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文字的历史
  • 【全新正版】 文字的历史
  • 【全新正版】 文字的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文字的历史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36.21 4.6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联)B.A.伊斯特林|译者:左少兴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ISBN9787507840889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0212428

上书时间2024-06-13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 录

译 序 I

引 言 I
第一章 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01
第二章 文字的类型、分类和术语的问题 016
第三章 原始文字的起源及其特征 040
第四章 表词文字和词素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075
第五章 音节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150
第六章 字母-音素文字的产生 221
第七章 辅音-音素文字发展的规律 260
第八章 元音-音素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89
第九章 斯拉夫-俄罗斯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苏联各民族的文字体系 353
第十章 特殊类型的书写符号 455
结 论 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发展远景 477
参考书目  505

附 录  关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524\\\\\\\"

内容摘要
文字是人类思维的载体。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文字也自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本书作者B.A.伊斯特林,根据书写符号与各语言要素胡对应关系,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文字划分为五大类——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词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并对每一类文字的产生及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其演化规律。本书对文字学知识的阐释深入浅出,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古代文字史料,是了解和研究文字史必不可少的经典著作。

精彩内容
\\\\\\\"第一章文字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1文字理论的首要问题就是,也就是说,文字的用途如何,它使用的手段是什么,它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
有声言语同劳动一样是思维形成的条件之一,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
文字的产生比有声言语要晚得多。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声言语不再能满足人们交际中已增长了的和复杂化了的需要,这时文字才应运而生。
尽管有声言语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但它也有重大缺陷:这就是受空间的限制(言语只在短距离内可以听见)和受时间的限制(言语只在说话时才可以听见)。的确,在发明了扩音器、电话、无线电之后,言语的空间限制已部分消除;发明了录音机之后,言语的时间限制也部分消除了。但是这些传达和记录言语的工具只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制造出来。然而,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要求:把言语传达到远处并把它在时间上固定下来。
最初,采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这种要求。为了把信息传达到远处,曾使用烽烟、篝火、击鼓作为信号;为了把信息在时间上固定下来,曾使用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例如土岗表示墓地,篱笆表示所有权,箭头表示方向;而最发达的形式是秘鲁印卡人的结绳,美洲印第安人的珠串(见第三章)。但是一种最方便、最确切的传达和固定信息的画图方式——文字逐渐地广泛传播开来。至于“实物”传达信息的方式,则主要用来当作传达到远距离的信号,很少用于记忆的目的。
文字同语言和思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呢?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已经牢固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把语言看作是思维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发展了这一原理。这一原理还受到苏联现代从事思维和语言相互关系问题研究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支持。
上述一切,无疑都属于以概念和判断形式进行的抽象思维。
与抽象思维不同,感觉-形象思维是以感知和表象形象的形式进行的,在某些情况下,几乎可以不必通过词语形式而实现,尽管现代人的感觉-形象思维也是以存在发达的语言为基础的;例如,回忆看过的戏剧,如果不同时理解和评价所看到的东西,那么这种回忆就可能是一连串具体的、几乎在词语上没有定型的感觉形象。概念和判断的情况有所不同。“既然我们凭感性知觉马上得不到全部树木的共同特征,那么就需要有一个由我们划分出来的共同特性的特殊的物质承担者。词就是这样的物质载体。尤其是当需要把凭感性不能领会的现实中事物的特性和关系的思想加以固定和具体化的时候,就更加需要有词。”但是,如果语言是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必要条件,那么文字则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因为甚至最古老的文字几乎总是表达某些共同的(其中包括抽象的)概念。然而任何一个共同的概念(更不用说抽象概念了)如果没有语言来表达它,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固定下来。
但是言语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如果不把言语用书写符号和图形分成要素,例如,分成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那么这种言语是不可能理解的。所以书写符号或图形几乎总是表达某种言语要素的。
因此,对文字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
上述文字定义并不是普遍同意的。I.Gelb、M.Cohen,И.М.季亚康诺夫等专家认为,所谓文字不应该是任何一种借助图形符号或图形来表达言语的方式,只有反映语言形式的表达法才可称之为文字。例如,根据И.М.季亚康诺夫的意见:“真正的文字只产生在这样的场合:言语中的每个词和词与词之间的全部语法关系用图形符号再现出来,从而不仅再现信息的总的意思,而且再现其逐字逐句的内容。”另外一些作者(例如R.Vulli)走得更远,他们只承认那些不仅反映把信息切分为词和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而且反映言语语音的图形符号体系才是“真正的文字”。
文字的这些定义所包含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们不符合事实。因为文字的历史发展直到不久以前还在于它愈益确切地再现语言的形式。例如,最原始的“图画”文字只表达言语的内容。代替它的“表意”文字(如苏美尔文字、汉字),除了表达言语的内容以外,还能反映把言语切分成一个个单词和词的句法顺序,并可以表达词的词汇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表现读音。较晚期的音节文字和辅音-音素文字表达言语的语音,虽然并不总是充分地表达。再晚一些的元音-音素文字,能更确切地把言语记录下来。只有接近现时代的阶段内,几乎不反映语言形式的书写系统(见第一章第2节)才重新有了发展。因此,尽管有上述文字定义,但无论是历史上原始的文字变体还是最晚期的文字变体,都与文字有一段距离。此外还产生一个问题:所有表达信息的方式,用来记录信息的图形符号和图形,虽然反映语言形式不充分,如果它们不归之于文字,那么它们应归于哪种现象的范畴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