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内蒙古古建筑地图
  • 【假一罚四】内蒙古古建筑地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内蒙古古建筑地图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145.4 6.3折 229 全新

库存7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琳 ... [等] 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22086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29元

货号4346335

上书时间2025-01-10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域相当辽阔:区境东西跨度长达 2400
公里,全区面积以 118.3 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位;国境线长 4221 公里,自治区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接壤,自治区境内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 8 省区毗邻。自治区境内有纵横斜贯的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蜿蜒曲折的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和黄河,以及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平缓高旷的高原和浩海无垠的草原,再加上少雨、多风、短夏、长冬的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孕育出了这片“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美土地。
  内蒙古地区是人类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各民族祖先栖息和开发的地区,各民族形成有先有后,兴衰嬗替,留下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
  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北方各族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采集狩猎,茹毛饮血,穴居野地。现今遗存有早期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文化、晚期的西南地区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文化等;至新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形成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富河文化等遗址密布、面貌纷呈、类型众多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相互之间关系密切,也与同时期平行发展的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互相影响。其中,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优秀代表, 以多处发现玉龙最具影响力。此外,红山文化中庙、坛、冢的布局规模,与数千年后封建时代坛庙、陵墓具有相似之处,也印证了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原地区逐渐成为文化繁荣和大发展的中心。公元前 3 世纪末,北方地区许多氏族部落逐渐凝聚形成匈奴和东胡两个较大的部落联盟, 其中,匈奴以阴山地区为中心,统治了大部分蒙古高原及以西的广大地区;东胡在今赤峰和鄂尔多斯一带,形成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中心地区。魏晋时期,来自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拓跋鲜卑民族从草原走入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在中原北部并统一北方地区的封建政权。拓跋鲜卑西南迁徙的足迹在内蒙古地区多有遗留,其中,盛乐古城是拓跋鲜卑的第一个政治中心。至隋唐时期,隋唐王朝逐渐完成了对内蒙古东、中、西的大部分地区的统治,现区境内发掘有许多隋唐时期古城址及墓葬、文物。
  但直至辽代以前,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时候是被中原政权拒于长城以外的。一方面,少部分的内蒙古地区被纳入包括魏国、秦国、赵国、燕国等中原诸侯国以及之后秦、汉、隋、唐王朝的领地,成为中原郡地;另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和政权经常与中原发生战争,中原政权更多以修筑长城的方式抵御东胡。内蒙古境内,从先秦一直到明末,包括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隋、辽、金、明的历代长城在内蒙古都有遗迹可寻,时代之多、长度之长、分布之广皆为全国之冠。此外,长城沿线多修筑军事城市,如战国时期的云中、九原、延陵、平刚, 魏晋时期的北魏六镇(其中五镇均在内蒙古境内)等。综上,内蒙古地区既有战国时期秦、赵、燕以及秦、汉王朝的遗迹、遗物,又有匈奴、东胡、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遗迹、遗物。这一时期的长城和边塞遗址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
  

 

 

 

 

 


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和不断融合的密切关系。
公元 916 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部落建辽国,版图包括今内蒙古大部
分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贡献和影响的游牧民族政权。公元 902 年辽国建立第一座城郭龙化州,在今哲里木盟奈曼旗与敖汉旗交界处,后兴建包括都城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林东镇)在内的“五京”,上京的兴筑同时体现了仿效中原和随皇帝设“捺钵”的契丹族特点;此后,辽境内兴筑、修葺、扩建了不少很有特点的城市,并修建了五座奉陵邑。除了上述城址,内蒙古地区现存辽代建筑遗留, 以佛塔居多,当然,辽金时代也是我国砖石塔高度发展的时期,所以内蒙古境内发现或发掘的塔幢和经幢也主要集中在辽金元时期。辽代佛塔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如平面八角形,高度 7 ~ 13 层,密檐塔较多等,代表案例如庆州白塔(释迦如来舍利塔),中京大明塔,万部华严经塔,上京南塔、北塔等。
  辽之后,我国北方相继还经历了党项族所建西夏政权和女真族所建金政权, 西夏疆域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阿拉善、巴彦淖尔及陕西、宁夏、甘肃部分地区, 西夏给内蒙古西部地区留下不少西夏时期古城,包括最具传奇色彩的黑水城(黑城遗址),从其中出土的文献对西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金政权先后灭辽、北宋,并与西夏同亡于随后崛起之蒙古,金王朝为了防御蒙古草原各部,修筑了总长达 7000 余公里的军事堑壕——金界壕,分布在内蒙古境内,以及少量分布在吉林省和蒙古国、俄罗斯境内。
  辽、宋、金时期,北方部落繁衍,民族融合,可以说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再度繁荣的时期,而随后崛起的蒙元帝国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元帝国全面继承了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并把草原文化推向巅峰。公元 6—9 世纪,“室韦—鞑靼”人从呼伦贝尔草原不断西迁,进入蒙古高原核心地区,与留居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成为真正的草原民族, 始称“蒙古”。金隆正年间,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贵族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 于金泰和六年(1206)建立大蒙古国,1279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将大蒙古国统治中心由漠北南移到中原,四至“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内蒙古地区被称为“腹里”之地,拥有比以往更重要的地位。行政区划上,该地区的路、府、州、县设置也较多,今天内蒙古境内保存有大量的元代古城,许多城名已得到确认,如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遗址,又如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境内的应昌路故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四子王旗净州路城卜子村故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的丰州故城(白塔古城),托克托县城的东沙岗古城为东胜州故城,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亦集乃路故城(黑城遗址)等。
  辽、金、元期间,因政治统治和佛教传播的需要,在广大的内蒙古地区也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当时的工匠多半是汉人和西域人,遗留至今的佛教建筑以开鲁元代佛塔较为完整。
  明朝崛起、元顺帝北走开平后,北元与明朝对峙长达 300 多年。明朝末年, 蒙古分为三部:漠南蒙古(亦称东蒙古,即内蒙古地区)、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兴起于东北长白山的女真族利用蒙古的封建割据局面乘虚而入,征服漠南蒙古,
  

