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为孩子解读古诗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20.6
4.6折
¥
4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李天飞
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01616893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205272
上书时间2025-0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硕士,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组成员、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中华书局《西游记》校注,《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李天飞精讲<西游记>》《为孩子解读<西游记>》《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为孩子解读<水浒传>》《为孩子解读<红楼梦>》。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1
诗的作用是什么? 15
为什么读诗要“知人论世”? 29
为什么说诗的演变像搭积木? 43
为什么说学诗要先懂体裁? 59
诗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75
古诗词中都有哪些常见的主题? 90
什么是诗的意境? 103
什么是诗的物象? 112
诗的炼字 123
诗词为什么讲究用典? 135
写诗为什么要从练习对仗开始? 146
为什么很多诗念起来不押韵了? 159
什么是诗的格律? 174
诗的句法 192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208
词是怎样演变的? 219
词牌和词的格律 234
词的语言风格 245
哪些诗词游戏可以玩? 260
学习诗词有哪些参考书? 268
学写古诗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277
内容摘要
《为孩子解读古诗词》是国学专家、北大硕士李天飞最新力作。李天飞担任央视知名电视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专家组出题人,并擅长写作古诗词。在《为孩子解读古诗词》中,李天飞从一个个孩子们在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问题入手,结合大量孩子们常见的古诗词原文,用通俗流畅、幽默好读的语言为孩子们一一解读为什么要学诗,怎么鉴赏古诗词,古诗词中的炼字、平仄、对仗、意境等是什么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李天飞能写作古诗词,所以他在帮孩子了解和鉴赏古诗词之外,又能通过实操,手把手教会孩子自己动手学写一首古诗词。阅读、鉴赏、写作三位一体,能切实帮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进入古诗词的美好世界。
主编推荐
※语言活泼有趣,视野切中当下——讲解孩子们最关心的古诗词的话题,符合孩子阅读兴趣和需求。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古诗词?我们能从古诗词中获得什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词?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炼字是什么?我们能否动手自己写一首古诗?……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言拉近了孩子与古诗词的距离,让他们不再“畏惧”,而是喜爱和欣赏,并动手写作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以大量古诗词基础,分析宏阔深广——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李天飞引用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来进行分析和举例,带领孩子们用细读的方式体会古诗词的句法、意境、物象、遣词造句、题材体裁等,体会古诗词的整体和细节之美。※立意高远,积极向上——古诗词贯穿着古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对大好山川的热爱、悲悯的思想、对生命和情感的体悟,让孩子在阅读古诗词时感受到这些涌动的力量,涵养优美大气的精神气质※阅读、欣赏与写作古诗词相结合——李天飞不仅教孩子们怎样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更手把手教孩子学写一首古诗词,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解读名著,传承古今——作品定位为“解读”,终极目标是关注古诗词的现实意义和经典文化的古今传承,在解读中让经典的价值持续传承下去插图精美,装帧考究——※优秀青年艺术家绘制大量精美插图,双色印刷,装帧精美,符合孩子的欣赏品味
精彩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我们这本小书,主要讲的是如何读诗、如何写诗。
不过要注意一下,这里的“诗”,是一种泛称,可笼统指包括古诗词在内的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关于“诗”和“词”的细分等内容,我们会在本书中一一提到。
相信你从小就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积累下来,一二百首是有的。不过,很多孩子被家长、老师要求背诗,似乎只是完成一个任务,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中小学必背的古诗词之外的诗词,就几乎没什么人理会了。
而且,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虽然也还有阅读的习惯,但主要是读小说,读科普读物,读绘本,很少有人读专门的诗集;至于写诗的人,更是少见。然而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会错过许多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这本小书,并不是一本语文教辅书,不仅限于讲如何学好课本以内的诗词,更是希望为你建立起一个读诗的阅读习惯,以及奠定下写诗的基础,总称为“学诗”。
你可能会说,把语文课本上的诗词学会了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专门安排时间、耗费精力去学诗呢?
