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黄裳散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黄裳散文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28.8 7.2折 4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9025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0元

货号31463656

上书时间2024-12-26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当代散文家。历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
黄裳在散文、戏剧、新闻、藏书等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巴金、郑振铎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著有《锦帆集》《榆下说书》《银鱼集》《珠还记幸》《春夜随笔》等。

目录
目录
寻古怀人
饯梅兰芳
宿诺
忆侯喜瑞
胡适的一首诗
文字和画笔的鲜活
关于王昭君
跋永玉书一通
龚自珍二三事
答董桥
伤逝———怀念巴金老人
忆施蛰存
陈寅恪写杂文
零感
关于“梅郎”
生活闲趣
叫好

贾桂思想
战宛城
思春
琉璃厂
老板
序《醉眼优孟》
萧恩的教训
茶馆
品茶
山水有味
江上杂记
昆明杂记
森林·雨季·山头人———雷多杂记
过灌县·上青城
采石·当涂·青山
前门箭楼的燕子
富春
钓台
钱柳的遗迹
好水好山
敦煌
诸暨
雨湖
常熟之秋———关于柳如是
天津在回忆里
美国兵与女人
读书静思
《锦帆集》后记
读书生活杂忆
寒柳堂诗
读《红楼梦》札记
冬日随笔
答客问
解密种种
“看不懂”论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黄裳经典散文四十九篇,包含怀人读书、生活闲趣、山水之乐等主题。既有《茶馆》《常熟之秋》《昆明杂记》《钱柳的遗迹》等名篇,也有《冬日随笔》《零感》《读书生活杂忆》等洒脱睿智的性情文字。全书配多幅照片,全面呈现了黄裳与他所处时代的文人群像与时代场景。
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
——著名作家钱钟书黄裳为人任侠,常用稿酬慷慨接济贫困友人,被糟蹋掉了许多“活生生的钱”。
——著名画家黄永玉笔锋带着情感,实在是一个文体家。
——著名作家唐弢我很喜欢看他的散文。没有人再能写那样的散文。这样的文字还能去哪里找?上海的文化老人又少了一位,问题是现在的作家、学者们能接上来吗?
——著名作家王安忆黄裳先生不善言谈,与友人也常常“沉默相对”。但能让他神采飞扬的话题,无外乎藏书,“一聊起这个,他永远也讲不完”。
——著名学者陈子善黄裳从20多岁初入文坛直到92岁高龄,对文章总是追求精善秀雅,一直保持惊人的写作水准。这得益于他是藏书家也是记者,读书也读人,兼具深厚的学养和艺术修养,并将文人与学者、传统与西洋完美结合,而如此的文化高度令“现在的作家们很难企及”。黄裳先生是汉语魅力和文人情怀兼得的大家,也可能成为中国文坛“最后的文章大家”。
——著名作家孙郁
黄裳先生的文章真的太有文化,而且“庾信文章老更成”!
——著名作家叶兆言
黄裳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记者和散文家,同时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戏曲评论家。黄裳先生撰有许多戏曲评论,并出过专集,他策划、编辑的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戏曲艺术家写的传记作品,开了艺术家传记文学的先河。
——人民网

精彩内容
饯梅兰芳梅畹华在上海演出很久了,从来没有想到去听一次。 因为听说票子极不易买。 而且博士的嗓音不如从前了,何必去凑这个热闹?今天打开报纸一看,临别纪念,只余两天,路过戏院门口,看看还有位子,于是就听了一次《汾河湾》。
我不懂戏,而且也从来不会作谈戏的文章。 然而这次却不容自己想写一点“槛外人”的观感,给我们的博士作饯。
我有说不出的感慨。 戏散以后,谢幕已毕,走在大街上,车水马龙,华灯人语,如此热闹,如此荒寂。 我想到梅畹华五十余年的舞衫歌扇的生涯,垂老还在舞台上作戏娱人。 然而他的嗓音的确大大不如从前了,全失了低回宛转的控制自由,时时有竭蹶的处所。听说他的唱戏是为了生活,说好听些是为了一批跟着他的班底的生活。 一世伶王,他没有余赀,垂老卖艺,这使我十分敬重。
我又想起沦陷八年,梅在上海留须隐居的故事。 这正可以媲美南唐的乐宫,“一曲伊州泪万行”,有多少说不出的辛酸。 时至今日,梅恐怕又将有留须的必要了,为了那些外来的“殷勤”。 还有一个理由,嗓子的确不行了,为了保持过去的光荣,梅有理由从此“绝迹歌坛”。
《汾河湾》是一出老戏。 老戏有老戏的好处,千锤百炼,经过多少时光的润泽,精炼是必然的。 英文名《一只可疑的拖鞋》,绝妙的一个小品。 看看目前的角儿,哪一个能演得那么细致?几经雕磨,几十年的舞台经验,乃有现在的梅博士。 虽然对白处处使我为他的枯涩觉得吃力,然而看那动作表情,无处不使人会心。 盼丁山归来的忧心,见仁贵说出来意以后,她说出自己的真名。 又羞于衣衫的褴褛,几次扶头,拂拭衣襟,如此的美。 接过金印以后故意作出失手而未坠地的欢喜之情。 与仁贵开玩笑说“与那人一块睡觉”时的微妙纤细的表露。 听说仁贵还在做“马头军”时的失望,失望后无奈的寻笑说话。处处都是小动作,小表现,多么难得的表现呀,在现在的舞台上找不到第二个。 只言慧珠多少有一些像,言的聪明,学到了不少老师的细腻。
唯一缺憾,听到丁山死讯后,哭儿子时两袖向仁贵身上一拂,博士笑场了。
奇怪得很,赌气坐在地上时,装出不快活的脸子时绝似芙蓉草,可怕的“老”。
嗓子的竭蹶,几次争论马头山与凤凰山时的出语,使人气闷。又想起芙蓉草。 回忆十年前在天津听梅的《贩马记》,“儿是夫人了”句的圆润,不堪回首。
说到“少年子弟江湖老”(杨宝森不是这句)“红粉佳人白了头”时,“彼此,一样”,我不知梅有无感慨,我真觉得悲哀欲哭。
穿青衫,拂水袖,容华依旧,我们的舞台上更无如是清丽的现身。后来加包头,加花袄,就稍嫌臃肿。
十年前在天津南开,当张伯苓校长与张蓬春先生陪梅来参观时,我钻到大礼堂的后台,突然出现找他签字。 听戏时到结尾不顾前排人的厌恶,跑到台前去看得更仔细些。 今天我又挤到台前去看谢幕,我鼓了掌,两次,三次。 我看见梅的确是老了。
“收拾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我们的博士又奚只中年,五十多的人了。 “特刊”里正好有一张照片,多少年前梅初至上海时所摄,高领子,站在一盆花前面。 我想象这一个历尽沧桑的人物,从“金台残泪记”时代经历若干年的风险,到现在的艺人。受多少人崇敬,盖非无因。
《汾河湾》是个小喜剧(就算我又下错了定义吧,梅博士最后的笑场也可以给我辩护了),看了以后却有满心的感伤,如果梅畹华真是“绝迹歌坛”了的话,我这就算给他饯别吧。
一九四六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