 

 

 

 

 


在蒙古支援下,入关灭明,很快统一全国。清廷统一蒙古各部以后,蒙古原有众多封建贵族领属集团绝大部分被整编为由札萨克世袭的旗,若干札萨克旗组成盟, 形成盟旗制度。其中,漠南蒙古称为内札萨克蒙古,漠北、漠西等地区称为外札萨克蒙古,统称外藩蒙古或藩部。
  明清时期,出于“屏藩朔漠”的控制需要,敕建了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内蒙古地区的宗教建筑形成了以藏传佛教建筑为主、其他寺庙杂陈其中的鲜明地域特色。
藏传佛教建筑即召庙建筑,在明清的盛期,内蒙古各地散布有 1800 多座召庙,
清末尚有1000 余处可查,目前内蒙古境内遗存的召庙共计110 座,其中23 座为国保, 占内蒙古建筑类国保的 71.9%,可见藏传佛教建筑无疑是内蒙古地区明清时期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内蒙古的藏传佛教建筑按其建筑风格流变源头分类,可以分为“西藏式”“汉、藏混合式”“汉式”三类。其中,藏式召庙院落布局较为随意,大经堂和佛殿平面纵横间数甚多,高度可达二至四层,上作平屋顶, 建筑细部多体现藏式风格,如外墙面开长方形窗,窗洞四周涂饰黑边,上窄下宽, 藏式彩画甚多,画面细腻,色调浑厚,此类召庙以五当召(包头)为最著;“汉、藏混合式”召庙多在藏式平屋顶上加建汉式歇山顶,此外装饰和细部也有部分汉式体现。此类型召庙在内蒙古地区占绝大多数,遍布各旗,如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大召,阿拉善的福因寺、广宗寺、延福寺,鄂尔多斯的乌审召等;汉式召庙在当地亦称作“五台式”,建筑群总体布局较为严谨,有中轴线,佛殿在台基上立殿身, 形制与汉式殿堂颇同,而室内彩画及装饰多为藏式,代表如锡林郭勒盟的贝子庙、喇嘛库伦庙、汇宗寺、善因寺等。
  此外,内蒙古地区也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也产生了诸多类型的宗教建筑。源于萨满教的敖包则是一种形制特殊、充满草原情怀的宗教建筑,多以石块堆成,是蒙古族、鄂伦春族等民族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的场所,现存敖包有特格音敖包(鄂尔多斯)、苏里格敖包(鄂尔多斯)、额尔敦陶力盖敖包(锡林郭勒)、乃济陀音祭坛(敖包祭坛群,兴安盟)、宝格德乌拉敖包(呼伦贝尔)、元代敖包群(乌兰察布)等。天主教早在元朝初年就传入蒙古境地,清末天津条约签订后,基督教、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更是自由传播, 中东铁路营运之后,东正教也随苏联人流传至呼伦贝尔等地,内蒙古境内现存天主教堂遗存如:天主教堂(呼和浩特)、官井梁天主教堂(包头)、新堂天主堂(乌兰察布)、赤峰天主教堂(赤峰)、大营子天主教堂(赤峰)等,年代多为清代及以后。现存东正教堂有免渡河东正教教堂(呼伦贝尔)等。内蒙古境内的清真寺有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呼和浩特)、包头清真大寺(包头)、多伦诺尔老城的清真南寺、清真北寺、清真中寺(锡林郭勒盟)、清真北大寺(赤峰)等。有趣的是,在如定远营、敖伦苏木古城、多伦诺尔古城等古城中,上述各种宗教建筑往往与孔庙、关帝庙、财神庙、城隍庙、碧霞宫等汉地儒、道、民间宗教建筑相杂, 融合相处,可见民族融合之历史与现状。
  清末,随着蒙禁取消,大量内地移民涌入蒙地,大片牧场被开垦,大量牧民转事农耕,民族和人口构成发生变化,蒙古族聚居区转变为蒙汉混居,所以今天
  

