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信的系列故事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信的系列故事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信的系列故事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信的系列故事
  •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信的系列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信的系列故事

4 九品

仅1件

四川自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彗生 编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0

自贡三多寨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彗生 编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5
  • 版次 1
  • ISBN 9787561449509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2页
  • 字数 13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青少年德育教育课外系列读本
【内容简介】
“信”,就是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最早是人们对上天和祖先的诚实和依赖,“忠于民而信于天”,到了春秋时期,“信”更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之所以将“信”作为儒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孟子对“信”有较大的发展。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将“信”列为“五常”之中,成为古代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人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如果人不讲“信”,不具备“信”的品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把“信”分为:一是信任,二是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则认为:“信”是交朋友最好的办法。“信”是上天赋予人的品德,是人们道德修养要达到的目标。孟子从道德角度出发,将人分为六等,认为“信”是从下往上的第二等,自己内心充满善的人就是“信人”。荀子认为“信”是取天下的前提条件。他总结春秋五霸成就霸业的经验,认为诸侯讲究忠信者;就会称霸天下。魏征认为,“信”是维系国家、家庭的纲常,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贞观政要·诚信》)
历代圣贤们把诚信视为是任何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认为人如果没有信用是不能立身处世的。人身在世上,言而有信,说话要真实,不要说假话,说大话,不要吹大牛;与人相交要开心见诚,守信用;要敬事而信,要据德敬业。诚信是人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的良心之所在。言而有信,就能事业有成,因为有诚信就会有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人无信不立;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就能被任用,就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说,没有诚信是不能立身处世的,不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如此。
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连环画丛书一“信”的系列故事,个个独立成篇,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紧紧围绕“信”这一道德范畴,自成一家,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诸如“富贵不悔贫时之誓”,讲述秦国宰相百里溪在富贵之时,仍信守“家无余钱,炊无剩米”时向糟糠之妻许下的山盟海誓;“言出守信曾子杀猪”,讲述曾子不因妻子哄逗自己孩子的一句信口之言而失其信,教导孩子诚实守信,无论是怎样许诺的,既许诺就要兑现……
【目录】
富贵不悔贫时之誓
言出守信曾子杀猪
生者守约死者守信
宁舍头颅定记弑君
言出必行何顾父子
军令如山斩杀王姬
宁做人质不背诺言
商鞅变法扛木示信
一饭千金
谁都不晓开墓现珠
诺不轻许助人到底
以实为本叙事记人
不念私怨如实记写
不负前言千古一朋
赎麻得金原包退还
夫妻守约破镜重圆
卖牛专说牛曾得病
允许触讳说到做到
不贪他功不掠人誉
不昧死者一分一厘
不做伪证说到做到
拾珠招领全部奉还
礼品不动吃枣挂钱
认真守信不需证据
便宜不捡圣誉不认
黄梨无主任渴不动
对人守信得人忠心
按时还书准时报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