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全6册)
¥
283
6.2折
¥
45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朱志瑜、张旭、黄立波 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02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4-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志瑜、张旭、黄立波 编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20-02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77344
-
定价
45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05页
- 【内容简介】
-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 套装全六卷)》“译论”盖有二解:一为“关于翻译的讨论”,指针对翻译实践或翻译活动中存在的现象或遇到的问题,翻译实践者、理论家、关注翻译活动的人士提出的看法、评价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二为“翻译理论”,指翻译理论家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综合、抽象,从自己或他人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翻译的观点或看法。总体而言,中国翻译传统既表现出从佛经翻译的“质”到严复的“信”,再到“神似”“化境”的理论演变过程,也有每个翻译兴盛时期针对翻译名义、归化与异化等特定问题的集中讨论。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理论生成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译论不会像西方翻译理论那样系统化和理念化,但仍有自己的贡献。我们考察文献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译者在翻译作品前后所附序、跋、例言、后记等。佛经翻译时期有关翻译的论述集中在经录和僧传中,其中经录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译序。到了近代,据我们所收录的材料来看,仅1840-1919年间,在中国以完整书样形式出版的翻译作品有400余部,其中100余部包含序、跋,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强,有些译作的序言还不止一篇,如李定夷译述《红粉劫》(上海国民书店,1914)一书就有4篇序言。同一时期出现的近900篇发表在各种刊物的译作中,包含序、跋的有100余篇,占译作的六分之一强。这些序、跋篇幅和内容丰富程度虽不及前者,但其中一些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序、跋都是翻译者自己在翻译作品中就遇到的翻译问题做的说明或阐释,有时这些讨论夹杂在对原作及翻译缘由的介绍中,因此相关内容篇幅都不大。本《汇编》收集此类译作序、跋等131篇,占《汇编》总篇目的14.7%,位居第三。
第二,读者对翻译作品从各个角度所作的批评或评论。除翻译作品序、跋等外,有关翻译讨论的第二大类形式是翻译批评。本《汇编》收集翻译批评247篇,占整个《汇编》总篇目的27.72%,位居首位。这些批评或评论大都是一些具有双语背景的读者(其中许多既是作家也是译者,还包括一些学科专业人士)或作家对所关注作品的品评、感想、勘误、商榷以及书信往来,内容不仅涉及具体翻译方法的讨论,也包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既有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也有发人深省的真知卓识。
第三,关于翻译的一般讨论或翻译通论。此类讨论通常都被冠以“论(谈)翻译”或“翻译论”等类似标题,讨论往往涉及多个主题。本《汇编》所收此类讨论80篇,占总篇目的8.98%。
第四,关于特定翻译话题的专论。此类专论就直译与意译、译名、语体文欧化、重译、转译等专门话题进行讨论。以译名为例,这一古老的话题几乎贯穿中国传统译论发展之始终,其中既有讨论译名的具体方法或策略的,也有讨论统一译名的,既有人文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我们收录此类话题的篇目157篇,占《汇编》总篇目的17.62%。
- 【作者简介】
-
朱志瑜,香港大学博士,曾任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
张旭,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黄立波,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
- 【目录】
-
导论
凡例
致谢
正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