 

 

 

 

 


所见内蒙古地区传统城镇和聚落,多呈现多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特征。传统民居代表如蒙古包、仙人柱、木刻楞等,因其生态、低价、可移动, 没有早期实物遗存;而靠近中原地区亦有合院、窑洞等形式的民居代表,如包子塔古村落等。
  本书以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建成的内蒙古自治区现存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本书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村镇、聚落;根据内蒙古地区现存地面以上古建筑较少的情况,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尤其是古城址、石窟寺及石刻,对于古建筑较为稀缺的地区,也适当补充了部分低级别的古建筑案例。综上,重点介绍了共计 184 处古建筑。对于每一处古建筑,按本丛书惯有之工作程序,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以下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调研所得与古建筑有关的听闻、传说、故事。

 

 

 

 

 

 

 

 

 

 

 

 



 
 
 
 

商品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北京古建筑五书”“中国民居五书”“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以及“中国古建筑地图”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内蒙古古建筑地图》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村镇、聚落。根据内蒙古地区现存地面以上古建筑较少的情况,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尤其是古城址、石窟寺及石刻。对于古建筑较为稀缺的地区,也适当补充了部分低级别的古建筑案例。对于每一处古建筑,按本丛书惯有之工作程序,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以下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调研所得与古建筑有关的听闻、传说、故事。 "



作者简介

袁琳,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博士。2008年起,因华润雪花啤酒资助《北京五书》出版机缘,开始从事古建筑知识、文化的普及与传承的工作并延续至今,先后参与和主持编写出版《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中国古建筑测绘十年》《湖北古建筑地图》。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城市史、建筑史,出版专著《宋代城市形态和官署建筑制度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1 项和各级别课题多项,发表建筑史、城市史相关论文二十余篇。
赵萨日娜,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2015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转向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位论文《社旗山陕会馆春秋楼组群复原研究》与《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工艺研究》。现就职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曾多次参与北京、河南、山西等地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测绘与彩画勘察。
李倩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学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9年至2011年学习建筑史,期间有幸参与大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测绘工作,毕业后一直致力于东方建筑建造工艺与空间美学相关实践。参与写作《河北天津古建筑地图(下)》,并参与译著《赛利奥建筑五书》。
白雪悦,2017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本科期间曾参与《湖北古建筑地图》的编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聚落与住居,发表论文数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摄影、绘画。
张亦驰,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联合培养博士。2012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后,师从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习与研究。喜欢旅行与绘画,热爱文学、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对中国古代文物与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曾参与测绘湖南、山东、浙江等地传统民居及山西古代木结构建筑,参与编著《湖北古建筑地图》,博士学位论文为《敦煌莫高窟净土变建筑图像研究》。现从事城市更新实践工作。
郭凇,蒙古族,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方向在读博士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学士。关注和参与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实践。曾参与测绘山西古代木结构建筑,对北海静心斋等清代古典皇家园林实例亦有研究。



目录
本书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地区的瑰丽多姿的文物建筑遗存, 资料翔实, 语言流畅, 图片丰富。作者团队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工作, 将分布于内蒙古广袤地域范围内的文物建筑较为全面地汇总起来, 十分不易。对给区域概述部分的解说可使读者了解到内蒙古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的景观和文化特色, 具有较高可读性。对文物历史沿革和现状的表述, 除继承前人研究外, 也有自己的陈述视角和心得体会, 具有较高文化价值。

主编推荐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知名学者潜心打造,在行走中阅读的古建知识;
★ 上千张独家清晰照片及插图,身临其境体会传统建筑的遗风余韵;
★ 博古通今,在历史、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轨迹中感受建筑的珍贵价值;
★ “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姊妹篇,“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经典。
★ 实地考察、精心拍摄的文物照片,近距离触碰古建筑,尽享内蒙古自治区多元丰富、相互交融、深远悠久的独特文化历史风貌!
★ 古建筑分布地图 详尽细致的古建筑解读,将内蒙古自治区名胜一网打尽,饱览无余。
★ 文化游、深度游之选!旅行爱好者、古建文物发烧友的上佳指南。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