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回望手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回望手艺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42.7 6.3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盐野米松著,张含笑译,理想国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7059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155877

上书时间2025-01-04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盐野米松

1947年出生于秋田县。被为日本采写人,曾四次入选芥川龙之介奖。走访日本各地30余年,采访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出版关于手艺人的书20余部。2000年,盐野米松来到中国寻找日本手工艺的根源,回国后整理出版了《中国的手艺人》。

由于他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日本,人们开始重新重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国际天文联盟将1987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

理想国·盐野米松系列:《刃上人生》《回望手艺》《留住手艺》《留住手艺Ⅱ》《树之生命木之心》。

张含笑

品牌策划师、撰稿人、译者。关注设计、手工艺及环保议题。译著有《金缮:惜物之心》《d设计之旅》系列丛书等。



目录
序 / i
第一章 消失的工匠
制作锄头和菜刀的铁匠 / 001
用薄木片修葺屋顶的屋顶匠人 / 007
制作柳编行李箱的柳编艺人 / 015
静冈县挂川的葛布织布匠 / 021
对马的手工鱼钩手艺人 / 029
鹿儿岛的手编簸箕 / 040
烧炭师 / 048
和歌山的备长炭 / 051
岐阜的锯木工 / 060
山形县关川的椴木织 / 069
宫崎县的篾匠 / 075
岩手县的赤竹手编艺人 / 084
秋田的槭树条手编艺人 / 091
桧枝岐村的木盆师 / 099
船匠 / 108
冲绳的鲨舟船匠 / 110
熊野川的平田舟船匠 / 117
冈山县的旭川船匠 / 121
长良川的渔夫 / 131
在大阪制作橹和桨的工匠 / 135
垒石工 / 145
垒石墙 / 151
石匠的工具 / 158
混凝土石墙 / 161
第二章 有关轮回的思考
采集原材料的季节 / 165
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 175
相互关联的职业 / 181
原材料用尽的时候 / 187
第三章 何谓师徒制
工匠的培养 / 195
拜父为师的情况 / 197
在师傅门下 / 216
另一位师傅 / 234
第四章 手的记忆
尝试新的学徒制 / 239
重新思考学徒制 / 260
自满等于末路 / 269
与学徒制一起消失的东西 / 274
工匠消失的原因 / 284
不需要经验的时代 / 290
下一棒跑者 / 307
后 记 / 321

内容摘要
“通过一件物品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手艺的终极意义,无关精美。”那些曾活跃于“手工业时代”中的工匠们,他们的伦理道德观与职业观,在今天能否找到新的栖身之处?
作为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走访日本各地30余年,采访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书写他们的生活和技艺。他的《留住手艺》在日本出版后反响强烈,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
本书延续了《留住手艺》和《留住手艺Ⅱ》的视角与精华,除了采访记录手艺人的日常之外,更进一步深入探究手工艺品材料的困境、手艺曾如何通过师徒制度传承、新时代的传承制度等内容,以不同视角记录了日本手工艺的时代变迁,深度分析了传统手工艺消失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盐野米松在数十年采访手艺人后,对日本传统手工艺和“人”与“物”关系的思考。虽然手工艺时代不可挽回地结束了,但盐野米松通过《留住手艺》与《回望手艺》的记录与出版,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试图帮助我们找回原初的幸福。

主编推荐
★《留住手艺》经典续作归来,声声叹息与脉脉温情,展现日本时代变迁之景本书延续了经典长销书《留住手艺》的视角与精华,除了内容上与前作衔接紧密之外,更增加了大量盐野米松对日本传统手工艺的深度思考。在采访记录手艺人日常工作之外,作者更进一步,深入探究手艺匠人消失原因,描述手工艺品原材料的困境,详尽地记述了手艺传承中,旧学徒制度与新时代的新传承制度的共性与差异。通过这些探问,剖析日本手工艺时代消逝的内层肌理。历史与今朝,辉煌与落幕,是手艺人个体的人生浮沉,更是一幅日本时代变迁的画卷。★盐野米松×32位手艺匠人,纪录片式呈现匠人故事,开启一次关于“人”与“物”的思考本书作者盐野米松曾四次入选芥川龙之介奖。他走访日本30余年,倾听和记录了300多位日本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出版关于手艺人的书20余部。由于他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日本,人们开始重新重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在本书中,盐野米松亲临日本各地17个工种、32位匠人的工作现场,用他的眼睛和笔,见证了手艺的传承与匠人精神。他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下手艺人的生活,用薄木片修葺屋顶的屋顶匠人、坚持做手工鱼钩的手艺人、赤竹手编艺人、木盆师……工种解读丰富详细,匠人们对待手造物的专注与用心,呈现出了细腻的“人”与“物”的哲学。★一本柔软舒适的小书,带你找寻民艺的优选意义,让生活回归原初的幸福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用坏了扔掉”似乎是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消费观念, 但像手工艺匠人那样珍重每一件物品的生活态度也消失了。这不仅体现在对待“物”的态度上,人际交往中,追求廉价,效率至上,我们常常忘了作为人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本书的内核始终指向:丰裕人的内心。不管什么时代,我们都在渴求内心世界的充实,这是本书想要传达的情感与意义。本书采用32开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封面覆触感膜,手感细腻滑润;内文采用顺滑书纸,阅读体验舒适。

