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库存书】上海早晨
特价库存书,均为正版书籍,无笔记无使用痕迹,在仓库存放时间久。可开发票,工作日24小时内发货。
¥
8
2.5折
¥
32
九五品
库存16件
作者吴越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222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392241
上书时间2025-0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田汉、任弼时、李达、陈望道……这些在中共党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你都能在上海大学的执教名单中找到;丁玲、刘华、李硕勋、阳翰笙、张治中、杨之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曾是上海大学的学生。
这座以“魔都”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留下了“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的美誉。《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红色起点》告诉你,上海大学,这座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有着令人激昂澎湃的红色历史。
作者简介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先后担任《文汇报》记者和《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曾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编辑奖。
目录
本书描述了上海大学在中国革命开端年代的起起伏伏, 从1922年到1927年, 上海大学虽然只存在了短短6年, 但它却是中国近现代国民救亡斗争史上-个无法绕开的策源地重镇, 上海大学书写了、完整了“大革命”在上海的脉络和走向。
内容摘要
本书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上海大学在中国革命开端年代的起起伏伏,从1922年到1927年,上海大学虽然只存在了短短6年,但它却是中国近现代国民救亡斗争史上—个无法绕开的策源地重镇,上海大学书写了、完整了“大革命”在上海的脉络和走向。
精彩内容
三个年轻人一九二〇年,中国。
这个年头似乎平淡无奇。一年多以前五四狂潮在神州大地上引起的震动趋于减弱,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各类学生运动正在转变和分化,学生会的种种研究和讨论也没有以前那么热烈了。
新思想向纵深和广大而去。二三月间,李大钊、张申府、邓中夏等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五月,邓中夏来到长沙,和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的老朋友毛泽东一起商量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六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名义公开活动。
这一年的八月。四川宜宾,岷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
江草萋萋,汽笛一声,轮船离岸了。在各色鞋履纷纷踩过的某处甲板下方,朦胧光线从接缝处渗入,竟然在狭小空间内勾勒出一个蜷缩着的人形。这叫“赶黄鱼”。买不起船票的人,通过相熟的海员接应,把人藏在甲板下面,只要不被船老板发现,就免费搭船。当然,这很危险,只有孤注一掷的人才会这么不惜命。
轮船将顺流而下,经重庆,到上海。甲板下面的这个刚满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心心念念的就是去上海。
几个月前,刘炽荣还是四川陆军的一个兵。他出身佃农,家里最有出息的兄长是军校毕业后在四川军阀田颂尧部任副官的大哥,大哥原本为他设计的前程是读成都军事训练班,将来带兵打仗,可是部队过绵竹时,刘炽荣偶然拜访了大哥的友人王伯乔,改变了人生道路。这王伯乔是个读书人,当时是中华书局成都分局的股东。交谈中,刘炽荣脱口而出自己写的两句诗,“学以贵其能致用,之乎者也欲何求”,王伯乔见他颇有报国志向,当即写信给上海中华书局本部,推荐刘炽荣进入书局印刷所学技术。随即,他又给中华书局编辑所的沈为美写信,托他待刘炽荣到上海后给予关照。
做了十几天压舱底的“黄鱼”,江声灌满双耳,夜夜不能成眠,刘炽荣终于抵达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呼吸到了长江人海口的空气。他以刘剑华(后改为刘华)为名,进入中华书局印刷所绘图制版课当学徒。
视线转回到北京大学校园,未名湖畔,两个青年学生
邓中夏和瞿秋白在一片夏虫最后的呜叫中整装待发。
邓中夏,二十六岁,湖南才子,李大钊的得力助手。
眼下他即将从北大毕业,胡适为他推荐了赴欧美留学的机会,父亲为他在农商部谋取了一个好差事,但他都拒绝了。邓中夏要去的地方不远,就在京汉铁路长辛店(今北京丰台区内)。
一边打背包,邓中夏一边在思忖,这一次在长辛店要
待更长一点时间,多试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路子怎么走。邓中夏已经对长辛店熟门熟路,这是他的“点”。一年多前的春天,邓中夏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团员分成若干小组去乡村厂矿讲演,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