首先你要知道,学诗这件事,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语文快速提分,还不如多背几首诗划算。但是,你成长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点点分数;而且作为中国人来讲,学诗,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最佳、最便捷的途径。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熟悉诗词,可以让你的语言变得丰富而美丽。
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生活在汉语的世界里,而古代的诗歌传统对汉语的影响非常大。凡是优美的汉语,都带有非常强烈的诗性。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诗词或者诗词的衍生产品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觉察到。
比如说,你小学毕业了,班主任要定制一批毕业纪念册,设计任务就交给你了。那么封面上印点什么字呢?当然可以印“感谢老师”“怀念友情”之类,但是这些话太直白了。我见过一本纪念册,上面印着五个字“恰同学少年”,使用了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里的句子,又贴合主题,又有一种意气风发的劲头,还带着点淡淡的惆怅,意蕴丰富了许多。
我还见过一本纪念册,上面印着八个字“青春不散,梦续远方”。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诗啊。不错,这八个字字面意思虽然也一般,却在声音上经过了一点设计,就变成了有一定音乐性的句子。因为它们的平仄是相对的。按照普通话的读法,上句是“平平平仄”,下句是“仄仄仄平”(普通话里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不”在四声字前面规定读二声。关于平仄下文还有更深入的讲解)。上联的每个字的平仄,和下联每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所以你读起来就会觉得优美,至少比“感谢老师”“怀念友情”优美,至少说明写出那八个字的人是懂诗的,因为文字的音乐性,正是诗最根本的特征。
2020年武汉发生了新冠肺炎,日本赠送给中国许多抗疫物资,其中有一批包装箱上写着两句话: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两句其实来自唐代王昌龄的诗《送柴侍御》,原文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写“武汉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样的套话,但是,因为这些话大家说得多了,就显得不够经心,而几句典雅优美的赠语就不一样,会显得非常别致。能够在合适的场合引用合适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典雅、高级的做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忌讳故意装腔作势。但你总会遇到一些场合,需要适当修饰。比如同学开生日宴会,你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穿件漂亮衣服去,而不能穿得破破烂烂,蓬头垢面的,那是对人的不尊重。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语言也不能全是大白话。中国古代无数诗词,用优美的语言几乎把中国人能表达的情感都写了一遍。所以熟悉诗词,费心去选择几句,就像为朋友挑选礼物一样,能显示出你的修养,以及对别人的重视,而不是随便买点大路货送去。如果你学会了写诗,能够自己创作几句,那就更好了。
其次,学诗能够培养我们发现生活中趣味的能力。
你肯定会背一首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说一个孩子在像模像样地钓鱼,来了一个人问路,孩子怕鱼跑了,不理他。这首诗的妙处在一个“趣”字。有“趣”一定是意料之外的事,别人讲出来后,你才发现背后还有一个没想到的理由。
一个人问路,大多数人正常的反应,肯定是回答他一句,哪怕是说“不知道”。但这个小孩竟然死活不开口,就奇怪了。为什么不开口呢?原来他怕惊到了鱼,鱼不上钩。因为他是刚学钓鱼,特别在乎自己的成绩,这就显得孩子特别可爱。就像听写生字时,有些孩子会捂住自己的本子,生怕同桌偷看。
所以,如果没有后两句,这首诗无非是写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如果作者真的是单纯为了写钓鱼,把诗改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从早一直坐到晚,一天钓了四五斤”或者把“四五斤”改成“七八斤”“十多斤”“二十斤”,甚至“一千斤”,也会显得很无趣——除非你给出一个能钓一千斤的合理解释。但有了原作的后两句,而且还给了解释,这件事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当然你说学诗这件事有多重要,也谈不上。但你发现没有,假如你作文成绩不好,很可能就是缺乏这种发现生活中情趣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只是平平常常,像白开水,那他不但作文写不好,生活也是没有活力的。有活力的人未必都会写诗,但他们一定有一颗诗心,能时刻发现身边好玩的事情,这种生命是可爱的、健康的。
所以大学者朱光潜先生有段话说得很好: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中的趣味,有时候也不是靠意料之外的逻辑,而是靠营造一种氛围。