精彩内容
第一章 消失的工匠手工艺匠人已经从我们身边消失很久了。
在此,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些几乎已经不见踪影的工匠们究竟从事着怎样的工作。
制作锄头和菜刀的铁匠我的家乡是秋田县仙北郡角馆町的横町。横町和市区隔着一座桥,是一片农村地区,有二十四五家住户。横町里有卖菜的、卖酒的、卖烟的等各种商铺,也有工匠住在町内。我小的时候,横町里有一间铁匠铺。我们旁边叫作“中町”的镇上有专营手推货车或马车的“马车屋”,带动起了周围的铁匠铺,虽不至于多到每个镇上都有一家,但小时候我总觉得身边有不少打铁的作坊。
无论作坊多么小,只要有铁匠在,就能帮周围的农户定制锄头、镰刀、斧头等农具。在我居住的横町里有木匠、桦木细工艺人、石匠等,都会委托铁匠为他们制作工具。铁匠也会为镇上的孩子制作夏天在河里玩耍时用的小鱼叉,还有嵌在陀螺上的铁环之类的东西。
要说镇上的铁匠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也记不清是哪个明确的时间点了,不过到昭和三十九年(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之时,各个镇上打铁的作坊几乎都已经消失了,不仅仅是我所居住的横町,旁边镇上的铁匠也早就消失不见了。铁匠铺或打铁作坊关张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举行什么郑重的仪式,不知不觉中炉火熄了,打铁的声音没了,那就意味着铁匠铺关门了。
即便如此,各地还是保留着一些制作菜刀或其他刀具以及各种农具的铁匠铺,他们也会承接各种修理业务。在此要介绍一位主要制作农具的铁匠—福岛县的高木彰夫先生(1940年生)。他的打铁作坊位于西白河郡西乡村,一个叫作川谷的地方。作坊门口并没有写着铁匠铺,而是挂着“报德锻造厂”字样的招牌。如今只做打铁的生意已经无法维持生计了,所以这里也承接组装铁架、焊接等工作。
高木彰夫先生专做镰刀和锄头。农户跟他定制镰刀或锄头,他会根据每一个客人的要求调整刀刃角度和刀柄根部的细节。来跟他订货的人会带着自己以前用过的工具,或是把自己想要的样子画在纸上,时不时也会有人带着高木先生或是他父亲以前做的锄头来找他修理。如果是锄头前段刀刃的部分磨损了,也会拿来请高木先生在刃部加一些钢,进行“补刃”。铺子里最主要的产品是他父亲开发的“源次锄”。
铁匠究竟是如何用铁来打造锄头的呢?这里我们就以制作锄头为例来说明其中的工艺过程。
打铁所用的原材料是从钢材铺买来的一块块板状的软铁。首先要将这些软铁板切割成合适的大小,然后在800度以上的高温里打出锄头的雏形。以前打铁都是要烧炭的,靠风箱来提高炉内的温度,把铁烧热,现在都烧重油了。判断火候全靠观察火焰的颜色。
做一把锄头需要用到两种铁。首先是软铁,用来打造锄头整体的形状。顾名思义,软铁性质较为柔软,延展性好。其次在刃的部分用到的是钢。钢含有碳的成分,加热后再经过水或其他物质急速冷却(淬火处理)能使其硬度增强。菜刀等各种刀具的刀刃部分都会用钢制成。钢更硬,更锋利,但质地也较脆。
大多数铁匠铺都会从材料商那儿购入所需的钢材,但高木先生的铺子用的却是“渗碳法”,往软铁中渗入碳元素,炼成钢材。当温度达到910度以上的时候,软铁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此时就可以渗入碳元素了。虽然只要在颗粒状的木炭中加热软铁也能在铁的表面达到渗碳的效果,但用渗碳法制作出来的“渗碳钢”内里柔软,表面坚硬强韧。
用渗碳法制作出来的钢还要与成型的软铁进行熔接。铁和钢熔接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00度以上,这时火焰接近白色,发出耀眼的光芒。达到这个温度之后就可以打铁了,敲打之下钢和铁就熔接上了。
