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 正版图书|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 正版图书|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 正版图书|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 正版图书|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

人工筛选9成新图书,假一罚十,可开发票。当天14点前订单,都可发出!

11.7 2.4折 48 九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铃木俊隆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42834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9787544342834

上书时间2024-05-20

聚宝盆图书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部畅销西方世界30年的禅学经典!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入门书!亚马逊网上书店推荐佛学必读书!
《禅者的初心》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自己的禅心。这种禅心的修行全书遍处可见。在书中,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探讨如何在修行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初心。

作者简介
铃木俊隆,生于1904年,父亲也是一位禅师。在日本期间,铃木俊隆自年少即开始禅修训练,经过多年的修习而臻成熟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多数修行者皆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时,铃木仍坚守他的禅师生涯。1959年,他迁移至美国旧金山。几年内,他的教授吸引了许多西方学生,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第一所禅修院。
1971年12月,由于长年疾病缠身,铃木俊隆禅师辞世。

目录

他就在我们之中 / 休斯顿·史密斯1
出版缘起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 理查德·贝克7

前言
初心19

部身与心的修行23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
1坐禅的姿势24
2我呼吸,所以我存在30
3获得完全的自由35
4涟漪就是你的修行40
5拔除心中的野草44
6一错再错也是禅47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2
8叩头,叩头,再叩头57
9开悟没啥特别?63

第二部在修行的道路上69
“我们很强调的一点是,要深信自己的原初本性。”1千里长轨人生路70

2日复一日打坐74
3远离兴奋78
4要努力,不要骄傲81
5不留一丝痕迹86
6布施就是无所执著91
7避开修行中的错误98
8限制自己的活动104
9研究佛法,研究自己108
10静坐于烦恼之中114
11空性使你理解一切121
12说你想说的话126
13一切作为都是修行132
14对死亡的新体会137

第三部用心理解143
我们对佛法的了解不应该只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了解存在于确实的修行本身。

1坐禅不是为了开悟144
2接受无常150
3那一下电闪154
4顺应自然160
5专注于“无”165
6当下的一念又一念171
7相信“无中生有”176
8万物本一体181
9安静地坐禅186
10佛法是一种体验190
11真正的佛教徒194
12心也需要休息199
13人人都可以是佛205

后记禅心209 

内容摘要
本书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 彻悟万物本然的面貌。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保持这样的心,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

精彩内容
 要活在佛性之中,就必须让小我一刹那又一刹那地死去。失去平衡时,我们就会死去,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会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是正在失去平衡的。任何东西之所以看起来美,就是因为它失去了平衡,但其“背景”却总呈现完全的和谐。所以,如果你只看到万物的表象,而没意识到作为它们背景的佛性,就会觉得万物都在受苦。但如果你明白了这个存在的背景,就会了解受苦本身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可以扩大生命的方式。所以,我们的禅道有时会正面肯定生命的失衡性或失序性。
看就好了,别去掌控现今,日本的传统绘画都变得流于形式化,而且缺乏生命力,这也正是现代艺术为何会发展起来的原因。古代画家喜欢在画面上点上一些杂乱无章却深具艺术韵味的点,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即便你想要把那些点安排得毫无秩序可言,但到头来你会发现,它们还是有些秩序可言。你以为你驾驭得了它,实际上却不能——要把一些点安排得毫无秩序可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尽管你想尽办法要把某些人置于你的管制之下,但那是不可能的。管理别人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使坏,然后,广义地来说,他们就会受到你的管制。给你的牛或羊一片宽敞的绿草地是管好它们的方法,对人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你从旁看守他们,这是“上策”。要是对他们置之不理,那是不对的,是“下下策”。“次下策”就是试图去驾驭他们。“上上策”是看着他们,但只是看着,不存有任何想控制他们的心。
任杂念自由来去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你自己身上。在坐禅时,如果你想获得完全的平静,就不应该被心中出现的各种杂念困扰,应该任它们来、任它们去,然后这些杂念反而会被你所控制。但这个方法并不容易——听起来是很容易,但事实上需要费点特别的努力。
怎么样才能达成这种努力呢?这正是禅修的秘密所在。比方说你碰到某些烦心事,要完全静下心来打坐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拼命压制心念,你的努力就是不正确的努力。唯一可帮助你的努力就是数息,或是把心念专注在一
呼一吸上。我说“专注”,但把心念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并不是禅的真正本意。禅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观物的本身,让一切自来自去。这是最广义的把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禅修的目的在于打开我们的“小心”,所以专注是为了帮助你体现“大心”,也就是包含万有的心。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禅的真义,你就必须要先明白,坐禅时,身体为什么要保持适当的坐姿,以及心念为什么要专注在呼吸上。你应该遵循修行的法则,这样你的修行将会愈来愈精细和谨慎。
只有这个方法可以引领你,体验到禅的无上自由。
从现在走向过去道元禅师说过:“时间白今而昔。”乍听之下好像是荒谬的,但在修行时,我们有时又会体验到这是个事实。时间不但不是从过去前进到现在,反而是从现在走向过去。在中世纪的日本,有个叫“源义经”的著名武士,他因为国家动乱而被派到北方省份,后来在剿乱时被杀。死后,他的爱妾写下一首和歌,其中两句是:“如君回转纺轮,妾盼昔变为今。”她写这话时,实际上已经把过去幻化成为现在。在她的心里,过去活了起来,成了现在。
所以道元禅师才会说“时间自今而昔”,这对我们逻辑性的思考来说是说不通的,但却又存在于真实体验之中——这既有诗歌为证,又有我们的人生为证。
P35-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