你肯定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紧张热闹的故事。但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去山里拜访一个老朋友。老朋友不在家,只见到一个小孩,在门口的一棵大松树下玩儿。这人问小孩:“老爷子呢?”小孩说:“老爷子上山采药去啦。”这人又问:“上哪儿采药去啦?”小孩指了指对面的山说:“哎呀,你看这云雾层层的,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好了,故事结束了,我鞠躬下台。
你可能觉得很不满,然后呢?然后怎么就没有了?你肯定会问:“这人找他干什么?这老先生到底去哪儿了?后来找到没有?”可能还会好奇有没有学点神奇法术或拿点长生不老药回来……所以,这段话顶多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很无趣。
但是,这件事情如果写成一首诗,情况就变了,这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事情还是这个事情,但你发现没有:你的感觉变了。你读了诗之后,虽然也会想:“这位老先生到底去了哪里?后来有没有找到他?”但是更多的,是被这种山间隐士的悠闲、神秘吸引了,恨不得也跑到云雾缭绕的深山里住几天,体验体验。这也是趣味。前面那段长长的话,充其量是一个故事的开头。而这首诗,却传递了一个完整的带着意味的画面。这种能把一种意味传递给人的画面,就叫“意境”。
而且你发现没有,创造一个意境,能比讲一个故事省很多字。换句话说,贾岛能够用二十个字写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但是他很难用二十个字写出一个生动的故事。
时至今日很多景区的民宿、度假村,就起名叫“云深不知处”。这说明,作者营造的神秘、幽静的意境,产生实际价值了。因为它已经被广泛认可了,到今天还能让游客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
其实贾岛写这首诗时,经历的事情是很无趣的,因为它的题目就叫“寻隐者不遇”,无疑是一次失败的寻访。但是他居然把这件事写成一个有意味的、拨动了无数人心弦的画面。如果遇上了,反倒没有这首好诗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可以培养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厚感情。
我曾经在微博上发过一首诗,是湖北鄂州一位名叫郭昭妤(yú)的二年级小朋友写的:天上飘大雪,偏偏飘我屋。
不知喜欢我,和我交朋友?
严格说来,这首诗还很幼稚,因为小作者还不懂得押韵,语言也不够凝练通顺。但是这二十个字绝对具有了好诗的重要内核:这诗里有她自己!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雪,却不是写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而是写“我”,她觉得雪花喜欢她,所以来到她的屋子。雪花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但叫她这么一写,好像也成了有情感的人,专门从天上跑下来,要和她交朋友了!
大诗人李白,其实就是这样写诗的,比如他最著名的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在写山吗?当然是在写山。但是除了写山,还在写诗人自己。在这里,山成了他的朋友。山是孤寂的,他也是孤寂的。所以才与敬亭山互相欣赏,静坐安然。
辛弃疾也有这么两句著名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意思很明白,我看见青山十分妩媚多姿,我想青山看我也是这样吧?
其实辛弃疾还有两句不太著名的词,和这位郭昭妤小朋友表达的意思更像:“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自杜甫的“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友于,就是兄弟。)其实要是钻牛角尖的话,这三首诗词都毫无道理:一下雪,雪花飘到谁家的都有,怎么可能偏偏飘到你家?飘到你家就是喜欢你了?山又不长眼睛,你李白看它,它就看你了?辛弃疾就更自恋了:你觉得青山妩媚,青山就得觉得你也妩媚了?这不是“自作多情”吗? 然而我们身为人类,有时还真需要“自作多情”!因为我们不是行尸走肉,不是没有知觉的石头,更不是只会二进制计算的电脑。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有感情,才会对世界上别的东西倾注感情。要和雪花交朋友,要和敬亭山对坐,和青山互相看对眼、喊哥们儿。这都是让本来没有情感的东西有了情感,叫“移情”。
如果你从小具有移情的能力,那么恭喜你,这种能力太可贵了。一个能够移情的人,一定是可爱的、招人喜欢的。能够移情,说明这个人情感丰富。如果他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雪月风花都倾注了感情,自然也可以知道,他对家人、对同学、对朋友、对社会,也一定是深怀感情的。
甚至这种真情,在诗人中也不是谁都有的。乾隆皇帝写过一首《黄瓜》诗:“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这首诗就可以用“很烂”两个字来点评。因为虽然他把“有致”“真情”都嚷出来了,却既没有趣味,又没有真情。“压架缀篱”,无非是说黄瓜长在架子、篱笆上,这谁都知道,有什么新鲜的呢?如果没有一个足够的理由,万岁爷对“田家风景”又会有什么感情呢?大概他也实在没什么可说的,所以只好很尴尬地硬说“偏有致”“绘真情”。乾隆爷一辈子据说写了几万首诗,但一篇篇看过去,跟流水账一样,没几首是有真情的。他未必没有真情,但他的真情,被他高贵的帝王身份压抑住了。
有时候,这种深情,可以有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比如据传陈子昂有一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只有二十二个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遗址在今天的北京。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天下人才,筑了一座高台,上面放了很多黄金,所以也叫黄金台。
登上一座高台,诗人竟然哭了!他为什么哭呢?
