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49.1 6.3折 ¥ 7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杨文秀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7951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4417859
上书时间2024-12-18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城市催生了电影的诞生,电影记录了城市的形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电影研究中最富有意味的话题之一。城市的动态发展史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踪迹,这使得电影成为呈现、想象、建构城市形象的最为生动的载体之一。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城市,整个社会开始了现代转型,城市面貌、文化生态、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结构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电影用影像的方式捕捉城市景观,城市的变化也为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昭示出时代变革的多重话语。在电影和城市之间建立关系,考察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折射出的城市形象,同时也从城市一社会的角度反过来观照电影文本的文化解读,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联系,这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
电影肇始于城市,其生产一消费的整个过程必须依托城市文化语境才得以实现。城市本身亦是一个充满了复杂、神秘、矛盾、丰富、多元的话语,并指涉着空间、政治、经济、文化、性别、消费等一系列命题的场域。电影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城市自身繁复多元的形象又为电影的生产、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匈牙利电影美学家伊芙特·皮洛便明确地指出:“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沸沸扬扬的大都市生活新方式和新特点只有电影能够记录下来,并做出灵敏的反应。”①英国电影学者大卫·克拉克也做出了相似的论断:“都市化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而来,它不仅直接彰显出人类生活模式趋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更是导致此一转变的重要动力。电影与早先的各类文化形式相比,不光只记载历史、评论历史,它们亦内在于历史变革的洪流中。因此,电影中的景观,既取自步调紧凑的现代都市生活,又有助于形成忙乱、脱序的都市节奏,使它成为社会准则。它同时反映、形塑出新式的社会关系,而此一关系正是在陌生人来来往往的拥挤街道上发展而来。换言之,电影场景不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空间转变。”②因此,对电影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考察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比如,从都市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电影尤其是早期电影,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影学跨界研究领域极具热度的选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集《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便强调了电影文化与城市文化彼此映照、对话的互文关系——“此论文集的两个目标:其一,表明电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新兴文化力量;其二,把电影研究同上海文化史(包括心态史)联系起来。”③
回顾中国电影中聚焦城市景观的各个阶段,其中20世纪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城市电影无疑最具话题性,因其充满了“流动性、空间性、动态性、协谈性”④等强调差异性、多……
本书以1990之后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如何成为电影的表现对象,考察电影这一现代媒介如何记录、呈现、想象进而建构城市形象,同时也从城市-社会的角度反过来关照电影文本的文化解读,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联系。围绕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这样的主题,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发散视角,从速度、空间、性别三个维度,着力探讨电影与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阐释电影与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同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