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海上丝绸之路(精)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40.5 5.2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罗德里希·普塔克|译者:史敏岳

出版社中国友谊

ISBN9787505747579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719621

上书时间2025-01-07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节 地中海模型                                                             3
第二节 亚非海域                                                               7
第三节 模型的局限                                                            13
第四节 本书之目的及特点                                                        16
第二章 海域                                                       23
第一节 东亚海洋:渤海、黄海、东海                                               25
第二节 南海与苏禄海                                                             30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海洋                                                     35
第四节 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与孟加拉湾                                           37
第五节 阿拉伯海与东非海岸                                                       43
第六节 波斯湾与红海                                                             47
第三章 海洋的百衲毯(从远古到公元元年)                            51
第一节 汉代之前的东亚海岸                                                       53
第二节 东南亚:未知世界                                                         61
第三节 南亚:被低估的世界?                                                     65
第四节 西亚海岸与东非:看似熟悉的世界                                           69
第五节 总论                                                                     75
第四章 各区域的融合(公元1—600年)                               81
第一节 “东海”                                                                    83
第二节 “南海”                                                                    89
第三节 东印度洋:初现真容                                                        98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欧亚之海                                         106
第五节 总论                                                                     110
第五章 在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约公元600—950/1000年)              113
第一节 东亚的海洋:“唐风”与“慕佛”                                                115
第二节 南海:关于东南亚人、中国人和“波斯人”                                      124
第三节 东印度洋:印度人和东南亚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传播                            134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在先知的镜中                                     141
第五节 总论                                                                     151
第六章  在远东的漩涡中(约公元950/1000—1350年)                   155
第一节 东南亚的海洋:宋、元为主导                                               157
第二节 南海与印度尼西亚东部海洋:向东渗透                                       172
第三节 东印度洋:争夺巨大利益的竞技场?                                       190
第四节 西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在亚丁与霍尔木兹、古吉拉特与喀拉拉之间         200
第五节 总论                                                                   215
第七章 转型时期(约公元1350—1500年)                           219
第一节 蒙古人之后:碎片化(约公元 1350—1400年)                              221
第二节 明朝的国家航海活动(15世纪初期)                                       242
第三节 其他航海者(15世纪早期及以后)                                         258
第四节 总论                                                                    278
第八章 尾声:1500年之后的海洋世界                                283
第一节 基本发展:亚洲人与葡萄牙人                                              285
第二节 明朝国家航海活动与葡属印度之比较                                        315
附录1:贸易商品                                                               327
附录2:船只与造船                                                             339
参考文献                                                                       347
编者的话                                                                       365

\\\\\\\\\\\\\\\\\\\\\\\\\\\\\\\\\\\\\\\\\\\\\\\\\\\\\\\\\\\\\\\\\\\\\\\\\\\\\\\\\\\\\\\\\\\\\\\\\\\\\\\\\\\\\\\\\\\\\\\\\\\\\\\\\\\\\\\\\\\\\\\\\\\\\\\\\\\\\\\\\\\\\\\\\\\\\\\\\\\\\\\\\\\\\\\\\\\\\\\\\\\\\\\\\\\\\\\\\\\\\\\\\\\\\\\\\\\\\\\\\\\\\\\\\\\\\\\\\\\\\\\\\\\\\\\\\\\\\\\\\\\\\\\\\\\\\\\\\\\\\\\\\\\\\\\\\\\\\\\\\\\\\\\\\\\\\\\\\\\\\\\\\\\\\\\\\\\\\\\\\\\\\\\\\\\\\\\\\\\\\\\\\\\\\\\\\\\\\\\\\\\\\\\\\\\\\\\\\\\\\\\\\\\\\\\\\\\\\\\\\\\\\\\\\\\\\\\\\\\\\\\\\\\\\\\\\\\\\\\\\\\\\\\\\\\\\\\\\\\\\\\\\\\\\\\"

