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李白传
  • 【假一罚四】李白传
  • 【假一罚四】李白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李白传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10.8 3.0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长之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31688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0646564

上书时间2024-12-28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篇  李白
一  楔子
二  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
三  壮年的漫游
四  李白在长安
五  漫游生活的第二期
六  “天宝之乱”和永王璘的一幕
七  李白的诗
八  简单的结论
附录
下篇  道教徒的李白及其痛苦
自序
一  导论
二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三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四  失败了的鲁仲连
五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
六  李白:寂寞的超人
附  录
代  跋
花开两朵 实表一枝\\\\\\\\\\\\\\\\\\\\\\\\\\\\\\\"

内容摘要
《李白传》是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长之磨剑十载倾情力作。它以李白生平为内容,以李白思想为主题,以细腻的笔触勾画了李白的精神世界,讲述了一个可爱、可敬又可悲的李白。

精彩内容
\\\\\\\\\\\\\\\"  一 楔子  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李白是中国历来的诗人中受到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
  李白的名字在我国人民中间是这样的通俗,提起他,很少有人不晓得。在戏里,有《太白醉酒》的戏;现在在乡间的酒店里还常见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在小说里,有最通行的小说《今古奇观》里的“李太白醉写吓蛮书”一段;在民间传说上,各地的儿童都知道李白逢见一个老太婆要把一根大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李白的用功,据说就是受了这事的感动。就作品论,凡是认得几个字的,都能背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就名胜古迹论,各地也都争着传说有李白的足迹,这里也说他曾读过书,那里也说他曾歇过脚。李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这样熟悉,印象是这样深刻,所以很多人仿佛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出李白是什么模样儿。
  先给李白画一个素描  李白到底什么样儿呢?一般人却只是凭想象去猜想。也有些画家去画李白的,但也只是从李白的作品里去揣摩李白的性情、精神、爱好,而想着画罢了。李白真正什么样儿?我们试从李白自己以及他同时的人的记载里去找找看。
  当然,这些记载是不完全的,因而我们也不可能构成一幅完整的李白的肖像。然而有几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李白最特别的是两只眼睛,这一点给人印象很深。对李白很崇拜的诗人魏万,曾经跑了三千多里,就为的去找李白。据他的记载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眼珠剔亮,大得像饿虎的眼似的)。李白另一位朋友崔宗之也有诗道:“双眸光照人”。可见这一点是公认的了。
  李白最喜欢谈。在崔宗之的同一诗里就说:“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这是说他爱发议论,能谈哲学;熟悉汉高祖楚霸王那样的历史故事,又能谈一套政治理论。据李白自己的记载,他一个本家弟弟李令问曾经醉中问他:“哥哥的五脏都是绣花缎么?要不,为什么开口就说得那样漂亮,下笔就那样哗哗不止呢?”他也大笑,自己承认了。
  李白喜欢穿紫袍子。他曾在金陵(现在的南京),把自己的紫皮袍拿去换酒,“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他也曾穿着这紫皮袍去看朋友,“草裹乌纱巾,倒披紫绮裘,拍手笑,疑是王子猷”。这是说他潦潦草草地把黑纱在头上一缠,紫皮袍随便一穿,人们见了,是一阵哄笑,竟以为是晋朝那位爱看雪景又最有豪兴去访友的王子猷呢。这两处都是他自己的记载。
  李白还常带着刀子。这是因为他会武术,也杀过人,恐怕还在过下层社会组织。崔宗之的诗里就说他“袖有匕首剑”。又因为李白曾经长期间学过“道”—中国道士那一套的“道”,所以他有一套道士的制服,魏万曾这样记载。他经常带着道书,以及道士炼丹用的药等,他同时的一个诗人独孤及就这样记载着他的行装。他自己的《夏日山中》诗说: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他的《山中问答》诗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就更给人一个印象,真是飘飘欲仙了。李白是不是真是一个不关心人民的“神仙”人物呢?不是的,如果那样,他就不配称为中国一个大诗人了,而且,如果那样,他也就不会为人民这样热爱了。但这样的误会,是容易发生的。关于这,以后要详细谈到。
  这就是我们对他的几个可靠的具体的印象:大眼睛,挺精神,喜欢穿紫,带着短刀,有道士服装,也有道士的书和药,各地游荡,爱好谈论,人们看去,仿佛是仙人。
  二 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  但上面所说的李白的样子,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我们现在却要追溯到他的小时候去。
  我们首先要问,李白是什么地方的人呢?关于这,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或者说是陇西,那就是现在的甘肃,或者说是四川,或者说是山东,或者说是外国人。就是他自己,在不同的机会,也曾说过不同的籍贯。
  根据最可靠的说法(所谓可靠,是根据他的同时人李阳冰的记载,以及他的朋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的记载),是他在五岁的时候(公元七〇五年),确切在四川北部彰明县青莲乡度过他的童年。五岁以前呢,谁也不清楚了。
  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他父亲本来也没有姓,是因为见李树而姓了李,名字也几乎没有,只因为客居在四川,被人称为“客”,就叫客了。李白在诗文里很少提起他的父母,只有一次提到他父亲曾叫他念司马相如的赋。
