期间,自身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兼职行政管理工作,又牵扯了诸多精力;再加上自身才力有限,种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进展比较缓慢。回望这个过程,虽然有收获,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唯冀后续研究能够予以弥补。也感谢许多专家、学者及朋友在资料搜集、课题研究上给予的帮助!本书终于付梓出版,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