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科学平行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59.7
6.8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武丹,钟琦 主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98070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635899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武丹: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媒体科技传播、科普影视动漫等方向的研究,著有《媒介·科技·传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现状研究》《融媒体科技传播实践研究》等。
钟琦: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执行主任。长期从事媒体科技传播、科普信息化等研究,著有《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媒介﹒科技﹒传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现状研究》《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普及》等。
目录
第一章 科技“黑匣子”
1 吃进去的药“知道”怎么帮你治病吗?
2 蛋白结构预测突破,AlphaFold2能达到何种段位?
3 黑科技:分解或直接“吃掉”微塑
4 施一公团队首次发现特定电磁辐射会影响睡眠
5 新材料、新技术为失明患者带来曙光
6 把空调穿在身上是种什么体验?
7 迄今为止最精确的二维世界地图长什么样?
8 如何点水成金?
第二章 医学实验室
1 睡眠的研究:形态各异的睡眠
2 初代青霉素——从发现到基因组测序
3 抗癌策略:果蝇研究帮助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
4 全球首例猪肾移植人体手术成功
5 大脑如何记住正确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章 “吃货”俱乐部
1 低脂VS低碳水饮食,怎么吃更能减肥?
2 喝奶茶让人长胖的“元凶”是什么?
3 小酌怡情?长期适度饮酒也会损伤大脑!
4 吃太多柑橘更容易患皮肤癌?
5 “酸汤子”中毒事件,米酵菌酸究竟有多毒?
第四章 疯狂动物城
1 翼龙“近亲”新发现,软萌可爱叫“兔蜥”
2 巨齿鲨的体型之谜与“育儿”策略
3 树枝上的“口水”到底是谁吐的?
4 飞鱼,是会飞的鱼吗?
5 你见过吃蛇的蜘蛛吗?
6 两头雌性星鲨独自栖息10年竟产下幼鲨?
7 海胆翻身成为“捕食者”,攻击天敌海星
8 以蚊制蚊,向自然界释放转基因蚊子可行吗?
9 恐龙家族新成员:中国丝路巨龙和新疆哈密巨龙亮相
第五章 健康直播间
1 任何年龄的高血压,都能加速认知功能减退?
2 如何预防和治疗不可逆的青光眼?
3 670纳米深红光照射可改善成人视力?
4 棕榈油会促进癌细胞转移?
5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可以预防糖尿病
6 新陈代谢失调是老年人罹患癌症的主因?
7 乳腺癌发病率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8 儿童的生活环境是不是越干净越好?
9 人类的极限寿命是多少?
第六章 自然养生堂
1 高脂膳食会导致脱发吗?
2 运动可以延缓衰老吗?
3 喝咖啡可降低慢性肝脏疾病风险?
4 生酮饮食的健康风险可能大于益处?
5 自来水泡茶会产生未知的消毒副产物?
6 防空气污染的护肤品真的有用吗?
7 “懒癌”基因被发现,你的“懒”可能是天生的?
第七章 地心历险记
1 我们已处在第6次物种大灭绝边缘?
2 你了解“数字孪生地球”吗?
3 仿生软体机器鱼“打卡”马里亚纳海沟
4 寻找地球上消失的陨石坑
5 新出现的全球风险:大型水坝集体面临老化
6 为什么沙漠的昼夜温差如此大?
7 海洋热浪——全球变暖的晴雨表
8 破解全球气温变化之谜
9 气候变暖对动物的外表有什么影响?
第八章 宇宙大冒险
1 完成太空之旅,航天员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祝融号”真的只能在火星工作92天?
3 揭秘“羲和号”太阳卫星,什么是Hα和“双超”?
4 有些随风飘散的“种子”可能是飞行器?
5 “土卫二”的冰层下竟然存在洋流?
6 星隐藏的极地“湖泊”可能只是冰冻的粘土?
第九章 科研议事厅
1 2020年有哪些令人瞩目的科学发现?
2 2020年十大新兴技术揭晓
3 《科学》公布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三大“遗憾”事件
4 深度解读2021年三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5 挑战脑洞极限:第31届搞笑诺贝尔奖揭晓
6 推动科学研究主题增长的是奖项还是奖金?
