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诗话安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诗话安徽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99.4 7.2折 138 全新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放,任声楠等编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94845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31472712

上书时间2024-04-20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皖南篇

宣城诗选/003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005

二、隋唐五代时期/007

三、宋元时期/023

四、明清时期/045

五、近现代时期/059

黄山诗选/06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061

二、隋唐五代时期/062

三、宋元时期/068

四、明清时期/093

五、近现代时期/131

芜湖诗选/136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37

二、隋唐五代时期/138

三、宋元时期/142

四、明清时期/151

五、近现代时期/164

马鞍山诗选/165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66

二、隋唐五代时期/167

三、宋元时期/178

四、明清时期/199

五、近现代时期/217

铜陵诗选/219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二、隋唐五代时期/220

三、宋元时期/224

四、明清时期/236

五、近现代时期/251

池州诗选/253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54

二、隋唐五代时期/255

三、宋元时期/269

四、明清时期/302

皖中篇

滁州诗选/321

一、隋唐五代时期/322

二、宋元时期/327

三、明清时期/349

四、近现代时期/377

合肥诗选/378

一、隋唐五代时期/379

二、宋元时期/383

三、明清时期/403

四、近现代时期/419

六安诗选/421

一、隋唐五代时期/422

二、宋元时期/424

三、明清时期/436

淮南诗选/44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449

二、隋唐五代时期/450

三、宋元时期/463

四、明清时期/472

安庆诗选/491

一、先秦两汉时期/49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496

三、隋唐五代时期/496

四、宋元时期/502

五、明清时期/514

皖北篇

蚌埠诗选/551

一、隋唐五代时期/552

二、宋元时期/554

三、明清时期/557

淮北诗选/565

一、隋唐五代时期/566

二、宋元时期/567

三、明清时期/568

宿州诗选/572

一、隋唐五代时期/573

二、宋元时期/578

三、明清时期/593

四、近现代时期/610

阜阳诗选/61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613

二、隋唐五代时期/614

三、宋元时期/618

四、明清时期/643

毫州诗选/649

一、先秦两汉时期/650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651

三、隋唐五代时期/652

四、宋元时期/653

五、明清时期/668

后记/677




内容摘要
宣城诗选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地处安徽东南,东临浙江杭州,南接黄山市,西靠池州市,北连马鞍山市。宜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江南通都大邑、鱼米之乡,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唐时置宣州,以宣城为治所,辖青阳、太平(含今旌德)、南陵(含今铜陵)、泾县、当涂、宁国、广德、溧水、溧阳等属邑,囊括了今皖南部分地区和江苏溧水等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千百年来,水阳、青代二江自南向北滚滚流动,宛如舞动着的纯洁的白练,南漪湖、青龙湖、太平湖三湖由东向西列次分布,犹如颗颗明珠光彩熠熠,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嶂,仿佛粒粒宝石镶嵌在宣城大地上,形成了二江、三湖、四山的山川格局。宣城的名山胜水不仅养育了勤劳朴实的宣城人民,使这里物阜民丰,而且拨动了古今迁客骚人的心弦。秀美的山水与敏感的诗人相遇在一起,便成就了或壮美,或清丽,或雄浑,或婉转的诗篇佳作。

宣城古是诗人地(清姚鼐《张惺斋见示先赠侍读公西阪草堂集辄题一首》),自古至今,宣城留下了诸多诗人的足迹。南朝齐著名诗人谢朓于明帝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他常常视事高斋,吟啸自若,创作了大量诗篇,可谓历史上首位发掘宣城自然美、人文美的诗人。尤其是他对敬亭山景色的发现与抒写,引发了后代诗人的共鸣,以至于今人称敬亭山为诗山。他构筑的高斋,即李白笔下的谢眺楼,更成为后世迁客骚人的精神家园。

谢朓之后的两百余年,另一位震古烁今的大诗人——李白来到此地,他登上谢胧楼远眺如画江城,不禁吟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是历史上首位对宜城景色进行全面描写的诗人。据汤华泉(唐代诗人与宜城关系考),李白诗中写到敬亭山13次、宛溪(含句溪)11次、琴溪6次、响山1次、谢公楼3次、谢公亭5次、水西3次、灵源寺1次、东亭1次。前有谢能,后有李白,两位诗坛巨匠对宜城的吟哦,让这座清丽如画的江南古城充满诗意。

继李白之后,描写宣城景点最多的诗人是杜牧。晚唐诗人杜牧曾两度在宜城做幕僚,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宜州赴京任左补阙,离宜赴京之际,他在《自宜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宜州因题赠》一诗中这样写道: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入朝为官,高居庙堂,这是多少士人的梦想,但杜牧在春风得意之时,流露出的却是对宣州依依不舍的浓浓深情。

《宣城诗选》共选诗220余首,其中宋代选诗近80首,为历代选诗数量之最,这一方面与宋诗存诗较多有关,另一方面则因为宋代宣城本地诗人群的出现,如梅询、梅尧臣、周紫芝、吴潜、林宗放等,本土诗人数量增加,而且影响力较大。唐代以前,诗人对宣城的吟咏主要在于自然美的发现,宋代以后,像且上敬亭山,感慨怀李白(宋袁甫《江东巡部纪行》)这样怀念李白的句子渐渐多了起来,还有将李白与谢并提的,如玄晖太白旧吟处,冷冷遗响留风泉(元吴存《次高彦文韵送王仲仪》),闲历旧游怀李白,还赋新诗似谢公(明杨士奇《奉送李丈人之宣城就养》),敬亭上下双溪水,曾照青莲咏谢公(清缪徵甲《宛陵杂诗四首·其二》)。可以说,谢眺和李白已经成为宣城的文化符号。不仅如此,宣城本地特产,如歙砚、新安石砚、宣纸等也成为诗人的吟咏对象,元末明初唐桂芳就有诗曰:纸光漆液砚比玉,春风吹出金芽香。宣城秀美的自然风光陶冶了诗人的情操,开阔了诗人的胸襟,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诗人又以丰富而深切的人文情怀谱写了宣城的山河大地之美。诗人与宣城可谓相得益彰。

……




精彩内容

本书为安徽省社科重点项目“诗话安徽”的最终成果。本书拟收录安徽省内200处风景名胜古迹的相关诗词3000余篇,并加以扼要的讲解和注释,以诗为安徽作注,以诗为安徽代言。全书分为皖南篇、皖中篇和皖北篇,依据自然山川的走向和分布,以江湖为襟带,以城市为轴心,按照时间顺序,辑录历代文人骚客歌咏安徽自然风景,描绘安徽风土人情的诗词作品。每个城市、每首诗词作品的作者都有文字介绍,帮助读者在阅读之前做好知识储备,更好地理解感受诗词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