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何为自我(分人理论)(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何为自我(分人理论)(精)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17.88 4.6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平野启一郎|译者:周砚舒

出版社浙江文艺

ISBN9787533957599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0694826

上书时间2024-06-20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完整公开其人生处世秘诀和核心创作理念!
在日本8年长期加印,销量突破90000册,中国国内初次引进翻译。
美国TED演讲平野启一郎主讲《为了爱自己,请爱他人》原著作品。
本书和相关讲座帮助拯救了近20万有人际交往恐惧症和自我否定陷入抑郁的人!

作者简介
平野启一郎,日本新生代杰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音乐人。
出生于日本爱知县蒲郡市,后移居福冈县北九州市。中学时期在电车中读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至此便爱上读书。一发而不可收。
后考人京都大学法学部。因行为个性突出,被称为“戴耳钉的栗发京大生”。大学期间正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23岁时凭借小说《日蚀》。一举闻名日本文坛,荣获第120届芥川奖,被誉为“三岛由纪夫转世”。此后笔耕不辍。作品在日本和法国获奖不断,已先后被翻译成法语、阿拉伯语、韩话等多种语言。
其小说写作融合日、欧风格,主题贯穿古典和现代,情节曲折离奇,打破传统叙事手法,以视觉描写的奇幻和哲理思辨的深度著称。
精通古典、摇滚音乐,在日本乐坛有“速弹名手”之称。关心时事,热心媒体活动,是当代日本文坛最具话题性的作家。
主要作品:1998年《日蚀》1999年《一月物语》2003年《高濑川》2004年《时钟们滴落的波纹》2006年《决口》《没有脸的裸体们》2009年《曙光号》2010年《徒有形式的爱》《填满空白》2016年《剧演的终章》

目录
第1章  “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教室中的孤独
  迷上小说
  “真正的自己”究竟什么样
  我们在扮演各种角色吗
  新老朋友同席时
  在网络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
  一个方面不代表本质
  “真正的自己”的幻想中潜在的问题
  “尊重个性”
  身份认同危机
  闭门不出与自我探求
  即使人们说不存在“真正的自己”……
  变身愿望
  比匿名性更严重的匿颜性
  在网络与现实之间
  正因为想活下去才自残
  走投无路的《决坏》
第2章  何为分人
  令我们苦恼的矛盾
  何为分人
  社会性分人  第一阶段
  社会性分人的地域差别
  面向团体的分人  第二阶段
  面向特定对象的分人 第三阶段
  八面玲珑为何让人恼火
  一厢情愿行不通
  分人的数量与大小
  个性即分人的构成比率
  作为立足点的分人
  作为风险对冲的分人主义
  独处时的我是谁?
第3章  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半数烦恼都是他人之过
  他人也是分人的集合体
  交流要简单化
  重要的是分人的均衡性
  通过分人可视化
  闭锁的环境是痛苦的根源
  抑制分人化的力量
  分人主义育儿论
  喜欢上自己的方法
第4章  爱·死
  “恋爱”就是“恋与爱”
  三岛和谷崎的“恋”与“爱”
  爱,怎样才能持续?
  分人主义的恋爱观
  能否同时爱上多个人呢?
  分人与嫉妒心
  单相思与跟踪狂

内容摘要
 本书是日本新生代作家平野启一郎的核心文学思想理论集。
在获得第120届芥川奖后,他陆续创作了《葬送》《填满空白》《决坏》等作品,平野启一郎运用了“分人主义”的概念来表现文学人物的行为,并对于人的自我认知进行思考。
平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步步从“个人”的英语词源individual“不可分”被阐发为“个人”的意思出发,提出了近代以来“个人”的不可再分,影响了人们多元化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多向发展,因此他提出对“个人”这个单位在进行细分,提出了“分人”这个全新的概念,从而使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人时,都能以真实的自我来面对,而不是被我们之前简单的认为只是表现出不同的“面孔”。
该书日文版从2012年出版至今,在日本已经销售超过9万部。平野以书中提出的“分人”思想,在日本进行了数十场的讲座,帮助拯救了近20万患有人际交往恐惧症,逃避社会和自我否定陷入抑郁的人,使“分人”这一理念成为了在日本文学界最有现实意义和作用的思想概念。

精彩内容
 第1章“真正的自己”在哪里教室中的孤独初中课问休息时,同学们在教室里围成几个圈儿喧闹着。我也大体会加入其中一个,有时也会以我为中心形成一个圈子。我与朋友们关系很好,在学校也很快乐,然而即便如此,有时也会蓦然发现自己很难对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产生共鸣。与其说是话题无趣,不如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感觉提不起兴趣。
小学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鸿沟。但是上了中学后,虽然我也会对周围的人笑脸相迎,但大多数时候都感
觉自己跟大家有点不合拍。
一段时间里,我曾认为那可能是自己不适合这个学校的原因。
我就读的中学是一所天主教系统的私立学校,后来虽然我迷上了基督教,还写了以中世纪欧洲异端审判为题材的小说《日蚀》,但在当时我的感觉只有抵触。总之,我对《圣经》上写的每字每句都感到不满意,对修女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觉得不舒服。我如实说出了这些想法,所以宗教课后,我经常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并接受训教,还曾被修女校长叫去单独谈话。
同级的许多同学并不是基督教徒,所以在班级中不舒服的感觉与这件事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是不管怎样,从乡村公立小学通过考试进入这所私立中学的我,三年来都没什么舒服的感觉。因此,想着高中一定要去一所校风截然不同的学校,于是就升人了以“文武两道”著称的地方公立高中。
然而,我那不舒服的感觉在这里不但没有消除,反倒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孤独了。可是,这次我并没有认为是这所学校不适合自己,而是开始思考,这是“个人”与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只要这一矛盾存在,无论去哪个学校都一样的。
如今想来,其实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交了许多朋友,当时难以忍耐的只是教室这一场所而已。
迷上小说自从我意识到这道鸿沟后,便读起了小说。以前我对读书并不大感兴趣,自从十四岁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受到震撼以来,我就成了三岛文学的粉丝,阅读其作品
的同时,也开始读一些影响三岛的作家的书。这种读书方式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我喜欢的作家所喜欢的书,大致也
是我所喜欢的书。
我特别喜欢早期的托马斯·曼。我所感受到的与周围人之问的鸿沟,或许放在太宰治身上同样适合。托马斯·曼的独特魅力在于他并不会怀有敌意地、否定地描写自己排斥的世界,而是心怀憧憬地、积极且肯定地描写。
正如前面所写,开始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出发理解我自身的状况,主要是受了托马斯·曼的影响。
当我读《布登勃洛克一家》《托尼奥·克勒格尔》《小丑》等小说时,不禁为之震撼——小说里居然有我自己的存在!虽然书写的时代、地点截然不同,为何他能如此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