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宗璞文学回忆录(精)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29.9 4.4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宗璞|责编:刘宇//马妮璐|总主编:陈思和

出版社广东人民

ISBN9787218141015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851296

上书时间2024-12-24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三松堂断忆

蜡炬成灰泪始干
花朝节的纪念
柳信
三松堂断忆
怎得长相依聚
水仙辞
忆旧添新
三幅画
《丛竹间燕园的家书》读后
久病延年
烟斗上小人儿的话
仙踪何处
在曹禺墓前
大哉韦君宜
向前行走
祭李子云
握手
霞落燕园
人老燕园

告别阅读
星期三的晚餐
风庐乐忆
1993 年岁末五日记
药杯里的莫扎特
从近视眼到远视眼
告别阅读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铁箫声幽
云在青天

看不见的光
没有名字的墓碑
写故事人的故事
看不见的光
他的心在荒原
澳大利亚的红心
我的澳大利亚文学日
羊齿洞记
奔落的雪原
在黄水仙的故乡
客有可人

冷暖自知
《红豆》忆谈
关于《西湖漫笔》之漫笔
也是成年人的知己
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
写给《作家》
致金梅书
小说和我
冷暖自知
《世界文学》和我
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只小蚂蚁的敬礼
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
在复旦大学宗璞长篇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
宗璞文学创作六十年座谈会答谢词

漫说杂谈
耳读《朱自清日记》
有感于鲜花重放
感谢高鹗
漫说《红楼梦》
《幽梦影》情结
试论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艺术
打开常春藤下的百叶窗
广收博采,推陈出新
浅谈雅俗共赏
独创性作家的魅力
说节制
说虚构

书前书后
未解的结
《宗璞儿童文学作品精选》自序
岁暮感怀
《南渡记》后记
《东藏记》后记
《西征记》后记
《北归记》后记
《野葫芦引》全书后记
《晚年随笔》序
《冯友兰集》序
《我这九十年》序
《寸草心:清华名师夫人卷》序
《走近冯友兰》后记
又古典又现代

编后记/杨柳
附录 宗璞著作年表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宗璞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体裁涵盖回忆性的随笔散文、创作谈、访谈、序跋等。

精彩内容
蜡炬成灰泪始干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几个月都在奔走医院。住医院,上手术台,对我都不是新鲜事,这一次却怀着极大的恐怖。我怕变为盲人,我怎能忍受那黑洞里的生活,怎能忍受那黑暗,那茫然,那隔绝。
我在等待第三次手术,日子一天天过,还在等待。一个夜晚,我披衣坐在床上,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不会死,可是以后再无法写作。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拈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我的心听见他在说。此后,我几次感觉到父亲。他有时坐在轮椅上,有时坐在书房里,有时在过道里走路,手杖敲击地板,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他不再说话,可是每次我想到他,都能得到指点和开导。
老实说,父亲已去世十年。时间移去了悲痛,减少了思念。以前在生活安排上,总是首先考虑老人,现在则完全改变了,甚至淡忘了。而在失明的威胁下,父亲并没有忘记我,或者说我又想起了他。因为我需要他。
“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我会吗?我需要他的榜样,我向记忆深处寻找……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虽然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幸而头在颈上,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自191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他从没有离开过哲学。
父亲考入北大时,报的是文科。当时有人劝他读法科容易找工作,而且法科可以转文科,可是文科不可以转法科。父亲依言报了法科,考取了,但他还是转入文科。如果他要进仕途,可以从入法科开始,但那不是他的理想。他选择了哲学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的了解没有错。父亲的哲学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他在1942年写的《新原人》中提出了他的境界说—他的哲学的灵泉。此书自序一开始就写了张载四句,接下去便说:“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我一直认为,“贞元六书”的几篇短序都是绝妙文章,表现父亲的心胸气魄。听人说有哲学教师讲张载四句竟至泪下,可知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这种深情的人并非少数。
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者们渐渐有了共识,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融会贯通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还认为人类的将来必定会“仇必和而解”,都说出了他自己要说的话。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吗?我看是抄也抄不下来!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在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这是他成为准盲人后,能完成大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着,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进餐需人喂,有时要用一两个小时。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当时,我为这句话大恸不已。现在想来,如丝已尽,泪已干,即使勉强治疗也是支撑不下去的;而丝未尽,泪未干,最后的著作没有完成,那生命的灵气绝不肯离去。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
父亲久病后,偶然颤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他是那样顽强、坚韧,那样丰富,他不烧干自己决不甘心。
1982年,父亲到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他写了一首诗:“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薪火相传的意思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他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前面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父亲那一代人的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曾点说,他的愿望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
20世纪40年代,常有人请父亲写字,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两首诗,父亲写过几十幅,现在家中只有“月下披云啸一声”那一幅,没有了“云在青天水在瓶”的那一幅。父亲的执着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方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
很多年以前,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写的是龚定庵诗:“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后来父亲又为我和外子作过一首诗:“七字堪为座右铭,莫抛心力贸才名。乐章奏到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含义,那境界,有谁领会。
我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在屋中走来走去,想倾听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但是只有寂静。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三十三年;无论是否成为盲人,我都会这样坐下去。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8月29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