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库存书】谈修养
特价库存书,均为正版书籍,无笔记无使用痕迹,在仓库存放时间久。可开发票,工作日24小时内发货。
¥
5.3
2.0折
¥
27
九五品
库存3件
作者朱光潜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4737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7元
货号2803209
上书时间2025-0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谈修养》是一代大师朱光潜写给青年的人生启示录,是迄今已畅销70年的青少年成长必读书。书中,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谈来谈去都是做人的道理。本书能解开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帮助你沉淀心灵实现自我的成长。
作者这样评价本书:这本小册子,我知道,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这片时间能藉读者的晶莹的心灵,如同浮云藉晶莹的潭水一般,呈现一片灿烂的光影。精神不灭,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有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靠前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的哲学知识读物, 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本书针对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 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内容摘要
《谈修养》是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经典作品,是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是全新修订增补版。
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前,请先读完这本书。这里有你成长必须懂的道理,有你受益一生的处世哲学。
精彩内容
近代社会心理学家讨论群的成因,大半着重群的分子具有公同性。第一是种族语言的同一,其次则为文化传统,如学术、宗教、政治及社会组织等,没有重要的分歧。有了这些条件,一个群众就会有公同理想、公同情感、公同意志,就容易变为公同行动,如
果在这上面再加上英明的领袖与严密的制度,群的基础就很坚固了。拿公同性一个标准来说,我们中华民族似乎没有什么欠缺可指。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民族在种族语言上比我们更较纯一些,也没有另一个民族比我们有更悠久的一贯的文化传统。然而我们中华民族至今还不能算是一个团结紧密而坚强的群,原因在哪里呢?说起来很复杂。历史环境居一半,教育修养也
要居一半。
浅而易见的原因是地广民众。上文列举群的公同性,有一点没有提及,就是公同意识。同属于一群的人必须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属的群确实是一个群而不是一班乌合之众;并且对于这个群有很明了的认识,和它能发生极亲切的交感共鸣。群的精神贯注到他自己的精神,他自己的精神也就表现群的精神。大我与小我仿佛打成一片,群才坚固结实。所以群的质与量几成反比。群愈大,愈难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微;群愈小,愈易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强。群的意识在欧洲比较分明,就因为欧洲各国大半地窄民寡。近代欧洲国家的雏形是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城邦的疆域
常仅数十里,人口常常不出数千人,有公众集会,全体国民可以出席,可以参预国家大政,他们常在一起过公同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自然容易发达。我们中国从周秦以后,疆域就很广大,人口就很众多。在全体国民一个大群之下,有依次递降的小群。一般人民对于下层小群的意识也很清楚,只是对于最大群的意识都很模糊。孟子谈他的社会理想说:“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群,但也是一个很小的群,它的存在条件是“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
一直到现在,我们的乡民还维持着这种原始的群,他们为这种小群的意识所囿,不能放开眼界来认识大群。我们在过去历史上全民族受过几次的威胁而不能用全民族的力量来应付,但是在极大骚动之后,社会基层还很稳定,原因也就在此。可幸者这种情形已在好转中,交通日渐方便,地理的隔阂愈渐减少,而全民族分子中间的接触也就愈渐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这次的抗战都可以证明我们现在已开始有全民族的意识和全民族的活动。在历史上我们还不曾有过同样的事例。
在地广民众的情形之下,群的组织虽不容易,却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它所以不容易的原因在人民难于聚集在一起作公同的活动,如果有一个公同理想把众多而散处的人民摄引来朝一个目标走,他们仍可成为很有力的群。这次签约反抗轴心侵略的二十六个国家站在一条阵线上成为一个群,也就因为这个道理,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见出要使广大的民众团结成群,首先要他们有公同理想,要尽量给他们参加公同活动的机会。公同活动就是广义的政治活动。所以政治愈公开,人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愈多,群的意识愈易发达,而处群的能力也愈加强。因为这个道理,民主国家人民易成群,而专制国家人民则不易成群。我国过去数千年政体一贯专制,国家的事都由在上者一手包办,人民用不着操劳。在上者是治人者,主动者;人民是治于人者,被动者。在承平时,人民坐享其成,“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在混乱时,人民有时被迫而成群自卫,亦迹近反抗,为在上者所不容,横加摧残压迫。在我国历史上,无群见盛世太平,有群即为纷争攘乱。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不发达,群的德操不健全,都是当然的事。
政体既为专制,而社会的基础又建筑于家庭制度。谋国既无机缘,于是人民都集中精力去谋家。在伦理信条上,我们的先哲固亦提倡先国后家,公尔忘私
,于忠孝不能两全时必先忠而后孝;但在事实上,家的观念却比国的观念浓厚。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官,做官的最大目的不在为国家做事,而在扬名声,显父母。一个人做了官,内亲和外戚都跟着飞黄腾达。
你细看中国过去的历史,国家政治常是宫廷政治,一
切纷争扰乱也就从皇亲国戚酿起。至于一般小百姓眼
睛里看不见国,自然就只注视着家,拼全力为一家谋福利,家与家有时不免有利害冲突,要造成保卫家的势力,于是同姓成为部落,兄弟尽可阋于墙,而外必御其侮。部落主义是家庭主义的伸张,在中国社会里,小群的活动特别踊跃,而大群非常散漫,意见偶有分歧,侵轧冲突便乘之而起,都是因为部落主义在作祟。就表面看,同乡会、同学会、哥老会之类的组织颇可证明中国人能群,但是就事实看,许多不必有的隔阂和斗争,甚至于许多罪恶的行为,都起于这类小组织。小组织的精神与大群实不相容,因为大群须化除界限,而小组织多立界限;大群必扩然大公,而小组织是结党营私。我们中国人难于成立大群,就误在小组织的精神太强烈。
P50-5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