熔接好的钢和铁还要在900度到1000度之间来回加热,捶打出锄头的形状。物件不是一下子就能敲打成型的,要放在炉里烧,再拿出来打,打完再放回炉里加热,不断重复。
经过这样几个来回之后,锄头就成型了,再用裁断机把周围多余的部分去掉,还要用锻压机配合形状压出锄头特有的弧线。
接着要用研磨机进行打磨,还要进行淬火。淬火的温度各家都不同,源次锄的做法是从800度左右的高温中热烧之后放到一般室温的水里急速冷却。淬火的不同处理方法会影响钢的硬度、脆度和延展性。
“唐锄”(中式锄头)是用来开垦土地或是切断植物根部的工具。在制作唐锄时,为了保证整体能均匀受热,会用到熔化的铅液。先把铅熔化,使它的温度上升到淬火时所需的温度;再把唐锄浸入熔化的铅液里,这样受热就很均匀了,等锄头的温度上升到淬火温度之后再马上放入油中进行淬火。这样制成的唐锄既有韧劲,又坚硬结实。
至此,锄头的制作流程就算是简单地介绍完了。
现在的铁匠铺已经逐渐从烧炉改烧重油,打铁也逐渐改用电锤了。目前一些小镇上还能找到的铁匠铺大多都在用电锤和烧重油炉。不过就连这样的铁匠铺,现在也不多见了。
铁匠铺的消失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不再需要铁匠了。
就拿锄头来说,与其去找铁匠打一副自己称手的工具,种地的农户宁愿选择去量产的商店里随便买一把回家凑合用。
量产的商品便宜,要用的时候随时到商店都能买到,但这样的商品只能是符合标准身材使用的标准品。在人们带着图纸或旧锄头去找铁匠铺打铁的时代里,大家都有自己合用的尺寸,都能拥有自己用着顺手的工具,这才是让人干起活来事半功倍的好工具。所以即便工具坏了,使用的人也会愿意修修补补,让它用得更长久些。
而批量生产的标准品就无法适应每个人身体的不同要求了。稍有不便,使用者只能忍耐一下,毕竟便宜,如果实在不合适,或是坏了、钝了,直接扔掉也不会觉得可惜。于是,到铁匠铺定制工具的人就渐渐地消失了。而锄头作为重要生产工具的地位也改变了,如今不过是个不常用到的工具罢了。
这也是如今很少有农户去铁匠铺委托铁匠给自己打造工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今天的农业劳动中已经很少有用到锄头和镰刀的手工作业了。
高木先生说:“其实铁匠铺减少就是从农业机械化兴起的时候开始的。我现在接手的订单还不及我父亲那时候的十分之一,现在只靠打铁已经维持不了生计了,以后总有一天会干不下去吧。所以我们现在也承接各种焊接铁架之类的活计。打铁这行没生意了,也想过干脆放弃这部分业务,但又舍不得,就还是保留了下来,但真的没什么市场需求了。翻开黄页,几乎都找不到铁匠这个行业类目。”秋田县算是农业从业者较多的都道府县,翻开秋田县的黄页,上面写着“铁匠铺请参见锻造业”,只记录了两家以工匠名字命名的作坊,还有一家制作菜刀的作坊。
铁匠铺的踪影已然消失了。
也有铁匠铺从制作锄头、斧头、镰刀等农具,改为主力制作菜刀,但市场需求也并不大。你只要去看看各家各户用的菜刀就知道为什么了:批量生产的不锈钢菜刀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各家各户的厨房。铁匠铺没法打出那样的菜刀,铁匠铺打制的菜刀要常磨才好用,不磨就会生锈。只要做好磨刀的功夫,手打的刀就能一直用下去,锋利的刀刃还不会推磨、破坏鱼或肉的细胞。然而会用磨刀石磨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仓促的时代,稍需动手的工具都会被推开。
之所以把铁匠铺放在第一个介绍是有原因的。后边介绍的各种手工艺匠人都会提到“能为我们修理手作工具的人、能制作趁手工具的人已经没有了”,所以铁匠铺的消失是其他手工艺人无法继续存在的理由之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