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敦煌的女儿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78.4
5.0折
¥
156
全新
库存51件
作者樊锦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等
ISBN9787544779548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6元
货号B616472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 2019年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2019年 “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获得者;2018年 “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7年 《莫高窟第 266—275窟考古报告》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奖;2009年 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 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精)》
叶文玲 有名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台州。多年来笔耕不辍,至今已有800多万字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 叶文玲与常书鸿结识于1983年,为写作本书,作者曾六次前往敦煌,历时多年,几易其稿。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优美的文笔、翔实的史料,描绘了常书鸿与敦煌的血肉关系,揭示了常书鸿一生守护敦煌的决心和痴心。
目录
9787213096662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精) 88 浙江人民
9787544779548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68 译林
内容摘要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自述》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精)》
本书是有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有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有名画家。常书鸿作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守护敦煌40年,敦煌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莫高窟为“家”。“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永远地镌刻在了敦煌莫高窟对面的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本书讲述了常书鸿这个早年留学法国的杭州人,只因为在异乡偶然见到伯希和整理的一本关于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来到敦煌,守护敦煌的故事。
主编推荐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自述》
“敦煌的女儿”自述传奇人生
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面对公众,她常说:“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这一次,她终于决定说出自己的故事。
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
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将敦煌石窟的深远历史与绝美艺术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
从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无人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高窟人饮冰茹檗,谱写下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于花甲之年接手敦煌研究院,就面临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莫高窟告急!书中将披露樊锦诗如何以其远见卓识,带领新一代莫高窟人以*理念和高精技术保护石窟遗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
讲述敦煌故事,弘扬莫高精神,讴歌中华之美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这正是莫高窟人的精神写照。在这里,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永恒闪耀。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精)》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
精彩内容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自述》
自 序
以往有不少记者采访过我,写过关于我的报道,也有不少人提出要为我写传记。我都不假思索,一一婉拒,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后来,我的一些同行、同事、朋友也希望我写一部回忆录,出版社和媒体的朋友也都主动约我写口述历史。于是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
我想,大家之所以反复建议,是因为我是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今年八十一岁,已经在敦煌工作五十七年了。以我在敦煌六十年的所见所闻,为莫高窟的保护事业,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留史、续史, 是我不能推卸的责任。可是,我过去从未想过要写自传,上了年纪就更没有精力去写,真的要写不知会写到猴年马月。
真是天意! 2014年,北京大学有几位教授来莫高窟考察,我和艺术学院的顾春芳老师一见如故。我翻阅过她的书和诗集,知道她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戏剧学的教学和研究。古人说文如其人,她博学多才、能文能诗,学术造诣深厚,天赋悟性很高,治学严谨,才思敏捷,文字透出才气和灵气。之后通过几次交流和接触, 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越发感到这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学者,我们结下了真挚的友情。所以,当她说希望访谈我的时候,我欣然接受。
这本书的基础是我们俩长达十天的访谈内容。因我特别信任她,访谈时*处于放松状态,问什么就说什么,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北京和敦煌相隔遥远,见面不容易,我就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提供给她一些材料。为了保证我所说的关于敦煌历史、敦煌艺术、藏经洞文物、壁画保护等内容的准确性,她后来又去查阅了大量敦煌学的论著、画册、文集,包括《敦煌研究》等文献资料,下了极大的功夫。
顾老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分繁忙,她之前也并非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为了这本书,她要补充敦煌学方方面面的材料,其难度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有一回我到她的办公室,看到了一大堆关于敦煌的书籍和资料,令我**感动。当我看到顾老师撰写完成的初稿时,我感到这本书已经大大超出了我*初的想象,令我既感到惊讶,又十分佩服。我觉得她很辛苦,我有责任配合她做好书稿的校对工作。
顾老师深知我与敦煌是不可分的,我一生的事业以及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敦煌,写樊锦诗这个人如果脱离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而只是简单重复网上多次发布的那些报道,就写不出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樊锦诗。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合理又系统的框架,深挖莫高窟的重要价值和敦煌研究院的重大事件,把我个人的命运同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把我个人和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结合起来,把我对于文物保护事业的所思所想真实地表达了出来,甚至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这本自述的完成,要感谢顾老师,如果没有她的出现,也许迄今为止我都未曾想过要写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也不可能有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捧起书稿,让我无限感慨,许多往事历历在目。
回想1962年,我第*次到敦煌参加实*,好像就在昨天,可一晃我已经八十一岁了。我的身体每况愈下,思维和行动也越来越迟缓,我不知道自己还能陪伴莫高窟多长时间,还能为她做多少事情。我的记性大不如从前,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是我忘不了几代国家领导人对莫高窟保护事业的关心;我忘不了那些北大的师长,北大的学*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忘不了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老一辈莫高窟人在大漠戈壁的艰难条件下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地开创了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的事业;我也忘不了许许多多*外的机构和朋友的深情厚谊,他们一次次伸出援手,帮助和支持莫高窟的保护事业。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所有长期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两个孩子,感谢他们对我这个不称职的母亲的理解和宽容。希望他们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更加懂得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
特别要感谢我的同窗、我的终身伴侣金章。没有老对我的爱和理解,就没有今天的樊锦诗,我根本不可能在敦煌坚持下来,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去做敦煌的工作。我一直想等退休之后陪他到敦煌以外的地方走走看看。万万没有想到,我什么都还没有做,老却离我而去,留给我无限的悲伤,无限的愧疚,无限的遗憾!现在,我时常觉得老没有走,他还在我身旁,和我一起守护着莫高窟,他依然在支持我,给我力量!我们俩曾经的誓言是:“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我们用爱和生命践行了这样一个神圣的誓言。
樊锦诗
2019 年8 月24 日于敦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