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西风瘦马(马致远传)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23.7
6.8折
¥
3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陈计中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4347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959849
上书时间2025-0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计中,1948年出生,内蒙古林西县人。原任《赤峰广播电视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兼任赤峰市文联副主席、赤峰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山野飘来一支歌》、《金线》、长篇小说《鱼儿石》、《铁马中原》等。
创作拍摄有多部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电视剧《黄土窝的故事》、《月照细柳湾》、《田野热风》等,其中,《黄山窝的故事》文学剧本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娜”艺术奖。
编剧和导演过广播剧三十多部集,其中,《村里来了个新乡长》、《普通人家》等多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上编:“困煞中原一布衣”
楔子
第一章:“风流平昔富豪家”
第二章:“写诗曾献上龙楼”
第三章:“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第四章:“天涯自他为去客”
第五章:“风波梦,一场幻化中”
第六章:“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
中编:“盈虚妙自胸中蓄”
第一章:“他只是思故乡?”
第二章:“我本是那一介寒儒”
第三章:“闲身跳出红尘外”
第四章:“烦恼如何到心头”
第五章:“共庚白关老齐肩”
下编:“胸怀洒落,意气聪明,才德相兼济”
第一章:“我学成满腹文章”
第二章:“我头低气不低,身屈心难屈”
第三章:“气概自来诗酒客”
第四章:“他得志笑闲人”
第五章:“清风明月还诗债”
结语:“百世集中说致远”
附录一:马致远大事记
附录二:古今中外对马致远作品的评论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作者陈计中以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力,力图根据传主马致远的词曲、小令、散曲、戏曲作品及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学知识,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和人物,乃至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者旁
征博引,将自己诸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诗词、
词曲等鉴赏方面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西风瘦马(马致远传)》这部作品显得丰富、生动,可读性也较强。
精彩内容
马致远抱着希望苦读,但等来的却是失望。关系到读书人前途命运的科考,并没能恢复。
咦?忽必烈不是重儒学,推行汉法吗?怎么能不开科呢?
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来自蒙古贵族阶层的压力。忽必烈没即大汗位前掌控漠南汉地时,就采用汉法治理汉地,这必然地损害了蒙古游牧贵族的利益,他们是激烈反对推行汉法的。忽必烈的做法甚至引起过当时蒙哥汗的怀疑,曾一度解除了他在漠南的兵权。
如今他自己当了大汗,已经是说一不二,贵族们在他面前虽然不敢太放肆,但他为了高层
的稳定,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其次,是忽必烈增强了对汉人的不信任感。这是由山东一个有野心的军阀李璮引起的。李璮是山东抗金起义军红袄军首领李全的义子,蒙古占领山东后,李全投降,被封官管理山东。李全死后,这个位置由李碹继承。忽必烈即位后,又加封他为“江浙大都督”。但这人根本不满足,一直幻想利用蒙古和南宋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更大的范围称王称霸。一二六一年,也就是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为争汗位在北方大漠草原上龙争虎斗之时,李璮认为忽必烈顾不上他,有机可乘,更以为北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大官僚在心中都不愿接受蒙古人统治,一旦有人挑头,就会一呼百应,于是,便迫不及待起兵了。可他恰恰想错了,起事后,应者寥寥,军心离散。忽必烈下令北方军阀征剿,论功行赏。北方的汉族军阀们本来就怕忽必烈,而且还得到过忽必烈的不少好处,便纷纷出兵。没多久,李埴就被以右丞相史天泽为首的军阀活捉分尸处死。
李璮之乱很快被镇压,虽然对蒙古的统治没造成危险,但却使忽必烈对汉族人失去了以往的信任,下令削去汉族军阀
的军权,废除了军阀世袭制度,使他们不可能再造反。在用人上,开始重用西域人,也就是色目人,以致出现了后来的种族划分和蒙古贵族专权的情况。如此这般,怎么可能再为汉族人开科取土?
最主要的是,从忽必烈内心看,他虽重儒学,但对科举取士是不赞同的。在《蒙兀儿史记》第八十六《徐衡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召衡入上都,入见汗,问所学。对曰:‘孔子。’问所长,曰:‘务实。’问科举之学,曰:‘不能。
’汗曰:‘卿言务实诚是,科举之虚诞,朕所不敢也。”’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到,忽必烈对科举取士是很反感的,甚至认为是虚妄荒诞的,他不会再用,在用人上,他要采用的是“务实”。所谓务实,就是要用那些有实实在在从政能力的儒人,而不是只会在考试中舞文弄墨、高谈阔论,却没有一点实际本领、不能匡时济世的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才是他不复科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元代不用科举取士,又是怎么用人的呢?
那便是选官取士。
怎么选呢?这关系到马致远的前程,咱们简单地说说吧。
《元史·选举志》载:“当时仕进有多歧,铨衡无定制。其出身于学校者,有国子监、有蒙古字学、回回国学、医学、阴阳学。其策名于荐举者,有遗逸、有茂异、有求言、有进书、有童子。
其出于宿卫,勋臣之学者,待以不次。”这说得很明显,仕进的主要途径有三条:“出身于学校者”、“策名于荐举者”和“出于宿卫勋臣”。
所谓“学校”,从所记名目看,什么“蒙古学”、“回回学”、“阴阳学”,明显是官办的,就如现在的干部培训班一样,是有培养目标的,平民百姓不可能进得去,汉族人办的私塾更不在其列。
P22-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