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二)/精神译丛
  • 探究(二)/精神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探究(二)/精神译丛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40.82 4.3折 96 全新

库存3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 柄谷行人著;王钦译

出版社西北大学

ISBN9787560452258

出版时间2023-0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6元

货号31952518

上书时间2024-05-0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译者简介:柄谷行人(1941—),日本思想家、批评家,曾以夏目漱石研究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以马克思研究获得龟井胜一郎奖等,著述等身,代表作有《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世界史的构造》《力与交换样式》等。作为曾被视为日本思想界“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思想家,柄谷以其独特敏锐的文本分析和极富想象力的思考,不仅深刻启发了日本学界和一般读者,也直接影响了包括齐泽克在内的众多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家。近年来,柄谷通过其“交换样式”理论完整地阐述了自身的思想体系,并于2023年获得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
王钦,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译有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德里达《野兽与主权者(第一卷)》《赠予死亡》、中岛隆博《作为思想的语言》等。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 1 
第一部 关于专名 / 1 
第一章 单独性与特殊性 / 3 
第二章 专名与历史 / 15 
第三章 名称与语言 / 27 
第四章 可能性与现实性 / 39 
第五章 关系的偶然性 / 53 
第二部 关于先验动机 / 69 
第一章 精神的场所 / 71 
第二章 上帝的证明 / 89 
第三章 观念与表象 / 111 
第四章 斯宾诺莎的几何学 / 127 
第五章 无限与历史 / 139 
第六章 被动性与意志 / 149 
第七章 自然权利 / 161 
第八章 先验自我 / 171 
第九章 先验动机 / 1872 
第三部 关于世界宗教 / 201 
第一章 内在性与超越性 / 203 
第二章 犹太性 / 219 
第三章 思想的外部性 / 233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他者 / 253 
第五章 交通空间 / 273 
第六章 无限与无限定 / 283 
第七章 赠予和交换 / 295 
后记 / 311 
“学术文库版”后记 / 314 
人名索引 / 316 
专名与他者———论柄谷行人《探究(二)》(代译后记) / 321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柄谷行人在1986年至1988年连载于《群像》杂志上的“探究”。继《探究(一)》中对“唯我论”和抽象的普遍性进行批判后,柄谷行人在《探究(二)》中着重考察了“独特性”的问题。从这一主题的选择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柄谷行人对于黑格尔的批判态度。
通过专名问题和“作为单一性的个体”的问题的语言学和哲学讨论,柄谷行人全面批判了从黑格尔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代西方哲学传统中“个体(特殊性)”与“类型(一般性)”的认识框架,试图重新回到康德的所谓“超越论式的自我”并从中引导出关于“独特性”的理解。这一问题线索延续了《探究(一)》中关于“他者”和“外部”的考察,并进一步将这些问题和政治哲学的一系列主题——如契约论、民族国家、市场等等——联系起来。
无论是为了明确柄谷行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立场,还是为了追踪其思想转变前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究(二)》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与之前出版的《探究(一)》一起,这两部标志着柄谷行人思想转变的著作以其对于现代西方思想的创造性阅读而闻名,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一大批日本知识分子。

精彩内容
谁都无法书写“这个我”或“这个东西”。想要写的话,只会变成特殊性的不断堆砌。无论对于“这个我”作出怎样的说明,都仅仅是一般性事物的特殊化(限定)。我几岁、做什么工作、长什么样、正在想什么——这种信息堆砌得再多,都偏离于“这个我”。事实上,这里的问题在于,指向单独性的指示词“这个”,不同于指向特殊性的指示词“这个”。“这个我”或“这条狗”里的“这个”,不同于指示某物的“这个”。指示某物的时候,“这个”将“我”或“狗”等一般存在给特殊化了(作了限定)。在这个意义上,坚持“这个我”,便是主张我如何与他者不同,也即我如何特殊。不过,这么做的前提恰恰是把他者也当作“我”,即一般意义上的“我”。但是,说出“这个我”的时候,上述前提本身就被否定了。这里宣告着某种确信:适用于“我”的论述,并不适用于他者。然而,我们一旦说出来,就会意识到,在正面表述的意义上根本不存在这种差异。“这个我”里的“这个”,什么都不指示。尽管如此,还是必须得说,“这个”有所指示。它指示的仅仅是我与他者的差异(非对称性)。或不如说,这一差异让他者作为他者、让我作为我而存在。 在笛卡尔那里,“怀疑”不是寻常之事。他对各个共同体认为的真理提出怀疑,但这个时候,他并不掌握如今我们暗中假定的那种“客观世界”。例如,如今我们会若无其事地谈论种种文化或语言,谈论各种彼此差异的体系。当我们进行这种讨论的时候,我们暗中将一个“客观世界”当作前提——这个“客观世界”超越了共同体的差异,它对谁来说都是存在的。在笛卡尔那里,没有这种前提。这个前提本身是必须被创造出来的东西。笛卡尔的怀疑和在笛卡尔以后的世界里进行的“怀疑”,有着根本区别。 ——柄谷行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