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案辑录:正午之魇 中国法制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案辑录:正午之魇 中国法制出版社

9787521618365

40.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梵闻三千(Moriarty,K)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21618365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货号649792498962

上书时间2024-02-21

橙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础信息   书名:重案辑录:正午之魇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21618365 作者:梵闻三千(Moriarty K) 定价:39.8 出版社时间:2021-06-24 装订:平装  正文纸:轻型纸/880*1230/80g 页数:224 开本:32 字数:118 版次:B1      作者简介 梵闻三千(Moriarty K),知乎法医学话题优秀答主,粉丝23万+,获得30万+次赞同,“万恶之地”微信公众号主理人。作者的专业方向为侦查学,辅修犯罪心理学和法医学,日常工作是跟随当地刑警一线办案,跟踪调查的案件超过百起。善于详细记录案件,梳理重大案件的线索和犯罪心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案例分析能力。用一支笔,绘尽世间孽。       编辑推荐 重回犯罪现场,剖析复杂人性。   内容摘要  离奇命案的背后是人性中的贪婪,环环相扣的追凶过程是正邪间的殊死较量。如果你对犯罪调查的幕后着迷,不妨跟随本书深入犯罪调查现场。在那里,你将看到邪恶、疯狂的罪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以及警察、侧写师、法医等的身影。 作者在收集了包括媒体报道、庭审记录、警方公开的资料后,还原并讲述了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十宗知名案件,从专业的视角剖析罪犯的心灵,带你走进那被鲜血和丑恶遮蔽的内心,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精彩摘要  童年的畸形性觉醒——俄勒冈州连环杀人案 德新社在一篇有关心理治疗的科普类文章里提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出现过很多“面具取向者”,用来代指那些在性交时很喜欢戴面具、穿白色橡胶服的怪人。而对这类人群进行深入调查后,心理学家发现这是一种由恐惧经历发展而来的性反常行为,这个群体多数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和法国生活过,小时候目睹或经历过残酷而恐怖的战争,从而形成了这种反常的性嗜好。 所谓反常,其实是指不符合个体发展、文化和社会的常模,引起情绪上的痛苦,很多人都会有。但是当反常的嗜好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或威胁到他人时,就可能产生犯罪行为。特别是一些和性或杀戮有关的畸形需求。 其实很多连环杀手都有不同种类的性欲倒错障碍,本节要介绍的是一个恋物癖型连环杀手——杰瑞·布鲁多斯。 一、罪案全貌概述 1.案件基本情况一览 犯罪人:杰瑞·布鲁多斯(1939年1月31日至2006年3月28日)。 作案时间:1968年1月26日至1969年4月17日。 作案地点:波特兰市(1起)、塞勒姆市(3起)。 被害人数:共4人(2008年最新卷录记载)。 杀人手法:勒杀。 2.犯罪人生平以及犯罪过程详写 (1)隐藏的嗜好 1939年1月31日,杰瑞出生在俄勒冈州的奥斯威戈湖市,家里有一个哥哥内森·布鲁多斯,他的母亲奥黛丽有个很有钱的父亲,是个富家千金,而其父萨洛尔·布鲁多斯却是个穷小子,只是个临时工。这样一来,奥黛丽很自然地养成了在家里专横跋扈的态度。生下杰瑞对她来说是不满意的,她本想要一个女儿。正因为这样,她实在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 童年是杰瑞异常性嗜好开始萌芽的阶段。据杰瑞所言,他在8岁的时候,在住宅附近捡到了一双黑色高跟鞋,他对其充满了兴趣。他兴致勃勃地把高跟鞋带回家穿上给母亲看,但奥黛丽先是大吃一惊,然后痛骂了他一顿,说他是变态、神经病。母亲的反应让8岁的杰瑞很疑惑,但他明显感到自己内心产生的刺激和兴奋。 杰瑞没有按照母亲的要求把高跟鞋扔掉,他把高跟鞋藏在自己的床底,结果在一次大扫除时被母亲发现了。这次奥黛丽愤怒地把这双高跟鞋烧了,并且训斥了杰瑞很长时间,还扣了他两个星期的零花钱。这次经历给杰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记,也是他恋物嗜好的开端。一方面,在母亲强势的认知影响下,高跟鞋象征着禁忌,甚至罪恶;另一方面,它又会带来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的兴奋。 在学校,性格内向腼腆的杰瑞没有什么朋友,肥胖的体形让他有些自卑,他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交流。