内容摘要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仍旧缺乏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几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记载稀少且混乱,当今人们对于历史上这条航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具体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对于这条航路的认识与研究仍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自远古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个海域历史,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各种要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兴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本书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的各种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种贸易商品,诸多内容层层相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条理分明的具体图景。
\\\\\\\\\\\\\\\\\\\\\\\\\\\\\\\\\\\\\\\\\\\\\\\\\\\\\\\\\\\\\\\\\\\\\\\\\\\\\\\\\\\\\\\\\\\\\\\\\\\\\\\\\\\\\\\\\\\\\\\\\\\\\\\\\\\\\\\\\\\\\\\\\\\\\\\\\\\\\\\\\\\\\\\\\\\\\\\\\\\\\\\\\\\\\\\\\\\\\\\\\\\\\\\\\\\\\\\\\\\\\\\\\\\\\\\\\\\\\\\\\\\\\\\\\\\\\\\\\\\\\\\\\\\\\\\\\\\\\\\\\\\\\\\\\\\\\\\\\\\\\\\\\\\\\\\\\\\\\\\\\\\\\\\\\\\\\\\\\\\\\\\\\\\\\\\\\\\\\\\\\\\\\\\\\\\\\\\\\\\\\\\\\\\\\\\\\\\\\\\\\\\\\\\\\\\\\\\\\\\\\\\\\\\\\\\\\\\\\\\\\\\\\\\\\\\\\\\\\\\\\\\\\\\\\\\\\\\\\\\\\\\\\\\\\\\\\\\\\\\\\\\\\\\\\\\"