内容摘要
本书是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公众号文章精选出版的一部科普文集,内容涵盖众多前沿、新鲜、多样性的科普热点话题,为我们展示了当生活与科学邂逅时,就会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精彩内容
初代青霉素——从发现到基因组测序青霉素(Penicillin,旧称盘尼西林)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对青霉素的态度也经历了不同阶段,从抵触到接受,从接受到神化,从神化再到科学。直到现在,科学界依然没有停止对青霉素的研究。
最近,英国的研究人员在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公布了他们对“初代青霉菌”的基因组测序结果。研究人员对两组不同的青霉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研究,一种是利用冷冻样本重新培育出来的弗莱明“初代青霉菌”,另一种是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美国青霉菌。
研究人员经过测序发现,这两种青霉菌的相关基因方面存在一些差别。研究人员主要分析了两类基因:制造基因和调控基因,制造基因负责的是那些合成青霉素的酶,调控基因则是用来调控这些酶的产生数量。
研究发现,在调控基因方面,两者有着一样的遗传编码,但是美国青霉菌里存在的调控基因数量更多,这样就能够帮助那些青霉菌菌株产生更多的青霉素。而在制造基因方面,两种不同来源的青霉菌已经出现了差异,发生了自然演化。
研究人员表示还会继续研究下去,他们认为最终的研究成果对于改良青霉素的制造很有价值。那么,青霉素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发现发了霉的东西怎么处理?绝大多数人的做法应该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不过,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Fleming,1881-1955)没有这么做。
1928年夏天,暑假伴随着酷热如约而至,一向治学严谨的弗莱明这次只是草草收拾了实验室,就尽情享受假期了。此时的实验室摆放着很多玻璃器皿,里面培养着一种叫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
这种细菌被弗莱明称为“金妖精”,它是很多食物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弗莱明做实验用的这些葡萄球菌来自于某个病人的脓之中,这些“金妖精”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自由繁衍。
1928年9月,度假结束的弗莱明回到实验室,在查看到第五个培养皿的时候,发现这个培养皿之中居然长出了青绿色的霉菌。培养液被污染就不能再用来做实验了,不过,弗莱明没有直接倒掉,而是仔细观察被污染的培养液。
弗莱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青绿色的霉菌居然能够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弗莱明开始了各种尝试,发现即便是被稀释到原来浓度的八百分之一,青霉菌依然对“金妖精”有着强大的杀伤力。
随后,弗莱明陆续发现青霉菌的杀菌能力不仅仅是针对“金妖精”,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统统都不在话下。
1928年9月15日,弗莱明公布了这项发现。1929年2月23日,弗莱明将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题目为:《青霉素——它的实际应用》。
钱恩、弗洛里与青霉素青霉素是从青霉菌中分离出来的,但弗莱明并不擅长分离技术,无法做到让青霉素在实际中广泛使用。不过,弗莱明坚信他所发现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始终坚持着做一件事情,一代代地培养着青霉菌。
弗莱明无疑是青霉素的发现者,而真正让青霉素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且能够成为一种抑菌神药,还要归功于钱恩(ErnstChain,1906–1979)和弗洛里(HowardFlorey,1898–1968)。
1939年,生物化学家钱恩和弗洛里正在做有关抗菌物质的研究,他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弗莱明于1929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同年,钱恩和弗洛里在牛津发现了一株跟弗莱明所发现的一模一样的青霉菌。
1939年年底,钱恩和弗洛里成功分离出了黄色的青霉素粉末。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黄色粉末即便是被稀释了三千万倍,它的抗菌能力依然有效。1940年,钱恩和弗洛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柳叶刀》(TheLancet)杂志上。
始终关注青霉素研究的弗莱明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文章,他去牛津找到了钱恩和弗洛里,并将自己培养了多年的青霉菌赠送给他们。
虽然青霉素再次被发现,但它的命运依然十分坎坷。牛津大学拒绝给钱恩和弗洛里申请青霉素的专利保护,也没有任何一家药厂愿意投资生产这种新药。钱恩等人不得不跑到了美国,最终在美国得到了资助。
青霉素真正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广是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战斗中出现大量伤员,青霉素在治疗重伤员的时候表现出了强大威力,引起了军方的关注。从此,青霉素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
当然,青霉素能够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道路,除了来自军方的大力支持之外,还与1942年的几个重要的发现有关系:人类发现了一种更便宜的青霉菌培养液;人类找到了一种新的青霉菌,它的青霉素产量更高;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培养方法。
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3人,表彰他们在青霉素发现上的重大贡献。
青霉素中文名的由来青霉素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为盘尼西林。说到“青霉素”这个非常正式的中文名称,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樊庆笙了。
1944年,樊庆笙从美国成功地带回3个试管的盘尼西林菌种,在当时昆明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制剂。
樊庆笙根据霉菌菌株的颜色呈现青黄色的特点,取了一个“青”字,结合生物学上“-in”的词尾通常被翻译成“素”,把盘尼西林的中国学名审定为“青霉素”,樊庆笙因此被称为“中国青霉素之父”。
1953年5月,第一批国产青霉素正式诞生,开启了新中国抗生素的生产历史,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制造出青霉素的七个国家之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