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18.71 5.3折 35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兰海

出版社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20054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777431

上书时间2024-06-09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教育既要有道,又要有术。兰海,恐怕是能同时驾驭这两点的为数不多的专家了。她最大功力在于,能够在“现在进行时”中,以最敏锐的判断切中教时机,以专业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贴近孩子的心理,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非常欣赏和珍惜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她在一段段真实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阐释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技巧,可以说,它是一本文字版的、更加透彻和全面展现兰海教育理念的《超级育儿师》!

目录
序言 我们养育的是孩子,不是鲜花

引言:平和父母的秘诀
三个重要理论
本书的独特之处
你可以做一位更加平和的家长
拥抱大爱

第一部分:自我控制
1.平和父母培养快乐儿童
为人父母的首要责任
打破循环:自我疗伤
如何管控你的愤怒
如何不再对孩子吼叫
孩子失控时,父母如何保持镇定
教育孩子和自我修养并举 
培养优秀儿童的十条规则

第二部分:培养亲情
2.平和父母和快乐儿童的精髓
为什么亲情是快乐育儿的诀窍
伴随孩子成长的亲情
婴儿期(0-13个月):塑造大脑
跚学步期(13-36个月):构建安全依赖
学前期(3-5岁):开发独立性
小学期(6-9岁):为少年期打好基础
亲情基础
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如何判断你与孩子的关系需要发挥作用
与顽劣儿童建立联系
行动指南
 孩子的情感银行账户
特别时刻有什么特殊之处?
强化和提升亲子关系的日常习惯
利用亲情让孩子在清晨离开家门
利用亲情让孩子顺利入睡
成为出色倾听者的十条途径
如何让孩子听我讲话?
当孩子沉默时
当你和孩子处于负面状态时

第三部分:引导而非控制
3.孩子的自我管理:情感引导
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情商与儿童成长
婴儿期(0-13个月):一条信任的基本原则
学步期(13-36个月):无条件的爱
学前期(3-5岁):移情作用
小学期(6-9岁):情感的自我意识
情感引导基础
儿童如何开发情商
移情作用,情商的基础
孩子的情感背包
理解愤怒
满足孩子最深层次的需求
顽劣儿童的情商引导
行动指南
儿童情商培养七步法
利用情感引导克服愤怒
孩子有所表现但不哭喊:建立安全
与孩子嬉戏:情商游戏
其他资源:解决兄弟冲突的话术

4. 教育有表现欲的孩子:不敢训诫        
训诫与惩罚肮脏的小秘密        
儿童成长指导
婴儿期(0-13个月):移情导向
学步期(13-36个月):避免权力冲突
学前期(3-5岁):学习自我管理 
小学期(6-9岁):培养积极习惯            
通过移情作用设定限制:基础篇
严厉与宽容的平衡点
能不能打孩子?
吼叫是否属于新型体罚?
从“禁闭”到“解禁”
结果真相
积极教育是否适用顽劣儿童?        
行动指南
如何设置移情限制
如何帮助试探限制的孩子
放弃威胁:十二种优秀替代方法
如何调解冲动行为
利用3R鼓励孩子进行补救:反思、修补、责任
预防性“维护” 
孩子“越线”怎么办?
其他资源:话术

5. 让孩子获得快乐和自尊:卓越引导
何谓卓越引导?
伴随儿童成长,培养卓越能力
婴儿期(0-13个月):蓓蕾科学家
学步期(13-36个月):DIY:开发应对能力
学前期(3-5岁):通过解决问题,实现自我进步
小学期(6-9岁):探索激情
卓越基础
鼓励进步
如何培养毅力
提供建设性反馈
 如何避免“直升机式”教育
如果孩子没有自然开发卓越品质怎么办?
行动指南
创造一个没有责备的家庭
发展责任心
培养良好判断力
没有眼泪的家庭作业
相信你的孩子和自然的力量            
后记              
何时寻求专业援助           
未来在你手中           
致谢                  
延伸阅读             
索引     

内容摘要
 兰海在《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中回顾了她几年来的教育过程,在一段段真实可感的、正在发生的故事中,阐释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技巧,引导父母们去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为大家提供了专业解读和指导。《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作者兰海会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同孩子一道成长,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体谅和解决问题。