  他五岁所在的这个地方,也是奇怪的。我们刚才说的彰明县青莲乡,现在称青莲场。这地方在绵阳县正北六十五华里。这地方有一个名字很有诗意的去处,叫漫波渡,现在还有太白祠,据说那就是李白的家。我们为什么说这个地方奇怪呢?因为,所谓漫波渡,是现在人这样叫,早一些的记载却称为蛮婆渡,那就是说,这地方很可能有一些外国妇女,或者少数民族。
  现在漫波渡这个地方,却也名副其实。如果在春夏去游,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就像云气蒸腾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是不大分的,真是“漫波”!岸上是一片淡黄花的树,夹着一些青竹,有些缥缈,有些空虚,也真仿佛李白的诗境!—李白就在这样的地方,度过他的童年。
  现在当地的人对李白有着普遍的充分的敬爱。很有趣的是,当地人对李白一律称为太白先生,也不称老爷,也不直呼其名,也不称什么官。真再也没有比这个称呼更好的了。
  这地方还留下了一件和李白有关的古迹,那就是传说是李白的妹妹月圆的坟。这坟很小,杂在许多乱坟堆里。碑也已经破坏,“月圆之墓”只剩下了“之墓”二字,圆字只剩下了最后一道横划,看起来,是“一之墓”的样子。可是碑后还有残存的小字,令人知道确是所谓的月圆坟。这样一个地方,实在不容易找,可是笔者在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去访问的时候,却由一个捡粪的老百姓的指引而找到了。当地人对李白是多么敬爱,多么熟悉,又多么普遍地宝爱和诗人有关的事物呢!
  李白大概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道教的书。所谓“五岁诵六甲”,虽不一定准是五岁,但总是很小了。这大概给了他很大的影响,让他一生脱离不了道教,虽然以后学道的动机又有多种。
  大概在他二十岁以前,曾经和一个隐士叫东严子的,隐于岷山。岷山大概指现在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自己说,曾经隐了好几年,不入城市。他们养了上千的稀奇的禽鸟,都喂熟了,一叫,就都能飞来手心里吃东西。有人说这个东严子就是赵蕤。赵蕤是始终没出四川的隐士,曾经被当时的官吏荐举过,然而被拒绝了。赵蕤是一个学者,也爱谈政治。可能东严子就真是赵蕤。后来李白时而想过问政治,时而想隐退,也可能就是受了这人的教育的影响。李白出川后,曾有《寄赵蕤诗》说:“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可见赵蕤也是李白很亲密的友人,在四川也常常一道玩儿,所以更可能就是东严子了。
  在读书之外,李白很早就学习武术,他有“十五好剑术”的自述。
  他的写作也是很早的,他又有“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自叙诗。现在集中的《明堂赋》,可能就是他十五六岁的作品。
  自然,像《明堂赋》这样的堆砌而没有内容的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我们由此而知道他在少年曾有过一段刻苦的学习写作的阶段,否则他不会运用那样丰富的典故,并构成那样大的篇幅,李白少年时,曾经刻苦用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一生是在流浪中,如果不是早打下了基础,以后不可能写出那样纯熟的诗歌。传说他逢见那磨针的老太婆的故事,也必定是由于他的用功而产生的。各地都有李白的读书堂,虽然可靠的未必很多,然而他在一般人心目中,是用功的却没有问题了。我们现在要指出的,只是他的用功,特别是在未出川以前。说不定,就是在他跟着东严子,好几年不入城市的那一段期间。
  他离开四川以后,没回去过。他出川的时候,大概在他二十几岁。所以,凡是他写的川中景物的诗,都是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他作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那诗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就是李白故乡彰明县的康山,可能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作品,其他像他作的《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又如《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琴名),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也都是少年时作的。在“极目散我忧”里,知道他少年时已有早熟的成人的苦闷;在“如听万壑松”里,已见出他少年时有着高度的诗的技巧。
  四川给他的印象是什么呢?主要是一种奇险壮美的感觉,在他有名的《蜀道难》一诗中曾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岭名)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参是星名)历井(井也是星名)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又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音灰,水流的声音),砯(音烹,水打岩石的声音)崖转石万壑雷。”在《送友人入蜀》的一诗里也说:“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像这种奇险壮美的感觉,使他的诗罩上了一层空无倚傍、创造而无所顾忌的气魄。
  可是四川最让他留恋的,也许是在四川那样的山景中所见的月亮。这是像他在《峨眉山月歌》中所歌唱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后凡是李白提到四川时,就总有一种浓烈的故乡情感,凡是想到故乡时,便总不能忘怀故乡的月亮。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京指长安,此诗作于武昌)中,开头就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最后还是劝这位同乡和尚,“归时还弄峨眉月”。他在《游秋浦白笴陂》诗中也说:“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  只有在这种联想上,我们才能懂得他那《静夜思》一诗里的滋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来他是看见了明月,就想起了四川的月亮,因而更不胜故乡之思呢。
  他到了晚年,是更常常怀念他那没回去过的故乡四川了,像他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所流露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的籍贯问题也可解决了:他五岁以前,我们虽然知道很少,但五岁到二十几岁这十五六年的光阴,我们却可确切知道他是在四川度过的。说他的故乡是四川大概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诗人自己的怀念就是最好的证据。是在四川,他刻苦地读了书;是在四川,他打下了日后写作和从政的抱负的基础;是在四川,他萌下了求仙学道的念头;是在四川,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