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四,放心选购。可开发票,24小时内发货。
¥ 23 4.6折 ¥ 5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张惠娟编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73100399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3784285
上书时间2024-12-18
欢迎您来到后一页,我们又一次相见了。
2020年,对于我来说,大多数时间活动在30平方米的范围内。
5月之前,因为疫情原因一直在老家,返家之后,5月中旬,一次锻炼中膝盖旧伤复发。
“那年,我们高三”就是在我的活动范围只有客厅的这段时间创作的。
“她”一直陪伴着我,所以我真的很感恩。
2020年,是有机会停下来的一年。
我想让小星光们在这本书里,尽量自由地告别、原谅、放下、和解、珍惜,抑或学会感恩,重遇青春与初心,再度轻盈启航。
我有点贪心地希望小星光们经过岁月的过滤,再与高三那段岁月重逢,能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这样再出发时,是不是就能带上真正的自己了?
我是贪心的。我希望小星光们在这里的停留是纯粹属于自己的,但好像我们都还不是很习惯,不敢停下来认真地看看自己。
2020年,是普通而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共同经历并见证了这一年,这一年的伟大值得被记录。歌曲、纪录片、影视剧等各种形式,从“伟大的逆行者”“勇敢的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庭”到“全国的社区城乡”等各种角度记录着这一年。
我想2020年的高考也值得被记录,2020年的高三少年也有自己的2020年。
那我就做这件事吧。用青涩的笔、真挚的感情,以18岁少年的角度自然记录这一年,以少年之名陪伴中国的2020年。
而我希望这一切都是偶然中自然的记录。就像我不告诉同学们周二要去检查卫生,而周二查看了卫生的情况,这样也许更接近真实一些。
所以在征稿时我没有强调疫情,这一年他们自己想留下什么,就让他们自己作主吧。
从1962年到2020年,没有强求,所以不是每一年都有收录。
全书优选了101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位青春的少年,放在一起,也许就是岁月的纪录片。
在一个个时光故事里,我们会看到从吃落果到喝牛奶,再到日常的奶茶、咖啡、冰激凌……
从“吃不饱”到“一个人”,后边这三个字在近的年份里不断地出现。
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
我们追求成功,但更向往优秀与幸福。
80、90后碰上了一个富裕的时代,也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个时代未曾辜负80、90后,也未曾宠爱80、90后。时代与他们彼此拥抱,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打下了明显的烙印。
对这个时代我们不曾抱怨,我们有耐心,我们知道这个时代不完美,但它在努力,而我们拥有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容的力量,因为这是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在一起努力,一个人很渺小,但所有人在一起就很伟大。
当然,在时光故事里,我们可能也会明显感觉到地域的差距、认知的不同,这些都有零星体现。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您看见了更多的世界,再次欢迎您来公众号与我们交流。
书中的101个故事是“那年,我们高三”的三分之一内容,它只是一份素材,但很珍贵,因为它是向时间要来的,它面对的是自己,它靠近“真”。
是的,这些文字是小星光写给自己的,不讨好除自己外的任何人。
我知道结果可能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好像好多同学还不习惯面对自己,面对生命。
不过,也有很多惊喜。总的来说,这份素材的珍贵性在于她尝试着接近生命,接近本质的真。
后,我希望高中的孩子能读到这本书,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18岁的迷茫、挣扎、反抗、勇敢、成长。也许在你需要时,能有一字半句让你释然,那我就十分欣慰了。
《尼龙袋子里的九盒牛奶》
我的高三是在离家三十公里外的县城中学读的。离家远,便只能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家一次。
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没有现在富足,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都是县城的,他们不住校。住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都不大好,一般都吃食堂,因为食堂里的饭菜便宜,离教室也近,吃完就可以好好去学习。
农村的孩子,家长给的生活费只够在食堂买菜的,一般家长都会在周末来送饭。送的饭,无非是煎饼和咸菜之类,这些食物放上一周也不会坏。
父亲一般都会在周日的早上来送饭,来回六十公里,骑自行车需要三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回去干活,父亲总是早早地来送饭。
1998年法国举办世界杯的时候,我迷上了足球,特别着迷。看球赛、看足球报纸、踢足球,从高二一直延续到高三。
我们早上起来踢足球的时间,比上早自习的时间还早,成绩难免有所下降。而父亲从不过问我的成绩,自己也就得过且过。
有几次,父亲来送饭都找不到我,他便在宿舍门口等着。等我踢完球,回到宿舍,才看到父亲蹲在宿舍门口打盹。
一身带着泥渍的衣服,脚上的解放鞋破旧了,甚至可以看见微漏出的脚趾头,乱糟糟的头发,头埋在膝盖里,蜷缩着身躯。
看到同学异样的目光,我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恼怒地叫醒父亲。父亲睁开布满血丝的眼睛,慢慢站了起来,问了句:“踢球去了?”
我没有回答。父亲跟在我身后,拿着装饭的尼龙袋子走了进来。这种尼龙袋子原来是装化肥的,洗干净了,便可以用来装东西。
我从父亲手上把袋子拿过来,放到床头的柜子上,把上次的空袋子塞给父亲。整个过程,没有对话。
父亲一边收拾着,一边从裤子口袋里翻出卷成烟卷的10块钱,放到我手里,我小心地收起来。
父亲说声:“我走了!”我“嗯”了一声,算是回应。我送到宿舍门口,父亲便让我回去。其实就算父亲不说,我也从来没有把父亲送出过学校大门。
回来坐到床上,看着有些磨损却洗得干干净净的白色尼龙袋子,我的心突然“咯噔”一下。我似乎突然意识到,刚才父亲的鬓角是不是有些发白了,就像尼龙袋子的颜色。
我努力回忆着,父亲发白的鬓角越来越清晰,像一道白光,狠狠地刺进我的心里。心里很痛,眼里却流不出泪来。
呆呆地坐着,脑海中浮现出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倾尽所有,只愿自己的孩子可以摆脱他们的命运。就连这10元钱的生活费,很多时候都是借来的。
但我都干了些什么?想到这里,我满头大汗,心里一个声音呐喊道:“你对得起他们吗?”
