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中国科举通史(明代卷)(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中国科举通史(明代卷)(精)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91.68 6.5折 140 全新

库存7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海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02211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0元

货号31477660

上书时间2024-04-21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语

 一、明代科举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二、明代科举发展的历史特点

 第一章 明初科举:继往开来

 第一节 洪武重开科举

 一、初行科举复停罢

 二、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

 第二节 承前启后定规制

 一、考试时间与地点

 二、参试资格与报考程序

 三、考试官与执事官

 四、考官回避及其锁院制度

 五、考试规则与内容

 六、异色笔与录取标准、程序及名数

 第三节 进士恩荣与观政

 一、新进士的恩荣

 二、一甲三名任翰林

 三、二三甲进士观政

 第四节 庶吉士的萌芽、出现及其分类

 一、庶吉士的萌芽

 二、庶吉士的出现及其分类

 第五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儒籍进士过半科

 二、专享外国人进士

 三、南、北榜事件

 四、吉安连科六鼎甲

 五、以梦、貌、名取状元

 六、廷争状元遭戍边

 七、状元赐名

 第二章 洪熙至天顺:走向完备

 第一节 从自由录取到地域平衡

 一、乡试定额取士

 二、会试分区取士

 三、现籍地报考原则、反冒籍与特例

 第二节 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备

 一、乡、会试考官及殿试读卷官的变化

 二、乡、会、殿试执事官的变化

 三、竞取乡试资格的考试——“科考”的出现

 第三节 庶吉士专属翰林及其教习制度的确立

 一、庶吉士专属翰林

 二、庶吉士教习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考生的类别

 一、原有类别的发展

 二、新增考生类别

 第五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举人延误会试充吏

 二、钦赐举人

 三、典史考中状元

 四、明朝专享“三元”

