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

9787522524313

48.36 7.1折 68 全新

库存59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大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24313

出版时间202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42页

定价68元

货号14318918

上书时间2024-05-24

橙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 本书采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具体研究闽台客家神明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以及自然崇拜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神缘交流的现状、特点及作用,揭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构架下民间信仰的规律与特点,对闽台客家民间信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 ◎ 本书将民间信仰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放置于两岸交流的背景下,选择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较高的客家人进行实证研究,对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在不同的时空背景所呈现出来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行深入细致的审察对比,借此论证闽台文化的共同母体渊源与承递关系;对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客家民间信仰交流的现状、特点、作用,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为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提供学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内容简介   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属于综合性的学术领域,本书在中华文化,尤其是两岸交流的背景下,采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神明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自然崇拜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梳理、分析其历史渊源和神缘交流的现状、特点与作用,揭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构架下民间信仰的发展规律与具体特点,并从客家民间信仰的角度审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为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提供学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刘大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近百篇,获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闽台客家的神明崇拜 第一节 台湾客家神明崇拜的传承与变迁 第二节 闽粤台客家惭愧祖师信仰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与惭愧祖师信仰的比   第二章 闽台客家的祖先崇拜 第一节 闽台客家姓氏的始祖崇拜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 闽台客家的祖训家规与文化认同   第三章 闽台客家的圣贤崇拜 第一节 固始传说与闽台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二节 闽西客家地区的闽王信仰   第四章 闽台客家的自然崇拜 第一节 闽台客家村落的伯公信仰 第二节 槟榔、槟榔文化与闽台关系 第三节 闽台村落儿童“打石仗”游戏及其文化意蕴   附 录 实施闽台五大亲情延续工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的互动发展与文化认同研究”(12BZJ034)的结项成果,力图将民间信仰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放置于两岸交流的背景下,选择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较高的客家人进行实证研究,对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在不同的时空背景所呈现出来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行深入细致的审察对比,借此论证闽台文化的共同母体渊源与承递关系;对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客家民间信仰交流的现状、特点、作用,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为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提供学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本书具体研究闽台客家神明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以及自然崇拜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神缘交流的现状、特点及作用,揭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构架下民间信仰的规律与特点,为深入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对策建议;分析台湾客家民间信仰各要素的大陆客家根源,从客家民间信仰的角度审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通过台湾客家的信仰认同嫁接两岸同胞的文化情感,进而发展为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心灵契合,使之成为两岸和平发展、最终走向统一的重要基础。 客家、民间信仰以及闽台文化的研究都属于综合性的学术领域,因此,本书采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对闽台客家民间信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本书着重用历史学考证的方法追溯其源流,用宗教学的方法探寻其宗教背景与宗教情感,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其活动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与两岸交流的现状,特别是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进入前人没有或很少有人进入的现场进行观察、参与、访谈、体验、感悟,将文献的记载与鲜活的口头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资料收集方面,本书在用历史学的方法从各种文献中挖掘出大量罕见史料的同时,还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获得民俗记忆、口头传说、民间文献以及碑、牌、匾等实物资料,形成独特的资料系统。多学科的交叉运用、多渠道的资料取材、多层面的理论视角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 本书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集中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其一,闽台客家民间信仰和闽台文化具有共同的母体渊源和承递关系,所谓“台湾民间信仰的主体性”和“台湾文化的自主性”在最低限度上是不能成立的。其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多从大陆客家分灵、分香而来,其故事传说的母题、信仰方式、组织形式直接脱胎于大陆客家,但在信仰态度、社会功能、人群区分方面又做了某些适应性的调整。这种既传承又变迁的双重轨迹,是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显著特征。其三,闽台两地事事相同,连以树、石崇拜为载体的“伯公信仰”、儿童游戏“打石仗”和以槟榔崇拜为载体的“槟榔文化”、民俗文化也基本相同,由此不难发现,基于共同的地缘、血缘及自然生态,闽台地区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共同的物缘文化与区域文化。其四,台湾客家民间信仰在历史上往往成为移民同乡的纽带、团结斗争的旗帜、祖籍原乡的象征和日常生活的守护神。而在当下,其则成为两岸交流的新载体、文化认同的新符号。其五,客家民间信仰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岸同胞所认同。群体信仰的认同有助于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而民众的文化认同则构成了两岸和平发展、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合理引导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的交流交往。 …… 改革开放后,台湾客家乡亲到大陆祖庙进香、参与神诞祭奠、演戏酬神,表现了认同大陆、认同中华文化的倾向,密切了两岸关系,但某些涉台民间信仰活动引导不力,又造成了社会问题乃至政治事件。本书将学术的视野延伸到前人较少关注的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着力于两岸交流的现状,揭示其意义,并将其置于两岸的比较对照之中,从闽台客家民间信仰的历史,分析台湾客家文化要素的大陆根源;从闽台客家民间信仰交流现状,揭示闽台客家同出一源与“神缘”纽带关系无法割舍的事实。其所论虽为“闽台客家”,实乃“两岸”;所述虽为两岸源与流的关系,实质是对台湾文化的中华属性作出肯定。因而,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增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增强台湾同胞的向心力,有助于审视和处理好两岸之间特殊的社会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查看全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