以前经常埋怨父亲,穿得寒酸,给自己丢脸。不愿父亲来送饭,有时自己要跑到校门口去接父亲,只是为了不让同学看见父亲的寒酸。
但现在想来,父亲为了攒够我上学的费用,已经倾尽全力。
自此之后,我竟断了足球的瘾,成了同学嘴里的“叛徒”。但我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父母青丝变白发的辛劳。
我成了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成绩稳步提高。父亲每次送饭都能找到我,每次我都会把父亲送到学校门口,虽然他嘴里说不用,但也没有阻拦。
高考的头一天,父亲又来了一趟,这一周他已经来了两趟了。
父亲说:“快要考试了,特意来看看你,给你买了点儿东西,考试的时候吃。”说着,父
亲从尼龙袋子中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盒东西。
“什么东西?”我很好奇。
“牛奶,你娘听人说这东西有营养,专门到镇上给你买的。”父亲解释道。
“牛奶?”我很惊奇。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一些新鲜的食物,我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比如香蕉、牛奶、冰激凌等。平时吃的都是青菜,偶尔有点荤腥。这是我次看到真的牛奶。
说着,父亲已经把塑料袋打开了,里面一共是9盒牛奶。
“从今天晚上开始,你每顿饭都喝一盒。”父亲嘱咐道。
考试考三天,正好能全部喝完。我没问多少钱,但我知道,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这肯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能比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还要多。
我收拾着要带回家的东西,让父亲帮忙捎回去,考完试就不用住校了。趁父亲不注意,我悄悄把两盒牛奶放到脏衣服里包好,放回尼龙袋子中。
高考的前一个晚上,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忙碌。大家或是逛一逛校园,或是坐在茂密的法桐树底下,聊聊天,开开玩笑,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接着便是难以入眠的考前之夜,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一阵闹铃声,把所有人顿时吵醒,高度紧张的高考天,马上就要开始了。
我走出宿舍,正要去卫生间,猛然往旁边一瞅,父亲竟然站在宿舍门口。带着焦急的表情,我很惊讶,问道:“你怎么来了?”
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东西,正是昨天我悄悄放到他袋子里的两盒牛奶。
“你怎么这么粗心,把牛奶落到袋子里了。”说着,父亲把牛奶递到我的手里。
父亲的手上有泥,黑黑的,干干的,和牛奶白色的盒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醒目,也很刺眼,仿佛来自两个世界。
我刚想解释说:我不是落在衣服里的,我是特意要您拿回家给弟弟喝的,他从小也没有喝过牛奶。
但父亲还没等我说话,便抢着说:“我回去了,地里的活儿还没干完。你赶快忙去吧,记着喝牛奶,有营养。”说完,父亲便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我怔怔地站在那里,竟忘了去送送父亲。
从窗户里,我看到父亲有些疲惫地骑上那辆凤凰牌的旧自行车,快速地向校外骑去。
这辆自行车比我的年龄还大,是父亲结婚时买的。父亲用它娶回了母亲,用它带着我和弟弟玩耍。如今它又旧又破,还要驮着父亲来回六十公里,只为给我送两盒牛奶。
后来,父亲告诉我,他知道是我故意把两盒牛奶放回袋子里的。回到家发现牛奶后,母亲埋怨他,他很生气,但还是决定要给我送回来。
为了怕影响我考试,他没有责备我,只是哄我说:我把牛奶落袋子里了。也不等我解释,就骑上自行车,赶紧走了。
高三那年,在我记忆中深刻的就是牛奶。味道我不喜欢,但我喝得一滴不剩。因为这是父亲骑了六十公里送来的爱。
长大了,我还是不喜欢喝牛奶,大概从小就没喝惯。但看到牛奶,我就会觉得很亲切,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在高考天的早上,父亲披星戴月,骑行六十公里,就为了给我送两盒牛奶。
父亲不善言辞,也不懂如何表达爱,也从未过问过我学习上的事情,只知道干活挣钱,供我上学。但父爱如山,那一个个的六十公里,不都是无言的爱吗?
从高三到现在,我早已经大学毕业,娶妻生子。但每次想到父亲早上给我送饭的样子,心里总是很歉疚。
如今父亲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默默地关心着我和弟弟。虽然我们都已成家立业,但在父亲眼里,我们始终是他的儿子。
本书是一本青春成长类散文合集,包含101个真实的高三青春故事,内容涉及生命、爱情、孤独、友情、奋斗等。多视角再现了作者们经历的青春与华年。
张惠娟,笔名女子,1985年出生于陕西白水。2020年,策划以“那年,我们高三”为主题的真实故事征稿,于7月6日在公众平台发布篇文章。
1.本书优选了101个高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位青春少年,放在一起,就是岁月的纪录片。它是一份珍贵的素材,它面对的是自己,它靠近真实。
2.书中故事不仅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发生在千千万万的高中生身上,相同的经历,熟悉的话语,同样的困惑……读来亲切自然、毫不生分,是难得。
3.将本书推荐给每一位高中生:书里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迷茫、挣扎、反抗、勇敢、成长……这些内容是作者们写给自己的,不讨好除自己外的任何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