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江村经济(精)
  • 【全新正版】 江村经济(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江村经济(精)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39.25 6.8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孝通|译者:戴可景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96102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329188

上书时间2024-06-15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读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著者前言
序 
致谢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1 . 调查区域的界定
2 . 地理状况
3 . 经济背景
4 . 村庄
5 . 村里的人
6 . 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 家
1 . 家,扩大的家庭
2.“ 香火”绵续
3 . 人口控制
4 . 父母和子女
5 . 教育
6 . 婚姻
7 . 家中的儿媳妇
8 . 表亲婚姻与“小媳妇”
第四章 财产与继承
1 . 所有权
2 . 家产
3 . 财产的传递
4 . 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
5 . 赡养的义务
6 . 新的继承法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扩展
1 . 父系亲属关系的扩展
2 . 母系亲属关系的扩展
3 . 名义上的收养
4 . 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

第六章 户与村
1 . 户
2 . 邻里
3 . 宗教和娱乐团体
4 . 村政府
5 . 保甲——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 生活
1 . 文化对于消费的控制
2 . 住房
3 . 运输
4 . 衣着
5 . 营养 
6 . 娱乐
7 . 礼仪开支
8 . 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 职业分化
1 . 农业——基本职业
2 . 专门职业
3 . 渔业

第九章 劳作日程
1 . 计时系统
2 . 三种历法
3 . 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 农业
1 . 农田安排
2 . 种稻
3 . 科学与巫术
4 . 劳动组织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1 . 湖泊、河流及道路
2 . 农田的所有权
3 . 雇农及小土地出租
4 . 不在地主制
5 . 完全所有制
6 . 继承与农业

第十二章 蚕丝业
1 . 变迁过程图解
2 . 促进工业变迁的条件
3 . 变革的力量及其意图
4 . 当地对变革的支持
5 . 养蚕的改革计划
6 . 合作工厂
7 . 政府的支持
8 . 改革中的困难
9 . 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1 . 交换方式
2 . 内外购销
3 . 小贩
4 . 零售店
5 . 航船,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
6 . 航船,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
7 . 其他收集方式
8 . 贸易区域和集镇
9 . 销售与生产

第十五章 资金
1 . 积蓄与亏空
2 . 互助会
3 . 航船,信贷代理人 
4 . 高利贷 
5 . 信贷合作社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译者说明

延伸阅读
重访江村 其一
重访江村 其二
三访江村

内容摘要
《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先生的指导之下,结合自己对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博士毕业论文。英文原版出版于1939年,后引进中国被译为《江村经济》。这本书出版以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写中国,结合丰富的数字和图表,真实还原了中国农村的情況。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是对宏观问题研究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几十年过去,书中描写的情况在现今的农村社会依然存在,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可以从书中寻得。

