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一罚四】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 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假一罚四】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 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35.3 6.8折 52 全新

库存3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华银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27709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4117302

上书时间2024-12-18

朗朗图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教育:科学还是文学(代序)

提出这一问题,完全是基于这十余年间的学校现象和教育事实。
 “转型”期的教育呈现出史上从未有过的多彩和丰富:一方面,十分“顽强”的应试,蚕食鲸吞掉“立德树人”的时空,把大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裹挟至一个方向、一条思路,甚或一种价值:学科成果、考试分数、升学比率;一元、线性、平面,单向度、机械化,是其共性;几乎可以说,学校千张面,万家一条心。但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又都在“拼命”追求确立独具个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在某些教育行政比较强势的区域,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于是,在大量校长的竭力努力下,在大量专家的专业支持下,千姿百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被“炮制”出来,真可谓“一校一主张”“一校一价值”,有点像当年日本农村建设中的“一村一品”。迄今为止,整个中国,究竟有多少办学理念、教育价值观,我想一定是个天文数字。与此相关联,学科教学领域也风起云涌,仅以语文学科为例,全国比较有名头、被各类媒体推荐报道过的语文教育观,应该有成百上千之多。
更有甚者,近年来还出现了另外的一些怪象。比如,当有人质疑一些所谓的教育观或者学科教育理念的科学性问题时,会有某些专家出来帮助解围。解围的套路,通常是对已经确立为某校教育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为我所用”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大多是屏蔽掉与我不相关的,妨碍我的核心意图的部分,仅仅保留我需要的,能够表达我的教育理解的部分。
于是,在不少学校甚或在一些小学,其文化墙上呈现本校的包括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文化时,还会附上一系列“注解”,以防止一般人理解时的“偏失”。所谓“偏失”,就是对其核心概念的理解与他们“确定”的内涵不一致。
这样的现象,这样的矛盾现象,至少表明当下教育教学,身处其间、勉力支撑的一批校长、优秀教师、教育行政甚或专家学者寻求变革、寻求突破的迫切之心。其意义和价值显然是正向的,应该受到表彰和鼓励。
问题是,疑惑也随之产生。这里至少有三个绕不过去的究问:
教育价值观、办学思想和理念真的可以任意地“各自表达”?
某一学科教育的思想和价值真的可以抓住某一小点、一个局部,“不及其余”地固化着“宣示”?
而一个通行的概念,其约定俗成的固有的内涵,可以不可以任意由某一校长、某一专家随意地解读、任性地“规定”呢?

由此想到,这20年间曾经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课改中流传深广、几乎深入人心的理念和口号,有很多不仅今天而且当时令很多一线老师深感触目惊心:
比如,对于课程的理解,许多人引经据典,将数十上百种“学术见解”一一列举,还分别阐释,弄得被培训的老师如坠云里雾中。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课程就是跑道”,让一些不明就里的老师和校长如获至宝,从此到处言说课程的“神乎其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但就是很少有人告诉我“课程”究竟是什么,课程究竟怎么建设,课程改革究竟怎么改。
比如,在课改中,经常有专家口吐莲花,一会儿说“课改”就是“改课”;一会儿说“课改”的主战场就是课堂。问题是,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整体工程,怎么一下子就变味为“改课”,那不是叫“课堂改革”了?如果说主战场就是课堂,那我们还要学校、还要校本课程、还要教学资源建设干什么?
比如,对于课改之后很多学校价值、教育价值、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都有许多十分新鲜的表达。像“办孩子喜欢的学校”“做最好的自己”“为了孩子一生的快乐”“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等,乍一看来,似乎“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以学生为中心;但问题是,教育是不是就只该围绕着孩子“自己”、他们的个人“快乐”和一己“幸福”而努力劳作?当我们大量的家庭早已把孩子当作“皇帝”,而且已经养成了只知道“自我”的“皇帝”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还不断地“锦上添花”“火上浇油”助长其势,会不会将一个个“龙种”“造就”为“跳蚤”?
比如,课改之后课程领域推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本是多么富于创意,几乎可以作为打破应试的推进“神器”的一门课程,其结果是什么?大量学校将这样一门“综合”了“实践”和“活动”的典型的生活化课程,完全演化为在课堂中甚或在电脑上就完成的课程,这一事实本身几乎就是一幕学校教育的荒诞剧。
比如,一些学校为了推进“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公然在校园里打出大幅标语,宣示“孤独可耻”。殊不知,这世界上,如果少了历史上那些在青灯枯坐的孤独中冥思苦想的先知先哲、圣贤君子、科学巨人,我们何来如今的现代便捷的生活、优雅高尚的文明、直抵灵魂的哲思?把一种原本只是人类学习的补充方式无限升格为主要甚或唯一方式,仅仅只是为了集体、班级和学校的学科分数的大面积提升,而全然不顾生命个体尤其是优异个体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这种“削峰填谷”的教学主张,反人性、反个性,也是长期以来杰出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哪里只有这些?这许多年来,从某些专家的引领发端,学校教育呈现出史上从未有过的教育大跃进,理念唯恐不新,口号唯恐不响,思想唯恐不亮,思路唯恐不够大胆,策略唯恐不够猎奇,方法唯恐与人雷同,在一些地区,在不少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成为一批批教育的浪漫主义者,移植文学,穷极想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学校教育真的是“群雄竞舞”“万花争艳”。
大量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旗号下,价值观和价值观的表述的猎奇求艳,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学校课程建设中也是千奇百怪,真的是异想天开,为所欲为。
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必然反映到学科教学中,仅以语文教学为例,短短的十余年间,涌现出的有口号和所谓理念包裹的语文“模式”“流派”,其名头之大、声势之响和数量之多,冠绝古今中外,成为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这是语文教育的“繁荣”还是“堕落”,一时可能还难有定论。

