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老什物柳袁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老什物柳袁照

人工筛选9成新图书,假一罚十,可开发票。当天14点前订单,都可发出!

7 1.7折 42 九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袁照

出版社长江文艺

ISBN9787535472557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9787535472557

上书时间2024-05-20

聚宝盆图书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时光流逝,匆匆划过人生,徒留下一些老什物,在我们的记忆里刻录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一副照片,是一片树林,树林里还有一个景,孩子们在林中玩耍,孩子长大成人,小树也长大成林,不变的是老师依旧徜徉其中,坐在椅子上,是荣耀,是快乐,有无限的人生享受。
柳袁照所著的《老什物》记录下作者整个人生的历程中记录下的生活感悟,如梦般的感受师生情谊。

作者简介
柳袁照,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中西诗歌》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杂志。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等散文随笔专著,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等诗集。

目录
第一辑  老什物
  瑞芝里
  毛家市
  寄娘
  齐门外
  金村
  丽娟
  葑门横街
  过年
  元宵平江路
  正月二十二,我去光福看梅花
  岳母
  又到杨林河
  双塔巷46号
  醋库巷39号
  寂寞的葬礼
  又回毛家市
  亦师亦兄
  老火灶
  老房子
  乘凉
  有线广播
  老什物
  曾经的曾赵园
  青石弄五号
  半条老街
第二辑  遇江南
  《遇江南》词话
  泰戈尔:走在圣途
  叶芝:梦幻着朝圣
  纪德:在沙漠中自言自语
  帕斯:内心澎湃的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幸福不期而至
  帕斯捷尔纳克:该弄点墨水来哭泣
  梅特林克:徜徉于童年
  艾略特: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
  赫塔·米勒:从记忆、梦与内心出发
  拉格奎斯特:谜一般的斯莫兰诗意
  米沃什: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他是小巷里的桥
  一棵山顶的树
  玉人杨曦
  《鸿踪照影》札记
  史铁生:经久不息的回响
第三辑  山河忆
  初识西藏:走进喇嘛岭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躺在玛旁雍错
  前往普兰
  不负如来不负卿
  樟木——科达里日记
  穿越老里克湖
  再遇长白山天池
  京西爨底下
  灵水举人村
  南园与黄天荡旧事
  武夷吃茶
  五夫
  最后的黄冈山
  武夷山补记
  弘一法师
  亦晴亦雨游腾冲
  瑞丽莫里谷
  土耳其日记
  寂寞秦淮河
  肇兴侗寨
  岜沙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岳阳楼散记
  南非漫记
第四辑  因为这个园子
  摄影是与世界的对话
  这个园子生生不息
  《西花园的颂》序
  因为这个园子
  《西花园的雅》后记
  归彼大荒
  一片满是阳光的树林
  同样是一种攀越
  为了那一扇诗之门
  为了那一泓清流

内容摘要
 柳袁照所著的《老什物》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作品约八十篇。作者以散文、随笔的风格描写了个人成长的经历、家庭发展的历史、亲情友谊的可贵,以及涉足华夏四方的喜闻乐见。这些文字,穿透历史,思考人生,有着浓郁的沧桑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朴实中隐含着炽烈,平淡中流露出深情,是一部质朴的生命笔记,也是一片树叶对于大地的回馈。