精彩内容
导 读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吴晓波一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其实没有“江村”这么一个村庄,它的原型叫开弦弓村,在距离上海100公里的江苏省吴江县(现苏州市吴江区)。
这本书的诱因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青春悲剧。
1935年秋天,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瑶寨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中,费孝通误入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身离去寻援,不慎坠渊身亡。
第二年开春,为了疗伤和平抚丧妻之痛,费孝通来到他姐姐费达生居住的开弦弓村,在这里,他拄着双拐,带着一颗破碎的年轻的心,开始了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就是结出来的成果。
二苏南的吴江一带自明清以来,就是江南蚕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晚清,欧洲的机织技术引进中国后,这里的纺织工业就开始萌芽,费孝通无意中找到了观察中国乡村工业的最佳试验点。
当时流行的经济观点认为,工业的发展必须集中于城市,乡村最多是原料和劳工的来源地,费孝通则不这样认为,他说:“若都市靠了它的技术的方便,代替农村来经营丝业,使本来可以维持生活的农民成了饥民,成了负债的人,结果是农民守不住耕地,都向都市集中。在农村方面,是经济的破产,在都市方面,是劳动后备队伍的陡增,影响到都市劳动者的生机……所以,我们想达到的就是把丝业留在农村,使它成为繁荣农村的一种副业。在农村设厂,规模就要受到人口的限制,所以我们寻求最小规模、最大效率的工厂单位。”费孝通的这种观察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不独在中国,即便在全球学界也是独步一时,它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想,而是一种来自于中国的经济思想灵光。事实上,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由乡镇企业为“预料之外”的突破口,正是从这里萌芽的。
开弦弓村在1929年1月就购进了先进的缫丝机,办起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它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史上第一个农民自己办的丝厂,村里还成立了民间银行性质的信用合作社,费孝通的姐姐、毕业于东京高等蚕茧学校制丝科的费达生正是这一事业的重要倡导者。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让费孝通好奇不已。他把开弦弓村当成是“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社会问题”。而他最终得出的调查结论是这样的:“由于家庭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三1938年春,费孝通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就是第二年出版的《江村经济》——这本书一直到1986年才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它被看成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经济生活”的崭新尝试。不过,它的经济学意义从未被发现。因为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尝试在农村培植自己的工业基础,因为这是反大工业的,是可笑的。
费孝通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当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而他的观点在经济学界受到关注是从批判开始的。
1957年,他重返二十多年未归的开弦弓村做调研。在那里,他又从田野里拾回了三十年前长出来的那个疑惑:“农民为什么还是那么穷?”他在《重返江村》一文中大胆地设问:“现在土地制度变了,每个农户都拥有了土地,怎么还是缺粮食呢?”他走村串户,盘账计算,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出在副业上。”他写道:“我提出这个主张和当前的趋势是不合的。至少过去几年里,似乎有农业社只搞农业,所以加工性质的生产活动,都要交到其他系统的部门,集中到城镇去做。甚至像砻糠加工这样的事都不准在农业社里进行。在开弦弓村我就看到有个砻谷机,很可以把砻糠加工成为养猪的饲料。但是镇上的砻谷厂不准他们这样做,宁可让村里大批砻糠当燃料烧掉。以蚕茧说,烘茧过程也要划归商业部门去做,结果实在不很妙。但是看来国家遭受损失事小,逾越清规却事大。”费孝通重申了他在年轻时得出的那个结论:“在我们国内有许多轻工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到少数都市中去,才能提高技术的。以丝绸而论,我请教过不少专家,他们都承认,一定规模的小工厂,可以制出品质很高的生丝,在经济上打算,把加工业放到原料生产地,有着很多便宜。”他更大胆用数据说明乡村工业的倒退:“总的看来,副业方面现有的水平是没有二十一年前高了。作一个大约的估计,1936年,副业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0%多,而1956年,却不到20%。”这样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费孝通被指责“在副业上大做攻击共产党的文章”“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随后开展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划为著名的大右派,在其后的二十年中凄惨度日,自称“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四1978年,费孝通始得平反。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他在1935年所期望的“农村企业”竟成了日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1981年,费孝通第三次访问开弦弓村,他看到家庭工业开始复苏,家庭副业的收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而在吴江县一带,乡镇工业遍地开花,甚至跟城里的大工厂争原料、争能源和争市场。
1983年底,费孝通写出《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他认为:“农民充分利用原有的农村生活设施,进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在当前不失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他写道:“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上看去,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中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去,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1986年,已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费孝通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看到,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出现了一种有别于苏南模式的民间工业,他当即以76岁的高龄亲赴温州考察。陪同者描述:“费孝通一行在乡镇政府的接待室里听介绍,四周窗子的玻璃是残缺不全的,冷风丝丝吹进,他虽然穿着呢大衣,可清鼻涕仍不由自主地淌下来,双脚也冻得难受,有点坐不住。”不过,在温州看到的景象还是让这个睿智的老人很兴奋。
当时在国内,对温州私人经济的批判和讨伐之声不绝于耳,而开明的费孝通则认为:“用割的办法是不能奏效的,割了还会长出来。”他撰写的长篇调研报告《温州行》予以传播,后来又提出了“温州模式”的概念。“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引人瞩目的两大成长模式,竟然都出自费孝通之观察,斯人贡献,以此为大。1990年之前,每逢宏观调控,乡镇企业都成遭受整顿的对象,费孝通一直是最坚定和大声的捍卫者。
五费孝通长寿,逝于2005年,晚年名满天下。他年轻时英俊清瘦,入中年后则胖硕开朗,能写一手好律诗,做起学术文章来却是妇孺能懂,举重若轻。
我曾在1997年访问过费老,面对后辈小生,他不厌其烦,耐心以对,反复说的一句话正是:“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日后,每当谈论农村问题,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会自问:“费老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呢?”遥想1936年的那个开春,当青年费孝通拄着拐杖,好奇地走进开弦弓村的那一天起,他就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改良主义者,在他看来,“社会是多么灵巧的一个组织,哪里经得起硬手硬脚的尝试?如果一般人民的知识不足以维持一种新制度时,这种制度迟早会蜕形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