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精)
  • 【全新正版】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精)
  • 【全新正版】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精)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42.93 6.2折 69 全新

库存8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天津人民

ISBN9787201139074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0288465

上书时间2024-06-27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007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010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014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017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020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023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026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029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032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035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038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041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043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046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049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052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056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059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065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068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071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07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077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080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083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087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090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093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097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100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108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112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115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118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121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124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127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131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13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137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140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143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146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150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154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158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161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164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167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170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174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178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182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187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190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194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198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201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204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208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212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16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219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224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228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231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235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238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242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247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250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254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259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263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266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270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273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279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283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287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291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295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298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302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305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309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313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318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321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324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327
第五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331
第六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333
第七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336
第八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341
第九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344
第十章 军阀的混战 / 347
第十一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350
第十二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354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357
第十四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360
第十五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362
第十六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365
第十七章 中俄的龃龉 / 368
第十八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371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375
第二十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379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382

\\\\\\\\第六编 结 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386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389

内容摘要
\\\\\\\"  《写给大家的中国简史》以独特视角全面解读五千年中国史,全书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终篇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归。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且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更是条理清晰,见解也极为独到新颖,可以说是吕思勉极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读本。\\\\\\\"

精彩内容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需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改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
  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人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限,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  (一)中国本部包有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青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
  (四)关东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
  四区之中,最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最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究。即使承认他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
  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燕开上、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而热、察、绥和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
  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西藏和中国无甚交涉。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
  总而言之: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迄未能恢复。中国疆域的赢缩,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区划:则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荆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方和战国时新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在其外。汉时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苏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于中书省。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