精彩内容
 有时我们一个轻易的离别,并不知道分量之重。
我曾在此读书。一个早晨,天气清爽,我们背起行李,走了出去,那时刻,青春年少,只顾朝前走去,并不会想到再见到它的时候,会是三十又四年之后。
我是1978年春天踏进这个园子的。在我踏进这个园子之前,这里叫苏州地区师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我就是那年的考生。积压了十届中学生(含初、
高中),突然都能赶考了,一下子蜂拥而出。可是那年招生指标极其有限,开榜之日,大批的考生都名落孙山。而我,既是落榜生,又不是落榜生——是扩招生。我竟被录取了,录取学校为江苏师范学院,录取的专业是苏州地区师资专科班,后面还有一个括弧,写着“文科”两字。无疑,我是欣喜的,能够离开农村,且去上大学,至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对我并不重要。被江苏师院录取(以后毕业证书盖的大印也
是江苏师院,院长张乃康从没有见到过其人,毕业证
书却盖着他的签名章),却与江苏师院无关,报到是在地区师范(当时苏州市与苏州地区是两个行政区辖单位,苏州市只管辖苏州市区,苏州地区管辖吴县、
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吴江、江阴与无锡八个县),我进了戴帽子“高校”。
我最初的欣喜,没多久,就被“失落”取代了。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在常熟城里的小巷深处,大小规模还不如我曾读过的中学。所谓“文科”,就是一幢楼,是三层还是四层?我已记不太清楚了,因为我们的教室是在底楼,二楼以上我从没有上去过。说大楼其实也不贴切,每层只有四个教室,是那种放在现在江南任何重点高中校园都会被拆除的房子。
我们就在这样的大楼与这样的教室里,读了两年书。
那是一段十分有趣的日子。我的同学绝大多数比我大,不是大一点点,而是大很多,当年我二十一岁入校,最大的同学要比我大十五岁,他们都是老三届学生
,许多都成了婚,有的小孩都上中学了。我们的班长、副班长人校之前,早已是当地中学的校长。像我这般年龄小的只有几个人,最小的那一位,与他的中学老师一同坐到了我们教室。同学个个厉害、博学,又见过世面。有作家,且早已出了名;有理论家,文章已在类似《红旗》这样的刊物发表。我的同桌就是研究明清史的,对正史、野史了如指掌,只要你随便说出一个人、一件事,他都会头头是道地对你讲个明白。他从不听老师的讲课,偶然抬起头,那是课堂上爆发笑声,惊醒了他,嘿嘿,那时他才会跟着笑两声。
他的岳母是日本人,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背景是不可思议的。我班还有一个日本通,生在日本,父母吃够
了苦头,对他只有一个要求,什么都可以学,与日本有关的都不能学。可他偏偏喜欢日文,整天叽里呱啦读日语。在我的印象中,同学们几乎都有奇招。教我们的几个年轻老师真难,大学生小老师,做了充分的备课,往往开口讲的,我的那些同学几乎全知道,什
么古今中外,什么名家名篇,他们往往比老师还能说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些人既然这么有水平,怎么才考到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后来才知道,他们(也包括我)都有些家庭或社会关系问题。刚刚拨乱反正,免不了还会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不过,毕竟改革开放了,当政者看到这批考生还是不错的人才,就想尽办法,通过中师“戴帽子”,把我们扩招了进来。我们有些尴尬,在这之前都是中师生,从我们开始才是大专生。有一
阶段,别人问我是哪里毕业的?我支支吾吾总说不清,说是江苏师院毕业?毕业证书是这样写着,可我们一天也没有踏进过校门;说是苏州地区师范毕业的?在我们的档案里找不到任何资料可以证明,然而又确实天天在其中读书。不久,苏州地区师范上升为常熟
师专,说我们是常熟师专毕业的?我们毕业之时,还不知道它在哪里。我是我们公社第一个通过高考离开
农村的知青,当年没有考上的人,第二年再考,有的进了浙江大学,有的进了南京大学。为何我要急匆匆地离开呢?为何不再等一等呢?多年来,我写怀旧文章,唯独这里没有涉及。最
近几年,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到这里来,已是一种期待。虽然前几年我去过常熟师专,一次是“三月三诗会”,其中一个活动就是诗人与常熟师专的学生见面,是在异地新建的校园。我也去了,走在旷达的校园,一切都是新的美丽;还有一个活动是师专举办“长江以南”诗丛研讨会,有幸我是诗作者之一,又来到了学校。走在湖光山影掩映的校园,一切更是诗意。不过,我没有感觉,心里并不认同它。我认同的母校,还是那个翁府前的校园,虽然狭小、简陋,但那是我心中的念想。
P99-P10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