精彩内容
\\\\\\\\\\\\\\\\\\\\\\\\\\\\\\\\\\\\\\\\\\\\\\\\\\\\\\\\\\\\\\\\\\\\\\\\\\\\\\\\\\\\\\\\\\\\\\\\\\\\\\\\\\\\\\\\\\\\\\\\\\\\\\\\\\\\\\\\\\\\\\\\\\\\\\\\\\\\\\\\\\\\\\\\\\\\\\\\\\\\\\\\\\\\\\\\\\\\\\\\\\\\\\\\\\\\\\\\\\\\\\\\\\\\\\\\\\\\\\\\\\\\\\\\\\\\\\\\\\\\\\\\\\\\\\\\\\\\\\\\\\\\\\\\\\\\\\\\\\\\\\\\\\\\\\\\\\\\\\\\\\\\\\\\\\\\\\\\\\\\\\\\\\\\\\\\\\\\\\\\\\\\\\\\\\\\\\\\\\\\\\\\\\\\\\\\\\\\\\\\\\\\\\\\\\\\\\\\\\\\\\\\\\\\\\\\\\\\\\\\\\\\\\\\\\\\\\\\\\\\\\\\\\\\\\\\\\\\\\\\\\\\\\\\\\\\\\\\\\\\\\\\\\\\\\\"周代以前前几章已经提过,我们的描述从东方开始,逐渐向西方探索。那么就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东北亚。东亚沿海地带的考古发现(从朝鲜到华南地区)已经揭示,早在基督诞生数千年前,这里就存在海上活动。比如,通过挖掘出来的文物可以断定,今天山东和辽东半岛(今属辽宁省)的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相似性,而沿渤海西岸整理出来的物品却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山东和辽东之间存在跨海交流。至于可能是何种交流,自然不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因为这段古史并无书面记载。
此外,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发现似乎支持这种观点:辽东和山东地区与沿朝鲜海岸的发掘地乃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之间存在各种联系。华南地区的情况也类似。根据福建以及广东沿岸大量出土的物件,一些科学家认为可以得出这些地区存在多个古代“沿海文化”的结论。
自公元前第二千纪中期开始,甲骨刻字和青铜铭文不断增多,一般而论,这些资料完全没有提到过海洋、海岸和航海,然而,起源于所谓“轴心世纪”(Achsenzeit)的多部中国文献却对海洋话题做出了许多暗示,其中不乏有趣之处。不过,与世界各地一样: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推定这些古代文本的时间,对其作者也大多一无所知,或者莫衷一是,尤其是严格来说,文献中许多说明都漂浮在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即便名著《诗经》或《尚书》提到过海洋,甚至还略述过中国的核心地带(大致即当时周王朝的疆土)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海上联系,这些提示还是过于模糊,仍然无法进一步帮助我们。
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时代大小船舰的真实面貌。无疑,最初的船只形态很可能是竹筏和独木舟,与许多其他在河流、海岸和海洋中航行的文化相同。此外,人们还发现了船形陶器,但其他的一切内容最终都只是猜测而已。关于船形棺木的问题也是如此。船形棺木为何被用于中国内陆地区的葬礼之上,至今是个谜团。只有关于公元前1世纪的事件,我们能够查明的资料才更多了一些。这时,文本偶尔会将地点和人物与造船和航海联系起来。比如,某一处文献记载,齐景公(齐国是当时统治山东大部分地区的诸侯国)曾出海六个月。只要历史有一个真实的内核,那么齐国也许拥有可远洋航行的工具。许多以吴越两国(涉及上海和杭州所在地区)为核心的文献也讨论过航海。据说,越国建造过许多船只,其中还有战船,即所谓楼船,其上有高层建筑。此后的文献也一再提到过楼船,却从未给出该船型的真实描述。史书进一步记载,公元前468年,越国率一支强大的船队,领兵士八千人,向北迁都至山东东南部的琅琊。无论这部历史还是其他历史听起来多么美好,我们在享用之时却要非常谨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本今版往往系后来编纂而成,最初版本却始终不为人知。
秦代与汉代早期
进入秦汉,我们就逐渐进入了一个书面记录更完善的时代。根据今天的理解,秦自西向东统一了中国的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不仅成功地攻占了齐国和其他沿海诸侯国,而且还吞并了延伸至长江以南很远的楚国疆域。接下来,秦朝试图把今天的广东省甚至海南岛的北岸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在这个过程中,军队再次使用了船舰。
秦朝甚至还与朝鲜半岛建立了联系,不过大多数是通过陆路,延续了更早以前通过当时独立的燕国领土而维持的商贸关系。更惊人的显然是通过大海与“海上诸仙岛”之间的接触,因为该现象在历史上是“新”的,至少书面文献中没有比这更早的记载。中国首部正史,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人徐福被派往神秘的东方仙岛,命人搜寻仙药。皇帝为的是长生不老药,这是可能的。徐福究竟去了何处,他到底有没有上路,我们都无从得知,但他的目的地可能是日本的一些岛屿。毫无疑问的是,有人不时造访这些岛屿,大概多数情况下从朝鲜出发,经对马岛到日本,因为来自日本的考古证据确实证实了日本受到过亚洲大陆的早期影响。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也对其外围海洋表现出了兴趣,在这方面,汉与前朝一样具有类似的扩张思想。简而言之,大汉朝廷曾致力于将朝鲜半岛纳入统治范围,与日本建立联系,并在军事、行政、经济和文化上控制遥远的南方。各类文献再次提到国家曾投入大量航海工具,甚至包括整支船队。其中一例是公元前109年海陆并行的行军:楼船将军杨仆曾率军从山东出发,渡过黄海,向朝鲜海岸进军。
学界已经证明,商贸交流通过大海,把中国控制的乐浪(位于朝鲜半岛)与日本联系起来。考古资料记录了这些连接路线。往西边的路大多依然通过陆地,仍需经过在北边环绕渤海的燕国疆土。
依前文所述,汉朝已经在沿着北边的“海滨之地”展开了某些活动,尽管如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对汉而言,沿海空间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朝廷的目光更多投向亚洲中部和北部,它感兴趣的是陆上的商路,在北部边疆抵御匈奴及核心领地位于今天蒙古荒原内的其他游牧民族;在汉朝的都城看来,海洋世界位于帝国最偏僻的边缘,极度远离中心。在那个时代皇帝的考量中,甚至今天属于中国的某些沿海地区,都几乎长期被排除在外。比如,当今福建省所在地区以及与之隔海相望的台湾岛就是如此。其中,台湾发展出了一种本土的面向海洋的开放文化,无法轻易征服。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