精彩内容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走出地铁站,重返阳光,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回忆起第一次录节目的紧张,不由而笑。
“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的编导
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招呼,穿着依旧没有改变风格,还是那么瘦弱的身躯,还有那豪放的笑声,这个男性化的电视人。
“当然,这是我的良好习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习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
李阳凑了过来,和我闲聊起来。星座、美食、打折信息,女人们共有的话题,聊得不亦乐乎。看了看手表,她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开始进入正经事,“兰海,我们今天就讨论上周发给您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
我表情瞬间也变得严肃起来,“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子本身看上去那么简
单,你们做好心理准备吧。”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从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中记录到:她觉得自己十岁的儿子性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对她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
而这段时间,她意外发现儿子常偷拿家里的钱,却只拿5毛、1毛的小钱,平日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但妈妈抱怨丈夫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丈夫的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妈的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非常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完毕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
我继续在录播间里滔滔不绝,“上周当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完全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却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上的关心之后,他就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其间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喝了口水,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于是我放慢了语气,“一个人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个不同环境和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就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进行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
]“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
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
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它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
“这是一个全职妈妈的家庭。”我回答。
“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
“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父亲们则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目前状况是,谁挣钱谁就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就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为认同,我自顾继续,“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那一方和全职顾家的那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就彻底没有价值
了。”“所以,她会觉得有压力而非常紧张,是吗?”另一个年轻编导问到。
“对,因为全职妈妈[个体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也就随之造成了行为的变化。]的安全感来自家庭,孩子是否出色是她的成绩单,于是她们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将孩子全部行动都锁定在眼中,生怕出任何差错。但对孩子来说,家本是放松的地方,而回家后却有一种被监视的感
受,自己任何一种情绪的表露都会受到强烈的反应,所以他们选择了不表态而沉默。”“我似乎能理解他妈妈的感受了,可他爸爸呢?
为什么他也会老打孩子呢?”李阳越发好奇,凑到我身边来了。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所需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男人。而事实上,平日忙到无法顾家的爸爸内心其实是愧疚的。当他回到家后,希望听到孩子的好消息,结果妻子却总在诉苦和抱怨孩子这些在他耳中就变成了妻子对他平时不顾家、不管孩子的一种埋怨。对他而言,最直接的‘管’就是‘打’,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可这其中的‘打’很大部分是打给妻子看的。”“天啊,这孩子简直成为了个道具,还肩负着爸妈双重压力。”李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愤愤抱怨。
“对,这就是孩子不说话的症结所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下去,李阳立即打断了我,“那拿钱和这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他每次都只拿5毛、1毛,能买什么呢?而且频率都不高,他只是想通过这方法引起父母注意。一般来说,现在钱包里多几毛、少几毛谁
会发现呢?可这妈妈多么细心啊,,你可以想象她平时‘监督感’多强了。”[孩子的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要结合父母行为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
因。]“你是说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分析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应该是行为背后的原
因。]他妈妈这样一心扑在他身上,他还觉得不被关心吗?”李阳一脸狐疑望着我。
“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这段时间对此思考而带来的难受、偶尔的愤怒都被再次触发,“是的,独生子女的现状让父母对他们显示出强烈的爱和关心。但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学校表现,有人关心过孩子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吗?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痛苦吗?没有!”我一时有些情绪激动,声音大了起来,“父母举着一面大旗,‘为你好、为你将来好’,就可以完全不顾孩子现在的感受吗?如果你的上司每天只关注你的业绩和工作成果,其他什么都不过问,你会认为他在关心你吗?”“遇到这样的领导,我早不干了。”编导们不屑地回答。
“你们可以不干,可孩子们能‘不干’吗?能‘跳槽’吗?不能,他们只能承受,别无他法!”“那你说父母该怎么办呢?”李阳试图把我从蔓延的情绪中拉回来。
“首先,父母要先问问自己,每次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更要明白这是孩子一
时的物质或心理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是孩子的需要
,但却遗忘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三者的差别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偏差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收获。]我开始案例总结。
“请举个例子。”编导提出要求。
“比如说在我们营地活动中,任务有难度,但我对孩子们都挺‘狠’,绝不手软。”李阳打断我,开
始调侃,“兰海,我可看见你和孩子们在一起,那叫一个乐啊,你还狠?”“我是该闹时闹,该严时严。”我笑了起来,“因为任务难度大,孩子们身体上受了点苦,但他们自己并没嚷嚷,可父母心疼了,看不下去了,想让孩子退出任务。这个‘退出’行为就是满足父母内心需要
,而不是孩子需要。如果是孩子忍受不了,要求退出,这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这强度的锻炼对他的成长是种需要,那作为父母,你是看到孩子一时的需要
,还是成长的需要呢?”“那现在有大量的全职妈妈,你有什么好建议呢?”李阳紧跟话题发问。
讨论到了尾声,我摆正了身子:“的确如此,特别是在发达城市,全职妈妈数量直线上升,由此引发出系列教育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全职妈妈需要保持和社会接触,积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处理和孩子之间和丈夫之间的关系。]:首先意识上,夫妻双方应达成共识,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外获取经济来源,二者对于家庭的贡献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这样双方心理状态才会平和。其次,即使在家相夫教子也一定不能忘了和社会联系,需要关注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召唤,才能传递给孩子同样的情绪。孩子回到家,希望看到的也是生活积极的妈妈、了解社会的妈妈、一个在学习进步的妈妈。而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她的紧张带给了丈夫紧迫感,而本来开朗的孩子在这压迫感极强的环境中也不得不封
闭自己。”讨论完毕后,李阳八卦起我,“兰海,那你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啊?这个突发问题,让我大笑起来,“我,我一
定是懂得什么是‘爱’的妈妈!”P7-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