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峪燕歌戏:陈永禄
正版授权,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
14.4
3.0折
¥
48
全新
库存302件
作者陈永禄口述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3120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9866956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导语 1
壹 百年传承 1
一 / 老母叫我去学戏 2
二 / 孤守雄关遣乡怀 9
三 / 百年传承未断绝 18
贰 代代牵情 29
一 / 一宿大戏送战友 30
二 / 祖祖辈辈不解情 34
三 / 弃文从武刘玉昆 41
四 / 谁人不爱秧歌戏 46
五 / 呕心沥血为秧歌 52
叁 苦心学艺 59
一 / 口传心授学唱念 60
二 / 腔调犹须识曲牌 71
三 / 文武两场齐奏乐 86
四 / 手眼身法练做打 92
五 / 三分装扮七分样 104
肆 抢救经典 113
一 / 抢救发掘老剧本 114
二 / 细数剧目如家珍 120
三 / 历史神怪多取古 124
四 / 美满姻缘众所愿 127
五 / 横遭逼迫谁做主 134
伍 守住传统 139
一 / 台词剧情奥妙多 140
二 / 表演真实浓 148
三 / 迎节敬神讲究大 156
陆 培养后继 163
一 / 上门请君入剧团 164
二 / 还看巾帼女红颜 176
三 / 好酒也怕巷子深 183
附录 187
陈永禄大事年表 187
后记 189
主编推荐
5位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 +5 位记录者,为你呈现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第一人称视角,5 位北京老艺人,讲述他们的精彩非遗故事
口述形式,语言通俗易懂,亲和力,适合大众阅读
有技艺传承,有人生感悟,5 本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口述史
柏峪燕歌戏在柏峪村民口中又称柏峪秧歌戏。燕歌戏是申报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为区别其他地区的同类项目而使用的名称,因而本书行文中仍用柏峪秧歌戏的俗称。秧歌戏源于一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在其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与想象力,将舞蹈、 杂技、武术等艺术糅合其中,使之成为一种带有故事情节的戏曲艺术,通常在每年的正月社火、八月中秋等节庆之时进行表演,带有娱人娱神的双重含义。清代,梆子等戏剧艺术兴盛以后,中国北方各地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一些梆子戏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发展成为地方大戏,并在长期的演化、融合中形 成了的地方,因而在提到地方秧歌戏的时候,常常在其 称谓前冠上地名加以区分,如河北的定县秧歌、蔚县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柏峪秧歌戏也是如此。
精彩内容
在长达五六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柏峪秧歌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秧歌戏的特点并保存至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词上多使用方言土语、拟声词,且善用谐音制造桥段插科打诨;
二是情节上细致入微、贴近生活,有真实感,且多在悲剧中穿插喜剧情节以调节剧情;
三是腔调上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唱腔高亢、多变;
四是思想上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爱憎分明,多借剧中人的戏词来表现好恶。
为了抢救性保护宣传柏峪秧歌戏这一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者深入门头沟山区对柏峪燕歌戏传承人陈永禄老人进行口述史采访,从百年传承、代代牵情、苦心学艺、抢救经典、守住传统、培养后继六个方面梳理了陈永禄老人为柏峪燕歌戏传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