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修身养性
  •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修身养性
  •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修身养性
  •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修身养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康熙教子修身养性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9.28 3.7折 25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木鱼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1262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30638257

上书时间2024-06-18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将是目前所见的《康熙庭训格言》版本中最好、最全、最丰富的!!!
1.最好!
本书为“康熙庭训格言”释读丛书的第五册,全书分为“养心篇”“起居篇”“户外篇”“用药篇”“饮酒篇”“豁达篇”六个章节,谆谆教导、字字珠玑,诠释了康熙观念中的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与根本途径。
2.最全!
本丛书共五册,囊括了“康熙庭训格言”的全部训言246条,并对所有训言都进行了梳理与翻译、解读与点评。
3.最丰富!
每一篇庭训格言,除了有对应的注释、译文之外,还有“延伸阅读”和“以史为鉴”两部分内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养生等知识。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康熙,还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古代的各种文化!

目录
一、养心篇 001
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 ...................................002
心志所专,即养身之道 .......................................006
持其志,无暴其气 ...............................................011
学以养心养身 .......................................................014
斋与戒并行 ...........................................................017
寡思虑,寡嗜欲,寡言语 ...................................021
存心养性,立命之道 ...........................................025
处世当常寻欢喜 ...................................................028
清心寡欲,少忘少病 ...........................................032
顺其自然,于身有益 ...........................................035
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 .......................................044
二、起居篇 049
平日养身,怯懦机警为上 ...................................050
养生之道,饮食为重 ...........................................053
节饮食,慎起居 ...................................................058
高年人饮食宜淡薄 ...............................................061
所好不多食,不宜当永戒 ...................................065
膳后必谈好事 .......................................................068
鲜果菜蔬,成熟始食 ...........................................07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074
养身饮食为要,用水最切 ...................................078
天秉洁净,里衣月服无汗 ...................................083
冠帽最尊 ...............................................................087
三、户外篇 091
春夏之时,孩童毋坐廊下 ...................................092
花园以宽广宏敞适意为宜 ...................................095
人至高年,不能耐暑 ...........................................100
夏月不贪风凉,心静故身不热 ...........................103
夏日山水,须大雨后可饮 ...................................106
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110
雷雨之际,毋立树下 ...........................................113
行远路者不可饮汗马 ...........................................116
宜未寒而进衣 .......................................................120
极寒不下帽檐,面庞耳朵不冻 ...........................123
四、用药篇 127
世上术士,俱欺诳人 ...........................................128
立心不善,何以医人 ...........................................133
治人之病,如己之病 ...........................................136
请医须以病之始末详告 .......................................140
勿轻于灸病 ...........................................................144
用药贵与病相宜 ...................................................148
秘方烈药,不可乱用 ...........................................152
种痘之方,全千万人之生 ...................................157
五、饮酒篇 161
嗜酒则乱其心志 ..................................................162
酒之为用,不可沉酣湎溺 ..................................166
耽于酒者,伤身乱行 ..........................................170
六、豁达篇 173
白素之物,最为吉祥 ..........................................174
洁癖,非修身之道 ..............................................178
以须鬓至白、牙齿尽黄为祝 ..............................181
年老齿落,有益子孙 ..........................................185

内容摘要
本书以“养心篇”“起居篇”“户外篇”“用药篇”“饮酒篇”“豁达篇”六个章节,谆谆教导、字字珠玑,从起居、户外活动、用药、饮酒等方面深刻诠释了《康熙庭训格言》的修身的着力点在于养心、养性的路径在于豁达的态度,并在注释、翻译原文的基础上,辅以“延伸阅读”“以史为鉴”,诠释了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与根本途径。