 五、“减场”解元

 六、火焚试场

 第三章 成化至万历:成熟与鼎盛

 第一节 考生类别的发展

 一、乡试考生类别的变化

 二、会试考生类别的变化

 第二节 各省乡试主考官由自聘到皇帝钦命

 一、各省自聘乡试主考及其影响与改革

 二、皇帝钦命各省乡试主考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节 乡、会、殿试执事官的变化

 一、两京乡试提调官

 二、各省乡试监临官

 三、各省乡试提调官

 四、会试知贡举官

 五、会试提调官

 六、殿试提调官

 七、乡、会、殿试其他执事官

 第四节 考试与防范及惩治作弊制度的少见完密

 一、考试制度的少见完密

 二、防范作弊制度的发展

 三、惩治作弊制度的强化

 第五节 边远地区科举的迅速发展

 一、辽东科举的发展

 二、云南科举的发展

 三、广西科举的发展

 四、贵州科举的发展

 第六节 军籍进士异军突起

 一、明代军籍进士总数考

 二、明代军籍进士的时段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第七节 武举的形成、确立与发展

 一、武举的萌发

 二、武举的初步形成

 三、武举的确立

 四、武举的发展

 第八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早进与晚达

 二、传奉检讨与传奉庶吉士

 三、例监得高第

 四、疑似作弊亦罢官

 五、莆田、晋江进士之多雄踞天下冠亚

 六、廷对直言置末第

 七、白丁会元

 第四章 明末科举:僵化与改革

 第一节 明末科举的僵化

 一、形式虽至公,人才多平庸

 二、防范虽严,弊端实繁

 三、中式与否充满偶然性

 第二节 天启朝对宗室科举的改革

 一、宗室开科之始

 二、天启元年改革

 三、宗室子弟中式者考述

 第三节 崇祯朝对科举的改革

 一、对殿试录取制度的改革

 二、庶吉士考选制度改革

 三、武举的困境与改革

 第四节 科举奇事撷珠

 一、教官考中状、会元

 二、十赴会试中状元

 三、年近古稀中进士

 四、福建进士家族绵延之长及人均进士家族之多皆居全国靠前

 五、全作“五经”题中式

 六、金榜题名的苦恼

 附录

 一、明代各直省解额变化表

 二、明代两直十三布政司解元表

 三、明代历科会试录取数及会元姓名、籍贯表

 四、明代历科进士数与鼎甲进士姓名、户籍类别及地域分布表

 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一、明代科举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明代科举处于中国科举发展的晶盛阶段,自洪武至崇桢,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时期的变化:第一阶段为洪武至永乐时期(1368-1424),处于明代科举继往开来的创制时期。太祖、太宗在总结、继承前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适应强化专制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富有积极意义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基本规模。主要表现为:其一,确立了明代科举的基本规制。洪武十七年(1384)颁行的《科举成式》和永乐二年(1404)复定殿试仪节等,确立了明代科举包括考试时间、地点、场数、内容、出题与答题依据,应试资格、禁试对象、考试官、执事官、试卷样式、印卷、人场、搜检、席舍、号军、巡考、受卷、誊录、对读、异色笔、录取标准与程序、考试费用,以及殿试亲赐策问、读卷、传胪、赐宴、新进士拜谒孔庙和立石题名等条例在内的基本规制。其二,科举与学校教育在制度上完全融为一体。以国子监和府、州、县儒学为主干的官办教育体系,成为科举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与补充,而科举又成为学校教育稳定的轴心和导向。也即明人所言:“贤才之生,取之场屋,养之学校。”①“上之欲取其人者,皆养之于学校;下之欲为人所取者,亦由于是而已矣;则学校者,固场屋之地也。”②

其三,统一考试懦家经典的出题和答题依据。永乐帝敕谕群儒广泛采集程朱等诸家对五经、四书的传、注及其议论格言,“凡有发明《经》义者取之,悖于《经》旨者去之”,汇辑而成《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颁行全国,既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也为提高科举的客观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四,增加对新取进士的行政锻炼环节。为此,创立了进士观政制度,以便新进士在正式任职前熟悉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经验。其五,创立了庶吉士选拔和培养制度。即在永乐初年完成了庶吉士由仅“观政于近侍街门”到经“考选”产生并送“翰林院进学”的转变。其六,形成了空前完备的以科举功名为核心、学校功名为基础的包括一甲进士、庶吉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举人、监生、秀才在内的功名体系。不仅举人成为终身功名,获得了连续会试和人监选官的资格,而且国子监的其他监生也获得了当然的选官资格;秀才在一般情况下虽不能直接选官,但也获得了终身高于一般良民的身份和“免其家二丁差徭”的经济待遇。另,还需指出,洪武四年(1371)的会试与殿试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来自高丽的三名考生参加了该科会试。其中,金涛中该科殿试第三甲第五名,从而成为明朝有确凿记载的唯一的外国人进士。该时期共举行会试15次,殿试16次,录取进士2871人,占明代进士总数(24586人)的11.68%。其中,太祖时期共举行会试6次、殿试7次,录取进士932人;惠帝建文时期举行会试、殿试各1次,录取进土110人;太宗时期举行会试、殿试各8次,录取进士1829人,考选或直接改进士为庶吉士285人,占明朝永乐二年后庶吉士总数1413人的20.17%。第二阶段为洪熙至天顺时期(1425-1464),是明代科举的重要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其一,乡试按解额录取。乡试取土由洪、永时的“不拘额数”,到洪熙后变为各直、省按规定解额取士;正统、景泰间虽有反复,但到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终于形成定制;迄于明末,各直、省皆按规定解额取土。这对提高乡试的录取质量、维护和提高举人功名的魅力进而增强科举的吸引力、减轻会试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会试录取由不分址区……



精彩内容
科举在唐宋以后中国历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成为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脉,以及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本书力图还科举本来面目、替沉默的古人说话,全面、公正、客观展示中国科举史的方方面面,不仅作科举制度史的叙述,更侧重科举制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注重探究科举与政治、教育、文学、社会的关系。全书分六卷,以科举制发展演变为经,以科举人物、事件、思想为纬,纵横交错地叙述中国科举史跌宕起伏的演进历程,展开一千三百年波澜壮阔的科举长卷,为当今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书后附有“中国科举大事年表”,以便读者对科举实际运作历史有一全面的把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