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库存书,均为正版书籍,无笔记无使用痕迹,在仓库存放时间久。
¥ 11.8 2.1折 ¥ 56.8 九五品
库存7件
作者罗运环, 刘海燕, 陈继东著
出版社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48496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8元
货号4328010
上书时间2024-12-17
罗运环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古文字学(甲骨文、金文及简帛)、楚文化及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有《楚国八百年》《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荆楚文化》(合著)、《荆楚建制沿革》(合著),主编有《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著作。
刘海燕
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就职于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漫画中国史》《走进大自然》
等图书。
陈继东
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武汉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出版有《中华成语词典》(合著)等图书。
始皇的统治策略
公元前三世纪初,秦始皇兼并六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统一、专制的秦王朝,在治理这个没有先例的帝国时,始皇实行了一些重要的统治策略。
令给“皇帝”加上神秘的光圈
兼并天下以后,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王政,想到的头一件大事,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称号。在此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分封制,“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代的国王虽拥有普天之下的疆土与臣民,但只是称王而已,却把“帝”的称号交给了想象中主宰万物的天神。后来人们又将“帝”的称号加到黄帝、尧、舜等祖先身上,是为“五帝”。然而,真正居于权力之尊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国王。在周代,周王才是天下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到了战国中期,周天子的权力已经丧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于是,中原地区的几个大的诸侯国最终抛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也学着“蛮夷”楚国的样子纷纷称王。都称王了,“王”的称号也就不那么尊贵了。于是,强盛的秦国与齐国的国君便相约并称为“西帝”和“东帝”。然而,这时毕竟还是群雄并立,称“帝”还为时尚早,因此,他们的行为遭到了各国的一致谴责,不到两个月,秦、齐不得不取消了帝号。
统一六国以后,秦王政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朝议中,秦王政对臣下所上的尊号“泰皇”进行了斟酌,决定去“泰”用“皇”并采上古帝的帝号,称为“皇帝”。自此,“皇帝”便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政便是中国第一任皇帝。
“皇帝”称谓的出现,看似一场简单的名号变更,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统治术。商周时代的君主称为“天子”就已表明:君主是上天之子,具有人神结合的性质。而秦王政把上古对祖先及天神的尊称结合在一起,说明他认为仅仅用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权威还不足以震慑臣民,必须借助于神的力量为他的权威再涂上一层神秘的光环。“皇帝”作为神在人间的化身,神的代表而统治人间,与神同享尊荣,共执权柄,区别不过是一个在虚无的天上,一个在现实的人间罢了。“皇帝”的统治就是神的统治,如此,谁还敢藐视“皇帝”的权威,谁又敢违背“皇帝”的意志。这是一种借助于民众的神圣信仰来束缚民众的统治手段。
同时,始皇还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又规定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以此与臣民的父亲、母亲、祖母、妻妾的称谓严格区别开来。
自周初以降,通行谥法,即国君死后,继位者与臣下据已故国君事迹功过,议论谥号,有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德行小的得到差的名号。始皇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子议父,臣议君,有失皇帝尊严,于是下令废除谥法(汉代又恢复)。并正式规定:自己生称皇帝,死后则号曰始皇帝,后世子孙依序数号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无需死后再议谥号,其意在维持皇帝尊严。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秦统一后渐趋完备。避讳,就是规定对当代君主以及其所尊者不得直称其名,凡遇与这些人的名字相同的字眼,都要通过改字等方法来回避。始皇的父亲名子楚,而改楚国的楚为荆;始皇出生于正月名叫政,为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其他用语中凡遇“正”字也要改为“端”。
实现大一统的秦朝,以刑法治天下,最终以短命收场。一时英雄奋起,项羽、刘邦、韩信、萧何、陈平,数不清的凡夫与人杰共创汉初的韬略辉煌。都说“创业难,守成更难”,得到天下的汉朝,从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 从和亲、决战大漠到持节都护,从亲贤臣远小人到亲小人远贤臣,历史在艰难前进。本书力图拨开历史的烟云,从人的心智运用上,揭开秦汉数百年间的韬略运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