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正版】 潮州音乐宫调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新正版】 潮州音乐宫调研究

全新正版图书,支持七天退换,可开具电子发票。

110.21 5.6折 19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天星著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53552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31805178

上书时间2024-04-14

轩天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天星,河南汤阴人,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潮州音乐宫调、音律研究述评·

第一节潮州音乐宫调研究述评

第二节潮州音乐“中立音”“七平均律”研究述评

第三节潮州音乐音律测音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潮州音乐管色定调与音律、宫调实践的关系

第一节潮州音乐音律源头定性

第二节潮州音乐管色定调记载及其原理分析

第三节 潮州音乐管色定调传统与常用调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匀孔笛类乐器音律特点及其对潮州音乐音律、宫调的影响

第一节匀孔笛构造特点及其音律测音分析

第二节匀孔笛翻调之音律的调整范围及其学理解释

第三节对匀孔笛音律的辩证认识

本章小结

第四章广东“双七型扬琴”定调定律特点对潮州音乐音律以及宫调的影响

第一节民国初“双七型扬琴”依据“笛色工尺七调”定弦、定调原理

第二节扬琴“7、凡”二字五度音程关系的变化与同音列转调分析

第三节扬琴对潮州音乐宫调实践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中立音的定性、定量及其在潮州音乐中的实践

第一节中立音内涵与外延分析

第二节非常规音律模式下中立音测音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外江戏皮黄声腔对潮州音乐、潮剧宫调实践的影响

第一节 西秦戏、外江戏之“皮黄声腔”对潮剧、潮州音乐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正字母生白字仔”内涵与外延的变化解读

本章小结

第七章近代潮州音乐常用调门及其宫调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后外江戏与后潮剧的融合分析

第二节 二四谱调名与外江戏皮黄调门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潮州音乐宫调总体运用规律分析

第一节潮州音乐实践中的同均三宫关系分析·

第二节潮州音乐诸调偏音的变化形式

第三节 潮州音乐宫调实践规律分析

第四节 影响潮州音乐宫调实践的其他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内容摘要

第一章潮州音乐宫调、音律研究述评

潮州①地处粤东中心,自古文教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其民风尤好迎神赛会、赏戏玩乐,在长期实践中留下蔚为大观之传统音乐。传统潮州音乐(以下简称“潮乐”)曾以“二四谱”记谱,并以轻三六调(下文简称轻六调)、重三六调(下文简称重六调)反线调、活五调几种不同风格的音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实践中,潮乐各调音阶的音程关系表现出与十二平均律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重三、重六”二音之高度常常带有游移变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对于其调式性质及其转调关系的判断,由此而引发学界对于潮乐音律、宫调的广泛研究。

2003年,余亦文先生在《新世纪潮乐的梳理与取向》一文中对潮乐研究包括音律、调式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借用李凌先生之言点明潮乐的研究目前仍是“一笔糊涂账”的状态。其后分别将诸问题列出:一是关于潮乐的源流问题,二是关于潮乐“二四谱”的来源问题,三是二四谱为何从“二”字开始排列的问题,四是关于潮乐是否属于“七平均律”的问题,五是关于潮乐“轻、重、活、反”四调称谓的问题等八个问题。②以上诸问题可谓相互关联、互为因果,一种问题的答案的改变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其中,潮乐“音律”定性问题以及“轻、重、活、反”调性关系(宫调理论)乃是潮乐诸“糊涂账”中亟待解决之问题。例如,潮乐是“七平均律”或具有“中立音”吗?如果潮乐使用“七平均律”或者“中立音”,那么“轻、重、活、反”诸调该如何定性?进一步的问题则如“七平均律”乐器源于何时?潮州筝、扬琴等乐器存在独立的音律吗?如果有,那么它与潮乐音律是什么关系?显而易见,上述问题对潮乐的调式、音阶(宫调)的研究非常关键,甚至影响了潮乐自身的发展。为进一步厘清潮乐宫调、音律规律及其研究现状,有必要对以往涉及潮乐宫调、音律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

第一节 潮州音乐宫调研究述评

宫调,即“宫”与“调”。明清以来,雅部昆曲以南北曲牌之联套作为其曲体,而曲牌本身皆有“宫”“调”之分,狭义即“俗乐二十八调”之简化形式“五宫”“四调”①。实践中,凡宫调皆入“笛色”(工尺七调)。在花部诸戏及民间俗乐中,举凡胡琴、唢呐,只说调门,不言宫调。实则花部及俗乐调门之工尺,也可对应宫与调之变化,潮州音乐(包括潮剧音乐,下文同)也不例外。

在潮州音乐中,其“音律”特点以及“重三、重六”二音之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同时也是引起对于“轻、重、活、反”各调音阶定性认知混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重六调的定性方面,有些学者认为重六调属于转调,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并非转调。定性上的争论与重六调类似者还有活五调。而大多数学者对“反线调”的转调定性则认识是一致的。显而易见,影响对潮乐宫调实践定性的主要因素集中于潮乐“音律”重六调与活五调调性认知等方面。

……



精彩内容
以往对于潮州音乐的研究,普遍局限于一时一地,或单一、局部之角度。此类研究多以强调其地方性、独特性为主,易于忽略潮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纵横两方面的联系,尤其是潮州音乐所包含的宫调运用规律与中国传统音乐宫调实践之间的关联。

 《潮州音乐宫调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力求避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旨在提炼潮乐实践中存在的各种传统音乐精华,构筑系统之潮州音乐宫调理论。

 对近代潮剧、潮乐宫调研究的启示。“传统”并非博物馆陈列的僵化标本,而是一种不断演化的活态传承,或者说传统是由各个时代不断被创造、发明出来的新形式所组成的。中国传统戏剧声腔、民间音乐同样是一种活态艺术,不断演化甚至脱变为新的艺术形式乃是其常态,而这种变化今天依然在继续。因此,潮州音乐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在不失其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保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精髓,古为今用,又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戏曲、音乐艺术领域创造新的辉煌,永葆艺术生命力。

 显而易见,目前潮州音乐研究者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潮州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现象中把握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基于中国传统音乐共性的潮州音乐理论,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理念,以科学的音乐理论指导潮州音乐实践,使潮州优秀传统音乐及戏曲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凸显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