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做事
  •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做事
  •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做事
  •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做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做事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9.28 3.7折 25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木鱼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1231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30638318

上书时间2024-06-18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将是目前所见的《康熙庭训格言》版本中最好、最全、最丰富的!!!
1.最好!
本书为“康熙庭训格言”释读丛书的第二册,全书分为“审慎篇”“改过篇”“天命观”“察人篇”“决断篇”“义利观”六个章节,引经据典、分门别类,深入诠释了《康熙庭训格言》审慎的内容,改过的方法,对天命的认识,察人的角度,决断的勇气,义利的得失!
2.最全!
本丛书共五册,囊括了“康熙庭训格言”的全部训言246条,并对所有训言都进行了梳理与翻译、解读与点评。
3.最丰富!
每一篇庭训格言,除了有对应的注释、译文之外,还有“延伸阅读”和“以史为鉴”两部分内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养生等知识。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康熙,还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古代的各种文化!

目录
一、审慎篇 001
以劳为福,以逸为祸 ........................................002
事无大小,审之又审 ........................................005
大小事务,一体留心 ........................................008
一切事务,不可懈慢 ........................................011
无事常防,有事常定 ........................................016
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019
刚柔并济,内外得宜 ........................................023
自谓不能,自误其身 ........................................028
无事,敬以自持;有事,敬以应事 ................032
二、诚敬篇 035
人以改过为贵 ....................................................036
自任其过 ............................................................039
自省改过,转祸为福 ........................................043
不以可怕之物戏人 ............................................046
欲称其善,莫举人之短 ....................................050
送人礼物,须择其所需 ....................................054
三、天命观 059
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060
无处不可养人,惟患人不勤勉 ........................065
器利而事自善 ....................................................070
以人力夺天工 ....................................................074
尽人事,听天命 ................................................079
身安泽长,五不敢 ............................................083
亲行祭祀,以致其诚 ........................................087
吉凶异道,不得相干 ........................................091
四、察人篇 095
一言可得人心,亦可失人心 ............................096
宜言古人善行善言 ............................................101
纤细之伪,日久自败 ........................................104
满口恶言,必遭罪谴 ........................................109
视人彷徨,其人必不正 ....................................113
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 ................................117
古玩可观不可用 ................................................122
琢刀为尺,偃武修文 ........................................127
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132
五、决断篇 137
断事三识 ............................................................138
开诚布公,防疑无用 ........................................142
必亲见亲历,始得确实 ....................................147
事以义理而定,莫以己心而决 ........................151
量己之能否,知人之艰难 ................................154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积 ........................................158
黄淮两河,事关漕运民生 ................................162
圣人应运而兴,所行暗合古 ............................170
搜事务之本原,复咨众而后行 ........................174
六、义利观 179
以义为利,义安则利 .........................................180
身劳心安,利少义多 .........................................183
利,则为之;不利,则去之 .............................186
穷理求知,行事得之 .........................................190

内容摘要
本书以“审慎篇”“改过篇”“天命观”“察人篇”“决断篇”“义利观”六个章节,引经据典、分门别类,深入诠释了《康熙庭训格言》审慎的内容,改过的方法,对天命的认识,察人的角度,决断的勇气,义利的得失;并在注释、翻译原文的基础上,辅以“延伸阅读”“以史为鉴”,诠释了做事的态度与方法。