这种种现象和迹象,让我们这些教育内外与教育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的人们不禁产生一个重大的疑惑:这教育究竟是什么?
文学吗?这20年间,我们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倡导者、践行者,我们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似乎达成默契和共识,就是要将教育做成文学。
什么是文学?
按照词典的解释,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铺陈、敷衍、变形、夸张;就是虚构、联想、想象。它需要现实,需要基础和基点,但更要大胆、浪漫的想象,天马行空,任意东西;无所顾忌,纵横古今。文学重要的特点就是思维的灵动、跳跃,不确定,不稳定。文学一旦成为文学,就不受控制,连作者本人也难以左右文学的命运和结局。因为优秀的文学从来都可以多元理解和阐释。有人甚至说,文学、文学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才有这有史以来阅读学者们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文学解释流派。可以说,不确定性,恰恰是文学的典型特征之一。
通过教育我们常常可以培养出文学家和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学校教育中有文科理科之分,文科中必然包括文学教育。但教育的主要价值不在这里。那么,什么是教育呢?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当下我国共识的教育观就是:“立德树人。”
合言之,所谓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活动。
以此来观察和分析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其主要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和判定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生产性;二是发展性;三是科学性。
也就是说,教育是科学,不是文学。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其他与人的成长相关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必须在满足教育的共性需求过程中,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稳定的共性追求,是教育作为科学的基本特征。任何片面强调所谓自我和个性发展,忽视人类生存共性需求和一国教育共性需求的教育,都是不足取的,或者说与人类文明的步履背道而驰。也就是说,把教育视为文学,违背科学、不顾规律、肆意妄为,定然会招致极端的恶果。
这许多年来,功利、极端的应试畅行,某些“改革”价值观的偏失,家庭和社会市侩哲学的泛滥,使得不少人的小我、“自我”夸张式膨胀,“专门利己”的私欲甚嚣尘上,“高智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层出不穷。在家庭,在中小学,在名牌大学,青少年挥拳、举刀,向自己的老师,向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其中,20余年的教育,其价值观问题、教育文化和学校课程问题,都该作出深刻的反思。
很多年前,我就呼吁,让语文安静,让学校安静,让教育安静。我的目的是:安安静静教书,安安静静育人,安安静静读书治学,安安静静深思反思,这才有教育的科学,才有科学的教育,唯此,才有高品质人才的茁壮成长,并最终脱颖而出;解任正非之急,答钱学森之问,释李约瑟之疑,才有希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历代国人心中的“中国梦”。
而其中,教育人和其他国人的静心思教、安心培育,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是严华银老师多年来对教育诸多方面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的合集,全书共分为八辑,既有对生活的审问,也有对教育教学中“激励”的负效应及其消除、警惕学校教育教学中“组织依赖症”的滋长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还有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学校领导力提升等问题的详细分析。



