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57.1 6.7折 ¥ 85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沈舒文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47075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5元
货号4378670
上书时间2024-12-1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技术,它对疾病的诊疗程序可概括为理、法、方、药。理是辨证,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四诊”资料按中医理论思维辨析病机状态,明确证候状态;法是立法,针对疾病证候状态确立治法;方药则是在治法指导下选方遣药,组织处方。可见治法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发挥着上承辨证、下启方药的作用,是为病证的临床处方用药设计方案。
评价任何一种医学体系生命力的唯一标准是临床疗效。翻开中医学历史卷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医历史长河中其诊疗活动始终存在着辨证论治与辨病索方两种诊疗模式,二者彼此沉浮兴衰两千余年,最终疗效作出了对辨证论治的选择。辨证论治始于《内经》建立起的具有人文属性诊疗疾病的思维框架,其“十三方”及《五十二病方》同时记载了以病选方的医学模式,此模式可能先用于临床,东汉张仲景遵照《内经》思维方式,在外感病治疗中首先建立起了辨证论治诊疗模式,开了治法指导临床方药之先河,使临床疗效得到了划时代性的提高。隋唐直至北宋注重对疾病个性的研究,医学模式转向辨病选方、以方对病,辨证论治则退居末流。宋金元以降,医家有感于辨病选方的不确定性对疗效的影响,又从《内经》寻出路,其学术争鸣使这一诊疗模式再度兴起。明清的学术发展,使辨证论治体系更加完善,牢固地树立了这一诊疗模式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地位,一直沿用至今。按病索方模式退居到次要位置,发挥着单验方的治疗作用。理性地思考历史对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最终选择与肯定,其疗效优势是主要原因,辨病索方诊疗模式之所以最终败北,余以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治疗层面过浅,未抓住针对病理机制治疗这一临床的根本性问题。
中医的学术发展促进了辨证论治体系的日臻成熟与完善,辨证论治临床诊疗模式在目前仍发挥着难以超越的疗效优势,其中治法在诊疗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治法内涵有诊疗思路与临证经验两种成分,在诊疗程序中有不可忽视的疗效价值。然而客观地讲,不少医生在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程序中仅着眼于病证与方药的对应关系,往往忽略了治法对制方用药的指导作用,由此而令人担忧的是,将完整的理法方药诊疗程序省去治法,使之陷入“有药无法”的历史误区,此种诊疗行为,何言疗效的提高!论及中医治法,与八纲相对应的治疗八法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被认可为基本治法。但随着社会与医学的发展,八法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其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吐法基本被淘汰,从消法中脱胎出来的活血法、祛痰法、祛湿法等治法在临床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治疗地位,近些年临床中脱颖而出的化瘀法、治络法、解毒法、宣壅法等又难以归属于八法,可见中医治法在不断分化、演绎重组,向构建临床治法发展。
临床治法是建立在证候状态治疗上指导临床制方的方向性理论思维,也是个体化证候状态治疗与制方的理论把控。为了彰显治法在辨证论治诊疗程序中的作用,维护理法方药的完整性,提高辨证论治临床疗效,余编著了《临床治法与制方实践》。斯书之作,以中医治法原创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制方的疗效性为导向,积40 余年临床实践中的制方经验,梳理出了中医治法指导下的临床遣药制方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本书上篇第一章“临床治法特点与指导制方法”,主要论述临床治法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特点与如何指导临床制方的问题;第二章“构建临床治法的思维”,主要论述构建临床治法思维方法、脏腑功能特性与调治用药。下篇“临床治法与制方实践”,论述常用治法理论、适应病证的证态机理、施治组方,并附医案,探讨临床制方实践问题。
中医将疾病的发生机制概括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正虚与邪实皆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所谓“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论病正虚有阴阳气血之虚态,论其邪实不外气、血、痰、湿、络、风、毒之实态,论病体感有畏寒、发热之变,论病态势有壅郁、泄脱之分,故本临床治法以正邪之治列为:补虚、调气、治血、治络、治痰、治湿、治风、解毒;以寒热之调列有退热与温寒;以病势之治列宣壅与固涩,共十二种。十二种临床治法提纲挈领,基本能涵盖中医临床治法之要略。此外,从临床谈治法,有些疾病可存在两种证候状态相关联的复合证,临床非一种治法能胜任,施治需横架两法,关联并治,此种治法配伍在书中也得以展现,如气滞并血瘀证,治法需要行气与活血并用;痰瘀互结证,需化痰与通络相兼等。斯书谈临床治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架构明晰,使临床治病施治有依据,制方有章法,给读者一个理论透彻、制方实用、疗效有验的治法方药理论体系。本人此前虽编著了《中医内科病证治法》《内科难治病辨证思路》《沈舒文疑难病症治验思辨录》,但只是对中医治疗具体疾病的探讨与体会,随着行医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感觉到临床治法对指导制方用药的重要性,于是从2007 年开始,着手编著此作,立意于治法理论向临床伸展,指导临床制方;并以临床验案反证治法理论,提高理论的实效性。历经10余年完成书稿,为古稀之年的收官之作。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此作总觉理难透彻,验难桴鼓,观点内容难免存在问题,刊梓于世,望医道同行批评指正,也希望治法理论研究能得到更多同道的重视,群策群力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沈舒文于陕西中医药大学
庚子年十月初八日七秩虚度
沈舒文教授系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本书以中医治法原创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制方的疗效性为导向,积长期临床实践制方经验,阐发中医治法指导下的临床遣药制方的理论与技术,反映了沈舒文先生40余年的思考与探索。本书上篇二章,探讨临床治法的作用与特点以及构建脏腑临床治法的原理与方法,下篇十二章,阐述个人临床常用十二法制方用药心得,临床特色鲜明,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沈舒文,男,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以中医治法原创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制方的疗效性为导向,积40余年临床实践中的制方经验,阐发了中医治法指导下的临床遣药制方的理论与技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