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出版社官方正版】古今农业漫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农业出版社官方正版】古今农业漫谈

9787109171121

40 全新

库存99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正同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7112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货号542824967962

上书时间2023-09-14

橙微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农业出版社官方正版】古今农业漫谈   隋斌 沈镇昭等主编 高等教材     图书定价:   28.00元     图书作者:   隋斌 沈镇昭等主编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0     ISBN号:   978-7-109-17112-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版本信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农业的源流 第一节 早期农业的发祥地 第二节 神农与早期中国农业 第三节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第四节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第五节 古代的“五谷”与“六畜” 第六节 纺织的起源 第七节 丝绸与“丝绸之路” 第八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节 土壤与农业 第三节 气候与农业 第四节 水与农业 第五节 生态与农业 第六节 农药与生物防治 第七节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规律 第三章 农业与科技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 第二节 杂交育种技术 第三节 克隆技术 第四节 转基因技术 第五节 航天育种技术 第六节 核辐射技术 第七节 遥感技术 第四章 农业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 疯牛病 第二节 禽流感 第三节 瘦肉精事件 第四节 毒奶粉风波 第五节 食品添加剂 第六节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第五章 未来农业 第一节 生物农业 第二节 海洋农业 第三节 立体农业 第四节 太空农业              内容简介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穿的衣服、喝的牛奶、吃的面包、居住的房屋等无不与农业密切相关,农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为人们创造出日臻美好的生活。但是,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对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衣食的来源都不甚明白。作为农业科普工作者,有必要向公众传播农业科普知识,回答衣食的由来。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作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轻工业部门提供原料。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麻类并掌握丝绸纺织技术的国家。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品种有粟、黍、稻、大豆、萝卜、白菜、葱、杏、梅、山楂、银杏、茶等136种,占世界主要栽培植物的20.4%。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国传统农业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人们不断总结积累前人的生产经验,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探索和改进传统农具,提高生产效率,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约,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 但是,关于农业,很多人的印象里还停留在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国思维中。实际上,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很小。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但农业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左右。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39亩,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1/3。人均草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林地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每年的淡水使用中,农业消耗占到了惊人的92%。有约27%用于生产粮食,如小麦、水稻和玉米;而肉类和奶制品则分别占22%和7%。水资源短缺并不断被污染将是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谈到农业,很多人都知道环境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清楚农业对环境有多大的影响。实际上,农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个令人不安的统计数据是:我国化肥平均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肥料利用率不到40%,一大半化肥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成为新的污染源。我国每亩农田平均施用近1千克农药,有60%~70%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成为污染源。我国每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其在土壤中降解时间超过100年,被形容为“白色恐怖”。 农业已经成为影响环境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一些看似无意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并最终波及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农药和化肥的污水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因环境造成的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事件,让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压力和焦虑。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农业及其制品影响人们食品安全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挥之不去的阴影。人们为食物的安全而焦虑,对食品安全陷入迷茫之中。据2012《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发布《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有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没有安全感。但是更多的人在媒体宣传下,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似是而非,惶恐不安,却又不知所以然。如超六成的中国消费者(62.8%)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安全感,但84%的受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不甚了解,却有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 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亦是如此。在过去几年里,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在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添加剂这个伴随现代食品科技发展而迅猛成长的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实际上,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错,而是食品添加剂被滥用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食品添加剂成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当“健美猪”、“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地沟油”、“毒豆芽”、“金黄色葡萄球菌水饺”、“蒙牛涉癌门”等敏感词汇一次次触碰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时,消费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产生“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缺少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接受了许多错误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人们所产生的愤怒情绪阻碍了对新闻中所述事实真相的探究。 真相需要科学传播,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还需要科学普及来化解。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 在现代农业中,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比如,19世纪40年代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有力推动了化肥的生产与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20世纪初,杂种优势理论的应用,培育出了更多的动植物良种,已成为一项有效的农业增产手段。 有关研究表明,在现有的科技成果中,优良品种可以使农作物产量提高8%~12%;增施化肥并改进施肥方法可提高农作物产量约16%;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的革新使农作物增产4%~8%;而对农作物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挽回产量10%~20%。 根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近一半的农业增产来自科技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超级稻、抗虫棉、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禽流感疫苗等,对农业增产起到关键作用。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这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53.5%,农业科技功不可没。 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如转基因技术、杂交育种技术、克隆技术、航天技术、核辐射技术、生物技术、遥感技术等已经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食物结构、生活习惯与方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随着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用将更为突出。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出路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科技创新是人类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开辟人类高品质生活的健康时代。 农业,这个最为基础,也看似最为简单的产业正孕育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以它潜藏的、不可思议的强大生命力支撑着未来。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看,未来农业将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设施型的农业工厂化生产将大行其道。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绿色、洁净的时代,同时,未来农业还将向宇宙拓展。 科技将让未来农业更令人期待! 本书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农业科普类读物。作者试图用轻松的语言、准确的叙述,把高深的理论或技术变成通俗的科普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 书中有关农业科学新进展的介绍,向读者传达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的过程。作者努力将一线专家的声音传递给公众,尤其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是科学前线正在发生的故事,及时告诉公众,向公众普及,希望能引发读者兴趣,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本书在表述上尽量淡化专业色彩,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复杂的科学原理,把最前沿的理念灌输给读者,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 如果本书能够起到普及相关农业知识,答疑解惑的效果,那便是最值得作者欣慰的事了。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