作者简介

严华银,教授,特级教师。已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现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阅读学会常务副会长。被聘任为教育bu全国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专家工作组专家,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首席专家;任多省市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养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2015年以来,先后以教育bu教育帮扶专家工作组专家、组长的身份,数次赴西藏、南疆、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等地,调研、指导教育精准帮扶工作。2020年以来,应邀以知名专家主持身份在江苏、浙江、云南、安徽等地建立知名专家工作站。


【媒体评论】

安安静静教书,安安静静育人,安安静静读书治学,安安静静深思反思,这才有教育的科学,才有科学的教育,唯此,才有高品质人才的茁壮成长,并最终脱颖而出;解任正非之急,答钱学森之问,释李约瑟之疑,才有希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历代国人心中的“中国梦”。
而其中,教育人和其他国人的静心思教、安心培育,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严华银



目录

第一辑 审问生活
001 / 教育:科学还是文学(代序)
003 / 人类未来究竟听谁的?
006 / “朋友圈”里有没有朋友?
009 / “孤独”是智者最好的朋友
011 / 也说“无知者无畏”
013 / 从“三省”说开去
015 / 成就“逆商”的关键在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018 / 对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甚解”
020 / 在道德和法律之间
025 / 从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说开去

第二辑 慎思理念
029 / 道德:一个民族战无不胜的力量
031 / 重塑国家课程的刚性
034 / 尊重和敬畏,才有文化的生生不息
036 / 何为“洞见”?
039 / 词不达意说“分享”
041 / “格局”是个“立方体”
044 / 我们会不会“讲理”?
046 / “讲理”也是一种科学
049 / 人格修炼是一生的工程
052 / 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
第三辑 明辨人事
057 / 没什么“门脸”的普林斯顿大学
060 / 在大学寻找围墙
063 / 沈茂德:校长教育家的江苏样本
第四辑 溯源教育
071 /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073 / “福泽”,是最好的教育
075 / 教育启蒙:教育转型的关键
077 / 理性:“赏识”教育的精髓
    ——《常州市丽华中学赏识教育案例集》序
081 / 正心·用心·进取心
    ——有感于《河滨路小学教师文集》
084 / 教育教学中“激励”的负效应及其消除
095 / 警惕教育教学中“组织依赖症”的滋长

第五辑 追问教师价值
103 / “育人”是什么?
106 / “立德树人”,关键在“树人”者“立德”
108 /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110 / 多少年之后还能有多少学生念起我们?
114 / 知行合一:班主任工作成功的不二法门
116 / 找回中国教师的“实践自信”
119 / 教师故事是最好的德育
    ——读《通州教育故事》

第六辑 寻觅教师发展
127 / “三友”伴行可致远
130 / 多方协力,共襄教师发展
132 / 优秀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135 / 从“自觉”走向“改变”
    ——应试雾霾中的教育人应有的姿态
138 / 一专多能: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40 / “互联网 ”时代:教师发展的路向
150 / 师德 知能 思维
    ——谈未来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

第七辑 深味学校元素
161 / 思维力培养:前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抉择
165 /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172 / 校长,首先是教师之“长”
175 / 教文化的学校一定有“文化”吗?
178 / 学校文化“写”在哪里?
180 / 规律 人性 常识
    ——教学行为的变革需要坚守的底线
185 / 课程标准建设也应该有“标准”
193 / 教育转型,也需要实践智慧、基层经验

第八辑 透视阅读真谛
199 / 读阳刚大美,发理性光辉
    ——《读天下》宣言
202 / 阅读,是最好的自我唤醒
205 / 阅读的丰厚与创造的辉煌
207 / “有我”:阅读的最美境界
209 / 整体感、主观性、概括力


【前言】

主编推荐

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安静做真实的教育

○特级教师严华银多年来对教育诸多方面问题进行追问与反思的合集,呼吁教育人静心思教、 安心培育
○内容丰富、立意深刻、语言深入浅出,兼具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
○适合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阅读,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助力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