精彩内容
无事常防,有事常定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1]遇事当如此处也。
〔注释〕[1]心欲小而胆欲大:语出唐代刘肃《大唐新语·隐逸》:“(孙思邈)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译文〕人们在没事的时候,应当常常像即将有事发生一样,时刻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自然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时那样,平定心中的忧虑,那么,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也自然会慢慢消失。古人说:“心中一定要谨慎小心,但做事则要大胆。”遇到事情都应该这样处理。
〔延伸阅读〕“心欲小而胆欲大”实际上为“胆欲大而心欲小”,即胆大心细。计划安排得越周密,实施起来就会越加稳妥,成功则越有保证。反过来说,就是目标越宏伟,计划越周密,措施实施起来就越仔细。
此句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文子》一书:“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淮南子·主术训》上说:“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唐朝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载:“(孙思邈)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朱子语类》则说:“如云胆欲大而心欲小:至健恒易以知险,如胆欲大;至顺恒简以知阻,如心欲小。”〔以史为鉴〕康熙作为一国之君,有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王者风度。既直面朝堂之上的波谲云诡,也亲临战场之上的浴血厮杀。他一生文治武功,如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亲征噶尔丹,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无不显示出康熙作为一位杰出领袖的风采。
古语说:“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说的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作为一个英明的帝王,康熙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才能够在平凡之处见人之未见,在事情尚未明朗,甚至还未形成不利局面之前,就能先发制人。“有事之时,却如无事”,说的是遇事从容、不慌不忙。以康熙平定三藩作乱为例,他在之前的庭训里说:“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这些都显示出康熙作为一位有胆识、有谋略、有担当的帝王的过人之处。
实心相待,不务虚名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1]、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2]。
〔注释〕[1]坛庙:坛,指皇帝祭祀天地、日月、五岳、四渎、社稷、先农的祭坛。庙,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
[2]虚饰:虚假不实,浮夸。
〔译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处事以诚,而不能贪慕虚名。我自幼登上皇位,凡是祭祀社稷坛及祖先太庙,礼拜神佛,必定心中诚敬。即使处理国家事务,对待诸位臣工,也都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所以我做事,全都出自真诚,没有一点虚伪和掩饰。
〔延伸阅读〕清朝入关,定鼎北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集历代礼仪之大成,典制礼仪既多且繁。以祭祀为例,清朝皇室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神和祭祖,以及祭祀历代帝王和名臣;其中既有大祭、中祭和群祭等朝廷传统祭祀,也有满人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宁宫里供奉的祭祀神。
儒家认为,祭祖并非一定要达于神明,而在于唤起致祭者内心的虔敬,激发其为忠臣、为孝子的良知。所以,依照惯例,皇帝每年都要亲自到太庙祭祖。
清朝祭祀的一大突破便是继承明朝遗产——历代帝王庙,并加以完善。顺治初年纠正了明朝只让元世祖入庙而冷落辽、金之主的偏颇。康熙帝谕曰:“历代帝王每朝崇祀不过一二主,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应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后来雍正和乾隆帝依圣祖谕旨,不断增祀帝王和名臣神牌,并立碑以纪。乾隆帝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几经调整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
儒家讲究“以礼化天下”,祭祀在五礼之中属吉礼,祭祀之礼能赋予君主统治以合法性,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故祭祀之礼传承千年而不衰。
〔以史为鉴〕有一则深入人心的故事:国王想要选择一位优秀的继承人,便发给王子每人一粒花种,说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立谁为皇储。评选时,所有王子都呈上了美丽的鲜花,只有一位小王子端着空花盆。结果出人意料,选中的正是这位王子。原来,王子们的花种都已事先被煮熟。国王说:我要的不是最好的花匠,而是最诚实的王子。足见诚实是多么重要的人品!
子贡曾经问孔子,大意是要保有一个国家,什么最重要?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子贡再问:如果不得已要在三者之中去掉一件呢?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再不得已要在两者中去掉一项呢?孔子断然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康熙帝曾手书一幅字——“诚信则立”来表达自己德治天下的理念。封建社会的君主讲究君无戏言,意思是帝王说的话就是圣旨、圣命,不可更改。正因为帝王说话要当真,所以不能随便乱说话,以免说错误事。
史载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游戏,摘一片梧桐叶送给弟弟,说这是玉圭,我封你为诸侯。叔虞告诉周公,周公立刻求见成王。成王说,我不过是说着玩的。周公说,天子一言既出,史官就会记录下来,封侯不可儿戏。成王只得封叔虞于晋。
然而,帝王之中也有不讲诚信的。如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爱妃一笑,亲自导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游戏,结果等敌人真的攻打过来时,再命令燃起狼烟,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开的玩笑,无人来救,周幽王只落得个国破身亡。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有作为的皇帝,唐太宗的诚信之路最值得揣摩。《唐语林》中记载:“太宗言‘尚书令史多受贿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遗之,司门令史果受绢一匹。太宗将杀之,裴矩谏曰:‘陛下以物试之,遽行极法,诱人陷罪,非道德、齐礼之义。’乃免。”有人收受贿赂,太宗便以财物相试探,这颇有点钓鱼执法的意味,幸而太宗在大臣谏言后能及时改正。
《贞观政要·诚信》载:“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唐太宗说,流水清浊与否,在其源泉。君主是国政源头,臣子则如流水,君王奸诈而叫大臣端正,就如源泉污浊而望流水清澈,这是没有道理的,他客观评论了曹操的为人,并对上书的人说“我想在天下推行最大的信义,不想用欺诈之道来教育世人,你讲得虽好,但我不能采纳”。
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能以诚信自律,不以诈道训俗,这是难能可贵的。唐太宗和康熙都是难得的千古一帝,正是因为他们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以诚待人,朝堂上的大臣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终分别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