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32.7 4.5折 ¥ 72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孔繁方著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5261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4420017
上书时间2024-12-18
第一章竹笛艺术的发展概况
本章主要从竹笛艺术的起源、竹笛艺术的发展历程、竹笛艺术的改革与未来三方面阐述竹笛艺术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竹笛艺术的起源
一、竹笛的历史与发展
竹笛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中国考古工作者于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160件骨哨,这些骨哨有横吹一个孔、两个孔、三个孔,甚至有六个孔,经检测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1987年又在河南省贾湖舞阳古文化遗址发现了21支骨笛。这些骨笛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长约20厘米,用猛禽的骨管制成。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骨哨与骨笛不仅与中国竹笛的形制结构十分近似,而且其音阶结构、持笛演奏的方式等均与中国竹笛相仿(在一支骨笛上能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经检测,可以确定此类骨笛距现在已有8000多年历史,由此充分体现了中国远古时期丰富而灿烂的音乐文化。
黄帝时期,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人们开始选竹为材料制作竹笛。据《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蹊、斩而作笛,吹作风鸣。”这一制作材料的变革是制笛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由此,确立了中国竹笛历史的正式开端,对当今竹笛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秦汉以后,竹笛借鉴了羌笛的形制进行制作,称其为“横吹”,多在军乐中使用。在晋代时期,中国竹笛的制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晋书》中记载:“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绸也。”此语说明当时已制作出较长的低音竹笛。隋朝时期,竹笛在制作种类与称谓方面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大横吹”“小横吹”和“排箫”等名称的出现便可证明中国竹笛类乐器在制作上当时已达到空前的繁盛。唐朝时竹笛演奏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如吕才制成“尺八”竖吹,在当时颇为流行,并随着唐朝的雅乐传到了日本。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所谓“蒙膜助声”,即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孔(膜孔)使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并且力度也得以增强。到了宋朝出现了吹孔在中间,两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又名“拱辰管”。宋元以后,随着地方戏的发展,竹笛成了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如北方的梆子戏、京剧;南方的昆曲、婺剧等。明、清时期,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应用得更加普遍,已成为江南丝竹、西安古乐、十番锣鼓、翼中吹歌、山东鼓吹等地方乐种的主奏乐器,并在戏曲、说唱与民间器乐合奏中不断地发展着它的演奏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一大批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的民间艺术家以崭新的面貌和高超娴熟的演奏技艺走上了文艺舞台。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竹笛艺术大师长期生活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底蕴,并创作与改编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笛子独奏曲,如《喜相逢》《五梆子》《和平鸽》《荫中鸟》《鹧鸪飞》《早晨》《欢乐歌》《喜报》等,这些作品积极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为以后笛曲中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竹笛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些年随着竹笛演奏艺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南、北派风格的笛曲已经逐渐被多风格、多地域特点的笛曲所代替。演奏家们根据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风格体系,使竹笛演奏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不少作曲家用新颖的手法创作出许多表达更为复杂、思想内涵更为深刻的竹笛作品,使苗子的演奏技法及表现深度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提高。
现在有些外国人,如日本的林谦三,他写了一本《东亚乐器考》说:“中国笛……
竹笛是最具有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的传统民族乐器,在中国传统乐器中举足轻重,常居乐队的首位。其特有的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使其在中国传统乐器系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对竹笛演奏艺术及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探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给演奏者无限发挥空间的结构形式。竹笛经过了不同历史时期形制的演变,在音色、音域、材质、笛子类型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本书对竹笛的风格创作、对竹笛的形制进行探索,以寻求不同的竹笛演奏技法,使竹笛艺术更贴近当今人们的生活,促进主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