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灵性的觉醒(肯·威尔伯整合式灵修之道)/肯·威尔伯整合系列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35.3
5.2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美)肯·威尔伯|译者:金凡
出版社文联
ISBN9787505997233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15918
上书时间2025-01-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整合式方法被用到所有事物上,从商业到医学、心理学到法律、政治到可持续性发展、艺术到教育。由于整合式方法需要包罗万象,无所不容,所以每个领域都可以利用它来更广泛、更有效地重新组织自身。
在《《灵性的觉醒(肯·威尔伯整合式灵修之道)》》一书中,肯·威尔伯以非常轻松愉悦的笔触来阐明如何将整合式方法运用到灵性领域,这样严肃庄重的话题,给读者带来光明。
肯·威尔伯在本书中运用整合式方法不仅解决了灵性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还发现了宗教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某个重要作用,包含着对人类整体非常真实的救赎。
作者简介
肯·威尔伯(KenWilber),生于1949年,当今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之一,有“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之美誉。著有《一味》《生活就像练习》《性、生态、灵性》《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万物简史》《没有疆界》《意识光谱》等多部佳作,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多个国家,作品发行量列美国同类作家之首。
目录
序言:整合式方法
第一章 整合式方法多元论
第二章 意识阶段
第三章 意识状态
第四章 状态和阶段
第五章 婴儿潮及其他
第六章 阴影和被否定的自我
第七章 名叫"我们"的奇迹
第八章 极其明显的世界
第九章 传送带
第十章 整合式生活练习
附录Ⅰ 从存在巨链到后现代的三个简单步骤
附录Ⅱ 整合式后形而上学
附录Ⅲ 所予神话继续存在
内容摘要
作者肯·威尔伯在简单地解释了整合式方法后,讲述了怎样将它运用到灵性领域。《灵性的觉醒(肯·威尔伯整合式灵修之道)》运用整合式方法解决灵性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灵性,灵性存在的证据,灵性发展的阶段,冥想或者静观
的作用等,帮助灵性方法融入现代和后现代的世界当中;同时也指明了现存的不同灵性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让我们的灵魂获得重生,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圆满,觉察到当下的真我,接纳整个宇宙的灵性。
精彩内容
关于女性的道德发展,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里称这三个阶段为自私、关心和普遍的关心(取决于多少人被纳入考虑之中)。
一般来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认为可以称这三个阶段为自我中心、民族中心和世界中心。
这些阶段的名称中包含非常有用的信息,我们会间或用到这些信息。
注意前习俗(自我中心)和后习俗(世界中心)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习俗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不熟悉这类研究,你可能就因为前习俗和后习俗的答案相同而将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人说“是的,我可以违反约定俗成的法律”,你可能认为他是后习俗的叛逆者,正在试图以较高自由的名义颠覆主流的体制。
有可能是这样,也有可能他们只是在说“别对我指手画脚!”前习俗和后习俗都是非习俗的,所以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看不出其中的区别。
正因为这个原因,两者常常被混淆。分不清前习俗或后习俗,或者分不清前习俗和超习俗,就是前/后错误或者前/超错误(PTF)。我们会看到:理解这种混淆对于理解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非常有用。
在任何发展序列之中,例如从前理性到理性到超理性,从潜意识到自我意识到超意识,或者从前语言到语言到超语言,从前个人到个人到超个人,“前”和“超”常常被混淆,而且会发生两个方向的混淆。混淆发生之后,某些研究者试图将超理性的真理降低为前理性幼稚症(例如弗洛伊德),其他人则将某些前理性幼稚因素抬高到超理性的高度(例如荣格)。简化和抬高都犯了相同的前/后错误。
这个问题是灵性的永恒问题。特别是涉及冥想、
静观和灵性体验的神秘阶段(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时,似乎所有非理性阶段都是灵性的,所有理性阶段都不是灵性的。最常见的例子是将阶段分为酒神(非理性)和太阳神(理性),认为酒神是灵性的。这隐瞒了这个事实:不仅有“非理性”的,还有“前理性”和“超理性”的。甚至连尼采也只看到有两种不同的酒神状态(前和超)。犯了前/超错误之后,似乎一
切都是非理性的,是灵性的。没有前理性、理性和超理性,只有理性和非理性,这就是问题的开始。
如果你不相信灵性,你就会将所有超理性的事件降低到前理性的冲动和前语言的废话,也许会认为这是倒退,是婴儿识海融合期(oceanicfusiondays)的延续。你是个不错的还原论者,你的名字叫大众,你每天快乐地无所事事,将超理性降低为前理性,将任何灵性经验弱化为少许没有被消化的肉,如果继续尝试的话,你可以简单地超越上帝。在这种花招和智力懒惰之下,所有真正的超理性现实都消失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相信灵性,那么任何非理性的东西都是灵性,似乎无论多么幼稚、孩子气、倒退、
自我中心、非理性或者自私自利的前理性颤抖或者阵痛,都是某种深刻的灵性或者宗教体验。你在意识中四处强化这些最能妨碍成熟的区域。每个彼得·潘的虔诚都以灵性的名义受到了鼓励,前理性被光荣地高举到了超理性。这甚至使得我的自私、前理性、前习俗冲动都显得非常灵性,然而它们没有超越理性,而是在理性之下。
也许最悲哀的是,这导致了泛滥的反智力主义(代替了超越和包括理智的超理智主义)。反理智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快速滑到了前理性主义)不幸助长和鼓励了冥想和灵性研究中的自恋方法(同时它从世界中心滑到民族中心和自我中心)。这种反理智的自恋在大众文化和致力于灵性的另类大学中非常普遍。因为自我中心的感觉与世界中心的感觉都是感觉,两者被混淆了,在这种混淆下,我强烈地感受和表现出来的任何内容都被看作灵性。如果我能够沾沾自喜地感
受我的自恋,我就离上帝(或者神、佛性)更近,“普遍的关心”在你还没来得及说出“大我”的时候,就迅速下滑到了“自私”。许多其他灵性方法中都有这种极度的、无知者无畏的肤浅。
(顺便提一句,前/超错误仅仅适用于阶段,不适宜于状态。我见过的对前/后错误仅有的批评产生
了这种混淆。除开那个站不住脚的批评以外,由于这个概念对于区分难以解决的混淆很有用,专家们仍然经常使用它。)回到吉利根。在她发现问题的回答分属三类(A:是的;B:不行;C:是的)以后,她和进行此研究的其他人在几年内跟踪了测试对象。她发现如果有人开始的回答是B,常常会发展到C,但是绝不会回到A。就这样,A能移动到B,再到C,但绝不会反过来。
换句话说,回答的类型实际上是阶段。
委婉地说,这很有意思。为什么心理有这个指向性?阶段为什么从不向后发展?心理中时间之箭为什
么如此执着?这些阶段序列实际由什么组成?下面的任务就是确定“它们的成分”或者心理中似乎奠定这些阶段的结构或者范式。
我们会看到,几乎在20世纪之前,这类研究实际上就开始了,而且是深具影响力的结构主义方法的开
端。其基本研究方法大概如下:向大群人提出系列的问题。看他们的回答是否能形成分类;如果形成分类的话,观察一段时间,看它们是否表现为系列的阶段,然后尝试确定这些阶段的结构或者组成。
P57-5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