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两宋财政史(修订本上下)/人民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两宋财政史(修订本上下)/人民文库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90.37 6.5折 138 全新

库存5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圣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42033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31885612

上书时间2024-04-17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汪圣铎 1948年生,曾在北京经济学院古代经济史研究室任助教、讲师,在中华书局任编辑、历史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编审。1989—2000年具体主持《文史》的编辑工作。后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两宋财政史》(上、下)、《中国钱币史话》(收入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文库》第一辑)、《宋真宗》《轻重与沉浮》《两京梦华》《两宋货币史》(上、下)、《两宋货币史料汇编》《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宋代政教关系研究》《泉志校注》《宋史全文(点校)》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初版前言

修订前言

第一编 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

第一章 宋朝全盛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财制上的高度集权

第二节 由收支基本平衡到危机初现

第三节 冗费局面基本形成

第四节 用尽前朝敛财之术

第二章 熙丰改革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王安石新法及其所造成的财政增收

第二节 战争及军事行动对财政的影响

第三节 王安石新法的失败和新法以外的增收措施

第四节 财政制度上的重大变更

第三章 北宋衰亡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新法的否定之否定

第二节 蔡京的理财新法

第三节 弱外以实内的财赋分配

第四节 挥霍无度导致灭亡

第四章 南宋“中兴”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重建财政时采取的各种措施

第二节 御前、朝廷财赋的新体制及总领所的建立

第三节 财政上的表面的、暂时的缓和

第四节 地方财政的困窘与人民赋税负担的空前沉重

第五章 南宋没落衰亡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战争重起,军事、财政的进一步恶化与崩溃

第二节 财源的枯竭

第三节 楮币成灾

第四节 回买公田

第二编 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第一章 田赋、代役税与人丁税

第一节 田赋收入

第二节 田赋的管理与整顿

第三节 免役钱

第四节 身丁税(附免夫钱)

第二章 禁榷收入

第一节 榷盐收入(上)

第二节 榷盐收入(下)

第三节 榷酒收入

第四节 榷茶收入

第五节 榷香矾及市舶收入

第三章 工商税、官工商业及官田收入

第一节 商税收入(附免行钱)

第二节 坑冶及其他官工商业收入

第三节 官田收入

第四章 科率、卖官鬻牒及隶于经总制钱的杂收入

第一节 科率概述

第二节 科籴

第三节 和预买细绢丝布(附折帛钱)

第四节 卖官鬻牒

第五节 经总制钱

第五章 货币与财政(附官便钱)

第一节 北宋货币发行概况

第二节 南宋货币发行概况

第三节 货币发行与财政

第四节 官营便钱与财政

第六章 军费开支

第一节 军费概况

第二节 军队俸禄制度(附军赏)

第三节 北宋的边费与南宋的和籴

第四节 军事装备及民兵支费

第七章 皇室、宗室、外戚支费

第一节 皇室日常开支

第二节 皇室婚嫁、生育、丧葬支出

第三节 皇室成员、内命妇的俸禄、津贴开支

第四节 宗室、外戚支出

第八章 官员与官僚机构支出

第一节 官员与官僚机构支费(上)

第二节 官员及官僚机构支费(下)

第三节 官员津贴、例赐、赏赐及胥吏支出

第四节 公使库钱财、公用钱(公使钱)与公使供给

第九章 其他支费

第一节 祭祀、岁币和兴学支费

第二节 农田水利、官工商业及公共工程支费

第三节 蠲放、赈济与其他

第三编 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

第一章 地方财政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县邑财政

第二节 州郡财政

第三节 各路财政(附总领所)

第二章 财赋的转输

第一节 水运与陆运

第二节 地方赋入的上供

第三节 几种税利收入的分隶制度

第三章 三司理财体制

第一节 三司的组织结构及职权范围

第二节 元丰改制前的内藏管理体制

第三节 三司体制的利弊及时人的议论

第四章 户部理财体制

第一节 理财首脑机构事权的削减

第二节 户部财赋与朝廷财赋、内藏财赋的分立

第五章 财政法规及会计、监察、审计等制度

第一节 宋朝财政方面的法规及其修订

第二节 会计制度

第三节 财政监察和审计制度

第四节 财务行政方面的几项重要制度

附录表格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宋朝全盛时期的财政

所谓宋朝全盛时期,这里特指宋初至仁宗去世的百余年时间。人们习惯上把真宗、仁宗两个皇帝统治的时期看作两宋的黄金时期,然而太祖、太宗统治时期除了版图尚小之外,其他方面大都不差于真宗、仁宗在位时期,有些方面或许更好些,例如军事上更有生气,财政上未见匮乏等。故这里将其一并归人宋朝的全盛时期。宋朝历史积贫积弱是一重要特点,在这一意义上将其前百余年划为最盛时期,也是较为合理的。财政状况与国势兴衰密切关联,此时期的财政也是整个宋朝统治时期中比较最好的。

第一节财制上的高度集权

一、割除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

宋朝财政上的集权,是超过前代的。这种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制度,是从宋初即奠定了基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割除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积弊而矫枉过正的结果。宋初鉴于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立国之始就从各方面加强中央集权,财权的集中自然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宋人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官职》对此记述颇详:

唐自开元、天宝以后,藩镇屯重兵,皆自赡。租赋所入,名日送使、留州,其上供者鲜矣。五代疆境倡蹙,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厚敛。其属三司者,补大吏以临之,输额之外,颇以入己。太祖历试艰难,周知其弊...藩镇有阙,稍命文臣权知;所在场务,或以京朝官监临。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一州之财,置通判掌之;为节度、防御、团练、留后、观察、刺史者,皆不予签署(一作“书”)金谷之事,于是外权削而利归公上矣。

南宋著名学者叶适对财权的集中曾有如下的评论:

太祖之制诸镇,以执其财用之权为最急。既而僭伪次第平一,诸国节度伸缩惟命、遂强主威以去其尾大不掉之患者,财在上也。①宋初在财制上加强中央集权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重要经济基础,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增加总赋人中直接归中央调用的财赋的比例,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监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五太祖乾德二年条载:

是岁,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缙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同书卷六乾德三年三月载宋廷曾重申这一敕令。这一规定的意义,乃是针对唐、五代以来的如下一种现象:地方向中央按规定的数量或比例输送财赋之外,赋人的其余部分朝廷不再过问,悉听地方自行支配。地方又可以用各种名义或明或暗地增加赋人,据为已有。其结果,使得藩镇得以在所辖地区积聚大批财赋,作为其与中央政府抗衡的物质准备。当然,据南宋另一位学者陈傅良讲,乾德年间颁布的上述敕令实际上并未得到完全贯彻,仍有相当数量的财赋存留地方。但是既然有了上述规定,虽然这些财赋可以暂存地方,而一旦朝廷认为必要,即可随时向地方征调。例如……



精彩内容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欤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第一编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