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罚四】名士风流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113.7
6.4折
¥
17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德) 西蒙娜·德·波伏瓦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9031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78元
货号4297444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
目录
本书是波伏瓦以自己所处的写作、社会生活圈为蓝本, 书写1944至1945年, 巴黎一群知识分子, 身处二战进入尾声、即将陷入冷战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法国, 他们的活动、他们的思想历程。作者不断变化人称, 变化叙述者的口吻, 变化时间、空间, 将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 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 比如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 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 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 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 比如关于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 关于是否公开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纪实文学色彩, 当时法国巴黎、欧洲文化圈的活跃分子都可在其中找到对照。
内容摘要
《名士风流》是波伏瓦作为文学家身份的代表作品,她以自己所处的写作、社会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1944至1945年,巴黎一群知识分子,身处二战进入尾声、即将陷入冷战的法国,他们的活动、及思想历程。波伏瓦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并是否公开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迪布勒伊夫妇之间,对应波伏瓦与萨特之间相互依恋、尊重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安娜·迪布勒伊的知识女性形象、罗贝尔·迪布勒伊作为介入政治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与现实中的波伏瓦与萨特非常吻合。亨利·佩隆,对应法国作家加缪。加缪在1943年结识萨特,萨特成为加缪在文坛的领路人,而加缪作为活跃的行动分子,已经创立左翼地下日报《战斗报》,他使正希望“介入”的萨特真正参与了抵抗运动。1952年,萨特主编的《现代》刊物发表抨击加缪的文章,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小说中美国作家刘易斯送给安娜的戒指,现实中,波伏瓦戴着它长眠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地。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 社会纪实、历史记录
《名士风流》作为波伏瓦的长篇代表作,有着明显的传记因素、纪实色彩。与波伏瓦的个人生活可做对照,如她与萨特的伴侣关系,她在美国的旅行、生活;对她的学术生涯,她所处的政治文化圈、她的朋友圈也有反映,如二战结束后法国混乱、茫然的社会状态,社会变革、先锋文化的酝酿,各种运动等等。
★ 活跃、有意义的公众话题
《名士风流》自带两大话题:一是两性情感、亲密关系、女性话题,作品描写了稳定平静的伴侣关系、激情式的爱情,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走向、忠诚与背叛的情感冲突的大量呈现,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的意识确立也是其中的主题;二是聚焦知识分子命运的主题,表现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知识分子在遭战争、遭浩劫破坏的社会传达思想的方式,知识分子在一个崭新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混乱时刻的定位,这些也与当下知识分子的职责、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众舆论的影响力等有话题共通性。
★ 畅销经典、文学推荐阅读书、法国文学大奖作品
《名士风流》是二十世纪的杰出女性,引发社会思潮变革的作家、活动家——波伏瓦文学才能的展示,是她最受肯定、拥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是思辨的社会小说与浪漫的情感小说的融合体。
★ 16开法式精装全卷本
复原法文原著初版全卷本形式,全览作者总撰十二章长卷,采用16开大幅开本、法式软精装工艺,减轻篇幅厚重感,呼应作品兼具的历史纪实题材波澜时代画卷、情节铺陈好读文学经典的特色。
"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名士风流》是一部达到了相当复杂度、意义多重性的小说。它有着令人愉悦的艺术形式,使作家的思想得到了阐发,使小说成为一种感性而令人震撼的观察。
——《耶鲁法语研究》
《名士风流》就始于这样的节日场景。第一个和平的圣诞节里,安娜看着女儿纳迪娜在朗⻉尔怀里的笑容,想起过去迪埃戈这样抱着她的时候,她也是这样喜笑颜开。一旦得知,一个被自己接纳过的人,就此消失了,日子就无法再在恐惧和希望中折衷。战争使外部世界面目全非,也颠覆了波伏瓦的内在自我。过去,她所学会的“他者存在的意义”只是私人交情,战争中,她感到自己“散落在地球的四面八方,每一根神经都和他人、和所有人维系在一起”。1939年,她还在渴望幸福,1941年,“幸福”一词已经失去了意义。无论在《名士风流》还是在《女宾》中,波伏瓦都借着生活或情感的危机,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萨特的关系。萨特曾经能给她庇护,“他的命运给我保证了世界的命运”,但他们真的是同一个人吗?还是他们只是同一个萨特?如果有意识地让自己和萨特拉开距离,这个爱了几十年的人,显得如此陌生。伟大的人物会“把世界看作属于自己的,为了对世界的错误感到负有责任,对它的进步感到光荣”。没有女人会这么做,她不会成为梵高、卡夫卡,不会“企图扮演整个人类命运”,“她不会把人类的苦难看做自己的罪过”。《第二性》中的这段结论,可视为波伏瓦将自己独立出来,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企图。
——澎湃新闻《流动的波伏瓦》
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 看来,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人的文学创作思想,至少是她在《名士风流》这部小说中的创作思想,因而,她随手拈来放在了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著名作家亨利的身上,而她自己在这部小说里,正是要叙述一个对她来说接近是属于“当今”的故事,再现一幅“时间与地点明确”的当今世界的图景,描写一批在当今这个时代活动着的特定人群……波伏娃在这部小说里是要展示自己的时代、自己的阶层以及她与萨特的精神境界、精神历程。
——有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