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创见(大变局与开新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创见(大变局与开新局)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48.19 5.0折 96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宏伟主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5469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31204508

上书时间2024-04-18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宏伟,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任职于上海市政府核心部门,是上海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产业和科技创新,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规划和课题数十项,在公开刊物、新闻媒体发表论文和采访十余篇。研究成果获多位市领导批示,多次荣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和上海市发展改革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

目录
序言001

第一章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预见2025: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最显著的

三大变化003

轮廓已然清晰,变局加速来临:对国家发改委《2020年新型城镇化

建设重点任务》的解读007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创新强引擎011

依托“五个重要”,把新片区打造为上海“四大功能”核心承载区015

从复工复产到复商复市:如何激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023

央企加码上海后,下一步如何布局032

“优”无止境勇当标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解读038

第二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激发我国创新主体动力活力的若干建议047

全国“双创周”活动:以“鼎新”推动“革故”,助力双创主体破浪前行056

走科技强国之路,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064

“十四五”期间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073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新突破需要回答好三个大问题078

关于上海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083

上海应下决心打造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088

第三章推动高端产业大发展

工博会的前世今生: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与年轮097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

干货解读104

人工智能四城竞逐,京沪深杭谁主沉浮?110

群雄逐鹿的直播经济:谁主沉浮?118

着力做好“六篇文章”,强化“十四五”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123

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引领需要把握“四个创新”134

产业互联网主要模式及上海选择139

第四章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魔都变形记”:上海版图重塑如何改变城市命运(1980—2020)147

提高经济密度:上海中心城区的路径在哪里?152

基于上海高端楼宇市场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158

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思考163

上海社会治理的变迁与创新(上)171

上海社会治理的变迁与创新(下)176

第五章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十四五”战略抉择,上海如何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强化开放枢纽

门户功能?183

“四十不惑”与“三十而立”:深圳、浦东,引领再造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

更大奇迹192

浦东“三十而立”:开启新征程,创造新奇迹201

上海如何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体系:旧金山湾区和特拉维夫的经验

借鉴210

以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类研究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启示216

外滩大会:上海剑指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223

透视深圳方案传递的改革开放信号233

第六章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长三角城市融入一体化发展应注重“贡献长板”241

破立之间开新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到底要示范什么?247

同心同梦、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周年

“成绩单”253

“全家福”来了:“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四大自贸试验区的新使命259

战疫“五字诀”:看长三角城市如何快速修复经济活力266

“无畏风雨破浪前行”:解读上半年长三角经济发展“成绩单”279

第七章抗疫与建设疫后新世界

疫情当下,中国用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95

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产业供应链的冲击300

海外疫情扩散,与病毒输入同样棘手的六大冲击312

疫情中的新消费:如何走得更远?318

疫情背景下对我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十点建议322

民生服务如何疫后新生(一):疫情中上海中小学线上教育的反思与

未来328

民生服务如何疫后新生(二):“互联网+医疗服务”风口中上海如何

找准突破口334

内容摘要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预见2025:未来五年我国

    经济社会最显著的三大变化

    引言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而上一次提出十五年的远景目标还是199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由此可见十四五规划的不一般。

    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大背景下,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为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描绘了一个前景更加光明的中国。同时,在《建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三大变化尤其值得关注。

    一、把科技刨新摆在核心位置

    全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关键。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科技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处于劣势,需要持续的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技术引进,一个是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也是坚持“两条腿走路,能市场化引进的技术就加快引进,不能市场化引进的技术,如国防、航天等领域,就自主研发。

    但“十三五期间,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迅速逼近,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难以接受这一事实,非常恐惧失去科技优势。因此,从中兴事件开始,美国通过一系列事件对中国发起技术压制,乃至公开挑起科技战

    “十三五时期,由于中美对抗已经进入科技战阶段,中国技术引进的道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被限制乃至封闭,不管愿不愿意,是不是最优路径,未来中国只能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当然,这不是说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创新,更不是说所有领域都要搞自主创新。全球化是对大家都好的一种发展模式,中国科技水平已经实现了重大提升,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中高端是一种必然,这就需要我们在一部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引领,这样才能和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的商品进行对等交换,跨越用衬衫换飞机的发展阶段。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科技创新热度会更加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盈利和发展,依靠低成本优势的道路会越来越难走。当然,技术创新不都是大飞机和光刻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产业领域主要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微创新,实现新品上市、品质提升、成本下降和绿色发展。

    二、国内经济将形成闭合的大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国内大循环是中央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出的长期战略方向,不是权宜之计。从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就可以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全球排得上号的经济大国可以主要依靠外循环,因为这样的经济循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整个全球经济体系崩溃。

    为什么中国曾经可以实现以国际循环为主的格局?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方面抓住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经济体量比较小,可以采取全面融人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低成本优势,专攻全球分工系统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种外循环发展模式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内各省级行政区之间行政壁垒严重,大家都是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与国际经济形成循环,而国内各行政区之间是一种招商引资竞争关系,不是功能互补关系,所以国内经济无法形成大循环。

    中央2020年提出国内大循环,不是说我国的经济之前不循环,而是要求循环的方式必须发生重大调整,因为中国和全球都已经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了。五中全会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到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十四五时期,中央将通过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推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

.......




精彩内容
今天,世界百年大变局让我们目不暇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展开,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世界正向我们走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本书主要收录了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对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深入观察、理解、研究和思考,主题涉及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城市发展、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疫后经济恢复等焦点领域,也包含了对上海乃至中国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对策建议和政策呼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