精彩内容
存心养性,立命之道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1]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2]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注释〕[1]性理:人性与天理。
[2]存心养性立命: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以顺从天命。儒家宣扬的个人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译文〕养生的道理,没有比得上圣人所留的经书的。因此我只训示你们要熟读“五经““四书”,因为人性与天理确实都含蕴于其中,凡是修养身心、陶冶性情和安身立命的道理,“四书”“五经”皆有所及。看这方面的书,不是胜于学习各种杂学吗?
〔延伸阅读〕《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如果没有孟子的“尽心知性”,也就没有禅宗的“明心见性”,宋儒也就无法在此基础上全面解读性理之学。
孟子的“存心养性”和“性善论”,提倡人们一切从儒家道义出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至善人格,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使个体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心地光明坦荡,以此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以史为鉴〕推崇“四书五经”,倡导存心、养命、立性等性理之学,是宋明理学得到广泛认可的结果,但这些理论能够受到满人出身的康熙重视,则殊为难得。
孟子说,要尽心知性、存心知命。就是要在存养之道上苦下功夫,“存”即保护,使之不受伤害,不受污染;“养”就是培养,养护。事父母、事君、相夫教子、念佛打坐,甚至日常的穿衣吃饭、运水搬柴皆是存养;在红尘烦恼中动心忍性、困心横虑、摸爬滚打也是存养。存养之道即中和之道,即始终能保持居中状态,合理节制喜怒哀乐、保持心平气和,达到养心养身的目的。
《中庸》里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不失自己的立场,恪守中庸之道而不偏不倚。国家强大,时代发展,自己也富裕了。如果自己颓废、不思进取,孩子也不听话、不读书,家里就乱了;而吃得杂了,肠胃就乱了。这就是变塞。而国难当头、家境贫寒,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丧失自己的气节,这种人没有福报、缺乏智慧,为人不齿。
朱熹曾给白鹿洞书院立有学规,后人加以总结,用14个字概括就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康熙深通帝王之学,认为理学是作为维护封建皇权统治最得力的精神武器。他又以实用主义的现实态度,将儒家思想古为今用、理论服务实践,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他的儿孙。
治人之病,如己之病训曰:古人有言:“不药得中医。”非谓病不用药也,恐其误投耳。盖脉理至微,医理至深,古之医圣医贤,无理不阐,无书不备,天良在念,济世存心,不务声名,不计货利,自然审究详明,推寻备细,立方切症,用药通神。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工用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探脉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症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延医[1]者慎之!
〔注释〕[1]延医:延,请、聘请。延医,即聘请医生。
〔译文〕古人说:“有病不吃药而痊愈,抵得上一个中医。”这不是说人病了不吃药,是怕吃错了药。因为人的脉理脉象非常幽微,医理非常高深,古代的医圣医贤,什么医理都可以阐发明白,各种医书都具备,心存天良,一心救济世人,不追求名声,不计较盈利,自然能够审究详细明了,推寻细微,开的药方对症,用药也就神通。如今的医生如果肯把交际应酬的功夫工用在诵读医书上,探求医理的奥妙,研究深入而细微,审查病案,探究脉理,治疗别人的疾病,如同自己的疾病,不贪图名利,不分病人的贵贱,那么面临症状必定会有一番心思,用药必定有一番识见,施药就会有反应,感受到就会身体通畅,很少有不能见效的。聘请医生治病的人一定要谨慎。
〔延伸阅读〕康熙所言“不药得中医”,脱胎于谚语“有病不药,常得中医”。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段话的意思是:经方是根据草木金石药物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测度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凭借药物的性味功能,以及自然气候感应,分辨药石的性味,应用寒凉或温热的方剂,疏通郁闭,解散瘀结,使机体恢复平衡中和的状态。如果辨证失误,治方失宜,用热药来治热症,用寒药来治寒症,虽然对机体的危害还没有外在的表现,但体内的精气已经受到损伤了,阴阳已经失去中和平衡了,这是失于误治。所以,谚语才会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后人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解释认为是说有病如果不服药而获得痊愈,抵得上中医的治疗。另一种解释是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指高水平的医生,下等指低水平的医生,此处的“中医”是指其水平一般的医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此处的“中医”是经方治病所应当达到的一种中和平衡状态。而本句的含义实际上是,有病被庸医用药“失其宜”,误治到了“不治”的地步,也就是说治成了“坏病”了,病情已经很危重,难以治好了,必须以经方“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使机体达到“中医”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以史为鉴〕曾国藩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曾论述过中医的现状:“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乡在外,凡目所见者,皆庸医也。余深恐其害人,故近三年来,决计不服医生所开之方药,亦不令尔服乡医所开之方药。”虽然皇室和高级官员有机会接触西医,但即使到了晚清时期,西医也尚未传入民间,中国人治病倚仗的仍是传统的医药医术。即便是良医,治愈率也只有70%;至于庸医,治愈率则只占30%;而乡间医师,在曾氏看来都是庸医。
医生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唐代“药王”孙思邈,“不恋玉墀走穷山,唯向民间施丹散”。他在以毕生心血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待病人“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行医“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后快,邀射名誉”“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范仲淹,还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士大夫蔚然学医,朝廷也对卫生工作极为重视,成立校订医书局,大量刊印医书;仿太学,设医学;仿科举授官,也给医学生授予医官。社会约定俗成地以汉代官职称呼医生,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称医生为郎中。
为相者治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尊;为医者治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同样受人尊重。如果一个社会愿为良相者众,愿为良医者寡,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健康危机,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危机。康熙说“以应酬之工用于诵读之际”,即把平时吃喝应酬的时间用在勤读书、钻研业务上,“治人之病,如己之病”,则“鲜有不能取效者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