在学习成绩方面,他理科类学习成绩较好,文科类成绩则一塌糊涂。最糟糕的是,他的哥哥内森·布鲁多斯竟然和他有一样的癖好,臭味相投的两个人聚在了一个家庭。 上初中后,内森经常带着杰瑞偷偷到邻居家里偷一些女性内衣、高跟鞋、丝袜之类的东西。在还未进入青春期时就面对这种冲动,杰瑞根本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这样一来,他产生了十足的沮丧感,并将其转换到潜意识中,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就会和性结合到一起,进而引爆罪恶。笔者习惯把这种不正常的性觉醒称为“畸形性觉醒”。一个性欲倒错障碍个体,就这样产生了。 1955年,杰瑞16岁,内森20岁,两人偷偷收集了整整一大箱色情图片。一天下午,当两人正在房间看这些图片时,母亲走进了房间,狡猾的内森马上把所有责任推卸给弟弟,称所有图片都是弟弟找来的。愤怒且本就偏向哥哥的奥黛丽饶过了装可怜的内森,打了杰瑞几巴掌,还大骂了他一顿。这一次,杰瑞感受到的除了那种触碰与性有关的禁忌带来的刺激外,还有一些被人背叛的挫败感。 1956年,无所事事的内森参了军,并在后来的战争中为国捐躯,而杰瑞则继续着学业。在17岁这年,杰瑞的疯狂开始了。2月的一天,杰瑞以聚会为由将女同学艾希莉引诱到家中,然后拿着刀逼她脱衣服,并给她拍了裸照。 但是和很多性犯罪的被害人一样,艾希莉事后没有选择报警。    前言    从我第一次在知乎上进行内容创作到这篇前言的撰写,数一数已经将近五年了,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从我创作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内心就抱定了一种想法——我想找到那些和我“有着诸多类似想法”的读者,就算没有,那让更多的人由衷地觉得“好像确实如此”,也同样有意义。 我真正的想法,说起来非常简单——带领大家去认识那些深藏在平凡中的罪性起源。面对一个个血淋淋的刑事案件,普通群众最常见的反应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好奇—了解—唾弃(对凶手的谩骂)”。比如,一个性侵类案件上了热搜,受害人是一个小女孩,那么评论区就会成为诅咒凶手的海洋。 我完全理解这类人的反应,我和很多人一样,从小就对这类事件异常感兴趣,但我更愿意去思考“这个凶手为什么要这么干”的问题,于是演化出了“人为什么会选择犯罪”这个犯罪学界的标杆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我学习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原因。 据我观察,在“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这两个概念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后者,有时候如果有人煞费苦心地分析一番犯罪人的想法乃至经历,甚至会被路人扣上一顶名为“给犯罪人洗白”的帽子,孰不知那些“犯罪人背后的故事”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而言是重要的资源。对这些故事进行挖掘和研究的过程,一般被我们称为“(对犯罪人进行的)经历研究”。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行为分析部前任主管、犯罪心理学实际应用领域大名鼎鼎的约翰·道格拉斯曾经在谈到关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目的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凶手每次开始自己的犯罪活动时,都会有着他独特的喜好和技巧……我们必须清楚他的犯罪逻辑,能够过一遍他的程序,思考他犯罪的方式、他打算采取的下一个步骤。总之,他在玩一种游戏,我们必须能够像他一样认真地玩这个游戏,并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上堵住他。”  “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上堵住他”,就是对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最为直白的描述。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能做什么呢?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到底应该怎么进行? 首先必须承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犯罪心理具有隐蔽性,容易被犯罪人所隐藏,所以对犯罪心理的研究一般都是以间接的方法进行,如查资料、做调查等。第二,犯罪心理学天生就不存在实验一说,具有“难以实验或不可实验”的特点,你不可能通过重复犯罪人的完整犯罪过程去获取结论,哪怕是模拟也常常会面临伦理之类的困难。 