其实,这座台子因为很高(在当时),所以视野宽阔,能够见到广阔的大自然。它又和历史事件有关,所以能让人想起燕昭王的故事。正是这两方面让诗人感动了。他没有办法回到礼贤下士的燕昭王时代,实现自己的价值;未来的机遇,他又来不及见到。这是怎样的孤独!
而且,诗人的感慨还不只这些,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天地茫茫,岁月悠悠,比起横向的广阔天地和纵向的漫长岁月,我的生命如此短暂,到底能够留下什么呢?这也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
有人会想:至于吗?不就去个景区,玩了一会儿吗?也太“自作多情”了。这么想的人,只能说明他的心灵是麻木的。因为辽阔的空间,流逝的时间,人生的价值,短暂的生命,生活的苦难,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给我们提出各种问题。并不因为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一个心灵深邃的人,会时时刻刻关心这些事情。有一个外部条件触发一下,他们就能写出诗句。
这种触发条件,未必是一座高台,也许是一条河流、一杯薄酒、一次聚会。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遇到了大风;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看见了长江。甚至说出这些诗性话语的,也未必是专业诗人。毛泽东看到湘江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孔夫子看见奔腾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上面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颗深邃丰富的心灵。而这种心灵,是指引我们接纳、观照世界的核心动力。我们学诗,塑造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管学诗叫“诗教”。诗教训练的就是上面这些内容。一个人开始学诗的时候,语言可能是粗糙的,趣味可能是苍白的,情感可能是麻木的,但都无可厚非。诗教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精致,观察力变得敏锐,情感变得丰厚,思维变得深邃,最终塑造出完美的人格。与此相比,什么提分、考学、炫耀诗词量和记忆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媒体评论
我们的孩子从小背诗,大多过几年就忘了。因为他们只是背诗,并没有学诗。怎么才叫“学诗”呢?要懂得诗的情趣、韵味、意境、语言、体裁、格律,还要能够把这些融会贯通。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道理,要讲给小孩听是很难的。但是李天飞能够做到。因为他不仅根底好,有才气,还特别理解孩子的心理。跟他学诗,是孩子的运气。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辞海》编委、古典文学分科主编 骆玉明李天飞兄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和央视诗词大会的命题专家,又能放下身段成为“孩子王”,特别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接受特点。他的新著《为孩子解读古诗词》风趣活泼、深入浅出,是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理想的入门之书。该书向孩子们介绍了最重要、最基本的诗词知识,孩子们在背诵诗词的同时,再读读这本小书,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诗词修养。——《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 李定广诗教是直面情感的教育,三千年诗心不死,接近仰赖一代又一代的先生们滋兰树蕙。李天飞的这本写给孩子的小书,看来有趣易懂,实则接近在讨论诗歌体式的实学,是对中国诗学传统的认真传承。吸引孩子,却非迁就孩子,让孩子能有机会亲近中国诗学的精华,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求善求美的观念,功莫大焉。——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中华诗教学会理事 张一南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开始注重孩子的古诗词积累,然而“重积累疏运用”是当今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弊端。李天飞的新作《为孩子解读古诗词》沿袭他一贯风趣幽默的讲解风格,引导孩子们阅读、鉴赏、运用古诗词。在大量实践情境中,深入浅出地教给孩子们如何对自然、社会和身边的人产生深厚情感,使孩子们的心灵因情感而生长出强大的语文能力,使“学诗”成为中国人的日常。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 吴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