比如,在研究一起杀人碎尸案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完整地重复这个犯罪过程,那就只能以犯罪人的口述以及其他证据材料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使研究者和犯罪人构成了一个心理学上“主试和被试”的关系,但是以犯罪人为主体的被试和心理学研究的被试群体完全是天壤之别——犯罪人的不配合是常态,撒谎更是常态。 说白了,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试对主试在很多时候是存在着明显抵触情绪的,如此一来要获取有效、可靠的研究材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犯罪人背后的故事”进行研究就成了性价比相对高得多的做法——因为这样的研究是基于其生活环境、经历进行的,是可以有办法进行客观查证的。 “经历”研究的重要性在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中非常重要,以“S-R”法则(即“刺激-反应”法则)为例: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情景/场景是行为的原因”,也告诉了我们不良的刺激经历,如风气不良的成长环境、挫折情景等会给个体带来不良的信息输入,引起个体犯罪心理的剧变,进而外化为行为上的恶变。 由此可见,如果不对犯罪人的经历进行研究,那么就无法了解到其犯罪行为背后的环境刺激因素,非但不能理解其犯罪行为深层次的犯罪心理,也难以对其进行犯罪矫治。 除此以外,对犯罪人的经历研究,也可以为犯罪心理学这门建立在统计概率基础上的学科有所贡献。比如,关于同性恋童癖犯罪人四种动机产生原因的或然性归纳: ——童年时期曾被男性猥亵或鸡奸,成年后带着报复或寻求快感的心理,成为恋童癖者; ——社会压力大,所处环境复杂,对成年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感到厌恶恐惧,进而想寻求简单安全的交往,把兴趣转化到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 ——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家庭关系不和谐,反复遭受女性侮辱,这种人要么对成年女性愤恨至极,要么厌恶无比,从而把兴趣转到男性身上,但由于很难找到同伴,进而以男童代替; ——本就为同性恋,单纯因为无合适的性伴侣便以男童替代。 那么,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当然是以那些同性恋童癖犯罪者的大量经历统计为基础得出的。 因此,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罪犯背后的故事”为主的经历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意义不仅局限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具有和他类似经历的人会想什么,容易干什么样的事”,进而为犯罪的预防、矫治提供帮助,真正做到“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上堵住他”。 基于这些,本书收录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基本的阐述模式为“案件本身的详细记录”+“犯罪人经历”+“犯罪人的心理剖析”。 在我进行内容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推荐我将案件尽可能地“故事化”“小说化”,这可以使得内容更具有可读性,更能够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但这无疑背离了我的初衷。现在的文字创作领域,乃至影视创作领域,通过单纯简单的血腥暴力描述,谋求观众猎奇心满足感的做法已经太多了,而我的目的则在于探查凶手行为背后那些真正不为人知的角落,以相对理论化、逻辑化的模式去理清凶手的行为模式。 每一个刑事案件都会给当事人的心理乃至社会带来伤害,面对这类案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尝试着去了解更多,思考更多,就能站在根源性的角度提前发现一些类似于让罪恶的种子发芽的土壤,这对于犯罪的矫治、预防都是有莫大好处的。再者,通过阅读本书,你会对那些穷凶极恶的凶手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也有利于你在生活中认清并远离那些戴着好人面具的潜在犯罪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尽量保持镇定自若。    目录  第一章 童年阴影诱发暴力犯罪 1 童年的畸形性觉醒——俄勒冈州连环杀人案/ 003 2 小径夺人命——戴维·卡朋特连环杀人案/ 022 3 男童虐杀者——犯罪侧写巧破案/ 042 第二章 女杀手的犯罪动机 4 弑夫毒妇——黑寡妇连环杀人案/ 061 5 屠儿之魔猛于虎/ 087 第三章 让人不寒而栗的犯罪动机 6 十二宫杀手/ 099 7 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吸血鬼/ 123 8 圣克鲁兹县的杀手/ 151 9 白教堂血案——是时候揭开那腥臭无比的面具了/ 172 10 阿拉楚阿—什里夫波特连环杀人案/ 201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